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多越好?你到底該加入幾個社群?
今天要談的,得從馮大輝Fenng老師公司無碼科技的新產品Readhub開始聊起。
無碼科技是馮老師自丁香園離職後創辦的,在談到做開發這款產品初衷的時候,他提到了這麼一句:
無論是朋友圈、資訊類客戶端工具或是一些科技媒體,都不能滿足我的需求。為什麼?朋友圈以及今日頭條這樣的資訊類工具,不可避免會帶來過度擬合(Overfitting)的問題,最後讓我們誤以為每天看到的信息就是全部,卻錯過一些相對更重要的信息。
聯想到一碗梁粉社群自媒體前段時間寫到的《為什麼你應該關掉微信朋友圈》,聊起了因為朋友圈的封閉社交屬性以及今日頭條的按興趣推薦內容的機制,導致了個人可能會封閉在自己的狹隘圈子裡,視野受限而不自知。
在這一點上,Fenng老師應該是準確地看到了這個需求,這款產品也是因此而誕生。
今天,咱們就繼續聊下從個體發展的角度,到底該如何獲取信息。
過度擬合:錯過了全宇宙
特意查了下維基百科,關於過度擬合的標準定義是這樣的:
在統計學中,過擬合(英語:overfitting,或稱過度擬合)現象是指在調適一個統計模型時,使用過多參數。對比於可取得的資料總量來說,一個荒謬的模型只要足夠複雜,是可以完美地適應資料。
再來看解決方案,百度百科的解決方案是:
通常採用增大數據量和測試樣本集的方法對分類器性能進行評價。
如果今日頭條推薦篩選機制基於的樣本,是來自於每個用戶閱讀文章和搜索的特定數據,比方說:
- 所閱讀文章的領域,行業。
- 所閱讀文章的標題,摘要關鍵詞等。
- 閱讀文章的完成率,跳出率,比方說,多少人看完了這篇文章等。
- 閱讀文章的互動比例,比方說轉發和評論量。
- 搜索的關鍵詞
很顯然,這個推薦篩選機制對於個體的獲取信息而言來說,應該是遠遠不夠的,這裡面會有幾個因素需要考慮:
- 用戶在特定app上輸入的信息十分有限,甚至很多是噪音。比方說,一碗梁粉在前面那篇文章里提到過的為同事父親買花圈的例子。正因為此,機器推薦的文章也會跟隨,變成不準確。
- 機器推薦演算法,抽取文章特徵和關鍵詞的演算法還不夠完美。在各種神轉折的軟文撰寫方面,咱們營銷人是完勝機器的。即便不談營銷,機器光從標題,關鍵詞和正文語義分析,是很難為這篇文章打上標籤的。
- 對於個體而言,得區分是興趣,還是需要? "原配當街暴打小三"是興趣,而「新婚姻法對於出軌的司法解釋」可能才是需要。
其實換成一句簡單話來說,沒有一種推薦演算法能完全(甚至是絕大部分)揣摩出人的興趣和發展需要, 尤其是後者。
這個到底關社群什麼事?
那麼問題來了,這個跟社群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把前面這些講到的朋友圈也好,今日頭條也好,可以暫且歸類到被動獲取信息的渠道。
對於個體發展而言,如果從被動渠道獲取的信息不夠全,那麼主動獲取信息的渠道就變得重要起來了。
主動獲取信息有不少方式,先來看中國比特幣首富李笑來是怎麼發現比特幣的吧:
知道我開放到什麼程度么?我在Twitter上關注了一萬八千人。你們還在比誰的粉絲多的時候,我反其道而行之。絕大部分人是不開放,總希望用自己當前的思維模式去篩選出對未來有用的信息,這怎麼可能?
結果2011年的3月份的某一天,我看到一篇標題是「一個虛擬貨幣超過了一美元的價格」的文章,我看到了比特幣。
關注18000人,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可能會陷入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
李笑來老師的態度和處理方式也很有意思:
但對此我並不焦慮,反正焦慮沒用,你焦慮它幹嘛?我買了很多顯示器,分欄做了一個大屏幕,有空就看一眼,沒空就算
對的,這個方法就是"有空就看一眼",有空就看一眼,然後發現了比特幣
主動加入的社群是另外一種很好的方式。
話分兩頭,社群是精準細分人群的聚集,作為社群組織者來說,當然希望這個人群越精準,內容越垂直,越能體現這個社群的專業度。
但是從個體發展的角度來看,加入的社群數量越少,所加入的社群越垂直,視野和觀點就越有可能會被鎖定在這些社群範圍之內。
一碗梁粉社群自媒體覺得,從加入社群獲取信息這個角度來說,應該同李笑來老師關注twiter一樣,抱有開放的態度多加入一些社群。
開放,有啥好處?
作為最年輕的的百度副總裁,李叫獸在談到如何打造知識體系的時候,是這麼描述的:
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繫
我在看書的時候,每看到一個有用的知識,都停下來去尋找聯繫——看看有什麼其他的現象能夠被這個理論解釋。
看到了"人的爬行腦(控制人的慾望的那部分大腦)更加喜歡視覺化"的理論,就會聯想到:
- iPod的文案「把1000首歌放到口袋裡」
- 雷軍說了句「在風口上,豬也會飛。」
- wifi會殺精」,而不是說更加抽象的「wifi對健康不好」;
這些就是聯想所帶來的好處,而這正是由開放的信息獲取渠道帶來的。
來舉個例子吧。如果你是做互聯網營銷的:
- 貪嗔痴慢疑,做互聯網營銷的豈能不懂人性,社會學心理學相關的社區社群是不是得看一下。
- 互聯網只是工具,傳播道理都是相通的,那麼在互聯網出現之前是怎麼做營銷的,得看看歷史上的傳播案例吧
- 文學藝術得懂一點吧,不然只靠雞湯文怎麼做文案呢?這方面的社區和社群得進去看看吧
這麼多。。好累。。怎麼辦?
記得上面提過的態度和方法,「有空就看一眼」,over。
有空就看一眼
小結一下:朋友圈及推薦機制類新聞app等被動獲取信息的渠道可能會讓你視野受限,嘗試開放心態去關注更多社交媒體和社群,方式是"有空就看一眼"。
哦,對了忘了說,一碗梁粉社群自媒體如果能讓達到"有空就看一眼",已經幸福感爆棚了 :-)
作者公眾號: 社群那些事 (賬號:wenbin-pr )
推薦閱讀:
※好書一起讀(154):緩存與人生
※質量管理體系知識彙集
※知識淵博的人是怎樣構建知識體系的?又是怎樣管理腦中的資料庫?
※哲學小白為了讀懂維特根斯坦,需要建立怎樣的知識體系?
※CRM從業者應該具備怎樣的理論知識體系才算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