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看完一本書,總會有些空虛?
有個老掉牙的寓言。說是一個貧窮的年輕人,買不起漂亮的鑲釘小皮靴,只能穿著破舊的草鞋,一天到晚自怨自艾,逢人便大吐苦水,然後有一天,他遇到一位大師,他照例向那位大師說自己的事情,大師聽完後,平靜的問道:「你的小鎮里,最窮的人是什麼樣子?」
年輕人說就是他,所以他才覺得如此不公。
大師說:「那你可知道,離這三十里的地方,有一個小村莊,你在鎮子上見過大多數的鞋,都是從那裡製作出來的,然而村子裡有很多人,連鞋都穿不起,成天光著腳去幹活,吃飯,你去那裡生活一段時間試試吧。」
年輕人聽從大師的話,去那個小村莊生活了兩個星期。
最開始,他還是和以前一樣,自怨自艾,但是漸漸的,他發現他這樣穿得起鞋的,已經在村莊里算上流階層了,無數比他還窮,窮到吃不起飯,穿不了鞋,光腳在路上跑,腳底全是傷痕和老繭。
時間久了,他覺得自己並不是那麼可憐,不再到處說著埋怨、酸里酸氣的話,反而逐漸自矜起來。
姜文的《太陽照常升起》里,周韻就是一個穿不起鞋子的人。
為什麼會自卑?
因為自己穿的是有補丁、破著洞的衣服,別的同學穿的是光鮮亮麗的花衣裳;自己穿的是廉價的山寨貨,別人穿的是耐克、阿迪達斯;自己穿著的是耐克、阿迪達斯,別人的衣櫃里全是上萬元的范思哲、華倫天奴。這只是服飾上的一個例子,生活中還有很多很多,學習差和學習好的;品味差和品味好的,諸如此類,內心稍微脆弱一點的,就很容易陷入自卑當中。
為什麼會驕傲?
因為我比身邊其他人都強,我讀的書多,我知道簡奧斯汀、貝·布萊希特、米克沙特他們各自文字的優劣,甚至有些熟悉的作家,只看幾百字,就知道是哪個人寫的,而周圍人還沉浸在郭敬明的《小時代》、《花火》、《飛xx》這些毫無營養的書籍雜誌里不可自拔。
為什麼會幸福?
因為和幾年前相比,現在的我工作穩定,家庭圓滿,生活安康,不會再為了每個月的房租、餐費憂心忡忡,也不會生病了不敢去看醫生,因為生怕要做什麼檢查,這個月就沒錢活下去了。
這些情緒,都是通過和別人比較,進到自己心裡的。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現在一個普通人的生活水平,已經比古代的王公貴族們要高很多了,他們有手機、電腦嗎?他們生了一些那時候的絕症,比如天花,能治好嗎?他們能在零下二十幾度的地方,屋內還是零上二十度的常溫嗎?可是我們遠沒有他們對生活的滿足,因為一切都是比較來的,他們站在時代的最頂尖,底下有無數不如他們的人,為他們的幸福增磚添瓦。
孤獨也是。
人為什麼會孤獨?因為沒有人陪嗎?
這不是主要原因。
孤獨是因為別人,有很多人陪,自己卻孤單一個人。
相信很多朋友都有這樣的體驗,合上書本的最後一頁後,一種難以言明的孤獨感、空虛感瞬間湧上心頭。
因為沉浸感。
看書的時候越沉浸進去,最後的時候,就越容易感到空虛和孤獨。
書裡面的那個世界,太精彩,太驚心動魄,我們為裡面的主角們驚嘆,喝彩,慢慢的把自己代入到主角身上,感受他的愛恨情仇,有很多人愛他,他也愛很多人,有很多人恨他,他也恨很多人。
漸漸地,彷彿書裡面的自己,才是生活的全部。
然後,書完了。
這種沉浸感無法繼續了,我們要回到現實世界,回到真實的、乏味的、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生活中。而那個世界,當中所有的情感,都被戛然而止,彷彿是走進了中土世界最神秘最與世隔絕的監獄中,就算世界末日,也和自己沒太多關係了。
更殘忍的是,無論有多浪漫主義,多愛幻想的人,在合上書的那一瞬間,也會意識到,剛才的世界都是虛假的。
靜靜望著如常的掩著窗帘的房間,卻感覺整個世界都空了。
因為看書,讓我們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但同樣,也讓我們知道,現實的生活有多窄小,因為這些精彩的東西大多與我們無關。
我們也許並不孤獨,但你看了更多的世界,就像《三體》中,那位艦員看到了世界四維時候的樣子,然後回到三維世界,空曠巨大的艦艙中,他卻有了一種幽閉恐懼症在電梯里的那種窒息感。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見過太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