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評論時,我們在談什麼?——時評寫作分享會
這是法意讀書在知乎的第 23 篇文章
法意導言
當我們談論評論時,我們究竟在談些什麼?近日,法意讀書編輯部有幸邀請到了就職於《人民日報》評論部的何鼎鼎和彭飛,為我們帶來一場關於時評寫作的講座分享會。
本文全文3195字,閱讀時間約5分鐘。n
分享者介紹
何鼎鼎
2012級北京大學法律與公共政策方向畢業生
彭飛
2013級北京大學法律與公共政策方向畢業生
PART ONE:評論的真相
第一、每個人都在寫評論
不要把評論看得特別高大上,評論不是什麼陽春白雪。這個時代,人人都可以評論。比如網易新聞下的評論區,大家都在參與評論,比如豆瓣、微博下,不論短長,都算評論。在自媒體不斷發達和活躍的時代,每個普通人都可以藉助互聯網媒介,說出自己對於新聞時事的看法,甚至有些看法和觀點很值得玩味。
第二、評論寫作不難
一篇標準的時評,1000到1500字,其實只有20到30句話組成。一句接一句,每個人都可以嘗試去寫。當然,如何將30個句子,連綴成文,或許也並不那麼容易。何況,評論是生產觀點,做評論就要有觀點,沒有觀點就不需要評論了。只要你對這個世界充滿觀點,至少就有了評論很重要的基礎。
第三、時評和學術評價不一樣
大多數時評是快銷,和優衣庫、ZARA類似,各家都在搶時效。新聞事件出現,去蹭熱點在所難免,否則你寫得再漂亮,這是很需要體力也很殘酷的事情。
有態度很容易,但有觀點不容易。或者說,有觀點也不難,有獨到的觀點不容易。如何將觀點系統地組織到1000—1500字的文章中,更需要不斷鍛煉新聞敏感性和思考的縝密性和語言的凝練性。
第四、評論是生產觀點的
評論是生產觀點的,有時候你想說的別人都說完,那再寫的意義就不大。不過,世界上的道理就這麼多,基本都有人說過了,怎麼辦?也並非就不能寫了。就很多時候別人不是看你說了什麼,而是看你怎麼說。如果能在文章組織上出新,也能取勝。當然出新不是突發奇想,還是要有邏輯線條,新意還是要接受市場檢驗的。
第五、評論是輸出價值的
好的評論應當彰顯一些永恆的價值。比如對於弱者,對公平的關注,對未來的關注。這些永恆的價值,可以體現在對熱點的關切中。好的評論應該有比一天更長的生命。
第六、時評也是有技巧的
1、大多數的評論都會立一個靶子。比如批評必須要買學區房這種觀點。先把大家默認的靶子立起來,比如從「讀北大清華就一定得買得起學區房」這個觀點切入。
2、學會每段表達一個意思,不要雜糅。東拉西扯、拖泥帶水是大忌。自媒體公號為什麼都流行單句成段,因為清晰。時評的段落也應該清晰,如果像寫學術文章來寫,大家可能就不知所云了。
3、要不斷寫,錘鍊表達效率挺重要,不妨試試寫一條微博,如何在140字里將三到四層意思說清楚。怎麼提煉觀點?怎麼層層推進。比如古文,「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一句話就把核心觀點講清楚。
4、怎麼樣能讓你的評論的評論色彩更濃厚?在關鍵的節點,在每段的開頭和結尾都增強一下。評論有觀點,就是要有判斷,要有總結性的話,有提綱挈領的話。這樣,別人才會認為你是在評論,而非描述現象。
5、評論要將理說透,在評論界有封堵角度一說,是指儘可能把你能說的話說到位。這是指全面思考下得出結論,而非片面思考得出的結論,少一些語言和邏輯漏洞。大家思考的時候盡量拋開自己的立場,先將問題想明白;寫作的時候,可以再回到你的立場、理念權衡比較。
好的評論,不拘一格。沒有太多文縐縐的東西,而且直接講道理,直接說出問題。不妨看看《古文觀止》、毛澤東、費孝通、蘇力。總是語言淺近、但不失深度。在法理學課堂,讓大家讀美國法院的判例,其實這也是很好的評論學習教材。通過法學院的課程,通過案例學習鍛煉思維,也是通向評論的一條路。
最後還引用一篇文章講到了波斯納的寫作風格和特點,引文如下:
對世界各地的法律學者和經濟學者而言,波斯納(Richard Posner)是如雷貫耳的人物。在其執筆為文時,波斯納經常採取一種特殊的筆法——鋸齒式的論述,基本上是如此展現:對於某一主題,波氏會先闡明一個立場,據理力陳。而後,冷不然,波氏話鋒一轉:「但是」、「然而」、「不過」、「當然,也未必」(英文常用的是however,或其他的轉折語,如but)。然後,對於完全相反的立場,再步步為營,陳明原委。讀者正暗暗擊節稱讚叫好時,波氏筆鋒再變。又是「當然,也未必」;回到原先的立場上,做更深的剖析。思慮更為周密,推理更為曲折。讀者自嘆弗如,正準備徹底繳械,誰知道,再一次變陣,「當然,也未必」……(《波斯納的鋸子》,作者:熊秉元 2014年09期《讀書》)n
△分享會成員合影
PART TWO:我們究竟應該怎麼寫作?
