讀博所需要的專註
(這是專欄《博士的圍城》的第二十四篇文章。)
讀研究生和博士,就是在某個領域內的專業化訓練。這種專業化的訓練需要非常多的專註。比如說,一個人可能需要讀超過300篇某領域的論文,才能算真的入門。我記得剛入學不久,一位 UCSD 的知名教授在教導我們時說過,你們所做的每一個子課題都需要非常多的專註(a lot of focus),像這樣什麼都沾一點的最後只能一事無成。讀完博士後更是深以為然。當時我們實驗室的方向很多,很分散,導致並沒有在某個領域有很好的積累。最直接的問題便是容易遇到困難,遇到後需要自己摸索解決,總是花費很大的力氣,走很多的彎路。實驗室需要專註,而我們個人也同樣需要。
讀博士,做研究,最明顯的一個特徵是生活和工作沒有了界限。從一早醒來到晚上睡前,一周七天,研究的事情總是時刻掛在心上。看身邊的同學,有的甚至還會熬夜通宵,大有一心撲在研究上的感覺。但問題是,這是否就是讀博士所需要的專註?或者說,這種專註是否就足夠了?
對於專註的定義,我比較喜歡沃倫巴菲特所說的"If I get interested in something, I get really interested. If I get interested in a new subject, I want to read about it, I want to talk about it, and I want to meet people that are involved in it"。這是一種人生態度,一種人格魅力。雞湯點的說法,我們讀博士也應該有這樣的精神。僅僅勤奮做實驗的專註是不夠的。對於我們研究的問題,我們需要去讀,去討論,去找比我們懂的人請教。如何去深入學習,挖掘和解決問題,這是我們所需要的專註。
關於為什麼需要專註和如何專註,還是以生物領域的博士為例子。雖然不同教育體系下,情況有些不同,但大體是一二年級的時候需要上課,中間穿插著做一些實驗,以學習探索、接受訓練為主。之後的兩三年才是真正的以研究為核心。這麼算下來,真正可以給你放手去做研究的也就兩三年。這中間你需要完成一個完整的課題,需要寫基金寫論文,時間還是比較緊張的,尤其是對於那些涉及到動物實驗的項目。所以,首先應該專註在研究的核心問題上,尋找相應的證據來支撐。我們在讀論文的時候,看到別人這樣那樣的發現,總會忍不住頭腦風暴一下,什麼都想試試,看看類似的現象是否也存在自己的課題里。這種廣撒網的做法往往風險很高。且不提論文的重複性差的問題,就算可以重複,如果不能回答你研究的問題,也是徒勞。比較常見的結果是,做了很多的實驗,得到了很多的數據,但是到寫論文的時候才發現,東湊西湊也講不完一個完整的故事。這點還是需要引以為戒。
其次,是專註的學習。學習一項新的實驗,比如說流式細胞術,學習之前應該先去了解原理,youtube 和 http://jove.com上也有很多的視頻介紹,之後在操作的時候體會就更深,事半功倍,這也是一種專註的方法。遺憾的是,現在有很多學生已經不會花時間去這麼做功課了。事前的準備和事後的總結,都是必不可少的。對於一項實驗或者一項技術,掌握得好,做的數據漂亮,都是需要很多的專註。生物學裡的重要實驗之一,western blot,雖說過程不難,但要做出如 CNS上那麼好看的數據也是困難不小,需要花費很多的功夫。類似的需要專註學習的東西,在博士期間還有不少。
有人說,人的一生只要做好一件事就夠了。這對於年輕而有野心的我們來說,顯得特別不令人信服,雖然有很多的成功案例可以支撐這樣的說法。但無論如何,花費較長的時間專註在一件事上,還是做成、做好事情所必需的。讀博也是如此。到博士畢業的時候,你應該是你所做領域的一名專家。
推薦閱讀:
※清華課題組是如何發現腫瘤標記物的?
※不會找科研思路?從一篇 Nature 文獻說起來教你
※不一樣的煙火——紀念物理界和計算機界的學術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