一、法意微信號《法意時評》欄目情況簡介
首先立足於對於法意讀書的定位來講。最早的都是在做法意時評的欄目,通過這個欄目,寫過幾個評論,對於時事的安排,剛剛開始主要是對於新聞素材的整理,需要通過靈活多樣的形式,來表達出自己的思考和想法,比如《中國香港》,從歷史、學術上縱深的思考和觀察來寫作,還有《人民日報》的評論文章,就有不同的思考和觀察角度。
二、如何選題?
那麼如何選題呢?
首先,選擇社會熱點,吸引社會大眾的思考和觀察,比如之前的選題由於社會熱點性不高,所以關注不夠,但是需要培養自己對於熱點的關注和敏感性。
其次,要具有普遍性。能夠挖掘出事件背後更大的社會背景,能夠反映結構性問題。比如一些個體化的事件也比較有意思,但是卻沒有辦法體現太多的內容和思考,比如:殘酷底層物語,快手和武漢麵館事件,但是其實這些問題還要其建構的意義?
最後,要注重團隊的作用,多和寫作的小夥伴們一起交流選題。
三、前期準備
1、前期準備是需要佔用最多時間的部分,需要熟悉和搜集材料。搜集資料去熟悉相關的領域,最大限度佔有材料(初期)
2、由於已經存在一些前期準備的觀點,所以基本上對於多元化的觀點有比較深入和全面的思考和補充。最大可能了解其它觀點
3、一篇評論,最好能夠通過一句話說清楚。這個方法對於寫作學術論文也是一樣的,形成自己的觀點,可以通過簡潔的方法表達清楚。形成一個主幹,在這個主幹之上,形成分支,將文章的觀點說出來。而且可以使用多元化的表達方式來表達出觀點,可以通過圖片化的形式簡明的表達出來。
△分享者負責的微博話題:你好明天
四、如何寫?
1、觀點中心主義:寫法、語言可以靈活,但需要圍繞核心觀點展開。理論的思考,需要可以升華文章的質量。
2、事件---現象---宏觀社會形態/現代人的靈魂結構---(抽象理論)
理論的引入,將理論直接融入自己的文章中,引用觀點,有理論基礎之後,更有針對性的寫作訓練。
3、和自己的研究領域、畢業論文、未來的工作聯繫起來。由於大家的課程時間很緊張,所以要自己的寫作評論和自己學習的研究領域和論文、工作聯繫起來,結合起來,可以實現多產出,高效率。
五、幾類值得警惕的情況:
那麼在時評寫作的過程中,有哪些方面需要我們再思考一下,注意自己再時評寫作過程中。
(1)盡量減少使用大篇幅進行背景介紹、脈絡梳理
(2)寫作的時候要有問題意識
(3)要有對話意識,與讀者和現有的觀點有對話和交流
(4)邏輯鏈條過於複雜/過於簡單/過於跳躍(5)過度專業化/學術化(可以多用一些大家都熟悉的例證)
(6)標題很重要
最後,寫作要有「工匠精神」,在寫作過程中,要不斷的磨合和處理自己的寫作能力。
在分享會的最後,師兄為我們提供了一些思考題來開拓思維。
1、《慶陽彩禮太高應當批評,但不能只是批評慶陽落後》
2、共享單車的出現,是城市交通的成功還是城市交通的失敗?
3、今天的校園欺凌變得更嚴重了嗎?父母老師應該在多大程度介入?
4、媒體報道某影視劇3億製作費小鮮肉拿了2億,這是小鮮肉的錯?
5、《失去奮鬥,房產再多我們也無家可歸》與《失去房產,奮鬥再多我們也無家可歸》,更認同?
6、 《中國電影要有容得下「一星」的肚量》《中國經濟容得下企業家講問題》
7、香港的民粹運動,證明一國兩制政策失敗?
8、高鐵已經成為「走出去」的名片了嗎?
9、自主招生的擴張是好事嗎?
10、春節期間,三亞6000元賓館限價是笑話嗎?
更多精彩,我們在微信公眾號 「法意讀書(PKUNOMOS)」不見不散~
小編希望大家新的一周開心愉快??
推薦閱讀:
※論文解讀:SURF: Summarizer of User Reviews Feedback?
※香港評論(23):智慧城市反映出的「強盜邏輯」│脫苦海
※玄奘的大愛之路——《西遊降魔》
※評論拾遺(五)
※評論拾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