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文創爆款如何打造?紙膠帶的啟示多!

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如今成為了各大博物館的標配,這既是生產發展形勢推動,也是消費需求轉型必然。如何打造爆款博物館文創產品,成為行業上下求索的事。爆款就這麼難嗎?其實不然!

早在2013年,台北故宮以康熙硃批「朕知道了」為底本設計的紙膠帶,就曾一度脫銷,成為大陸遊客必備的紀念品,風靡兩岸真不是傳說。據有關統計,膠帶8個月就賺了新台幣2660萬元,創造的經濟價值之大可想而知。

這只是特例嗎?還真不是。縱觀國內博物館文創產品銷售或人氣排行榜,膠帶多靠前,看看故宮淘寶人氣最高的這寶貝——超級寬還是長循環的草書《孟浩然詩》和紙膠帶」。這難道是自帶爆款體質?紙膠帶的奧秘之處在哪裡呢?

內容上,文化與趣味都有。博物館館藏文物元素應用到紙膠帶上,其實再簡單不過了,但關鍵就是選取哪種文物元素,從暢銷的紙膠帶來看,大致包括文字、花紋、圖形等形式,文字就是諸如「朕知道了」「賤人就是矯情」等詼諧幽默的言辭,彷彿從天上掉下了的豬八戒;花紋多提取自古畫,具有很強的視覺美感;圖形多來自於器物上的印刻、繪製圖案,或抽象或具體。這也就體現了兩種效果,一種是文化的文藝范,另一種就是傳統的趣味感, 來自於重構傳統的高大上,消解歷史的審美觀。

品質上,精緻與美觀均要。博物館文創產品只有品質精良才能始終獲得消費者青睞,而紙膠帶由於其工藝很成熟,製作很簡便,從手感和眼觀上,都很難被視為垃圾貨,當然在色彩設定、亮度和印製流程上要有嚴格要求,不失真、不失彩、不失韻味才行,由此博物館的紙膠帶外觀顯得很美觀。還有,就是包裝的美觀設計,沒有偏離產品的底蘊。反觀,現在的很多博物館文創產品雖然比這複雜,但真得很難讓人心動,拿起來觸動。

功能上,收藏與使用兼具。紙膠帶雖是個小物件,但藝術化的紙膠帶卻能夠滿足多種需求,適應多層次人群的需求,有人感覺美美噠就藏起,有人感覺萌萌噠就是貼起,更多人還是根據使用場景實現膠帶的新生,看看這手賬與膠帶相互組合形成的新作品,也是價值提升的過程。但使用並非只是體現其既有功能屬性的「實用」 , 這種使用超越縫縫補補。從紙膠帶消費到品味,再到DIY樂趣和新作品創造,消費者起到了主導作用。

價格上,親民與大眾路線。博物館文創產品雖是附加值高的產品,但也不該是高價格的,創意紙膠帶就大多價格很親民,如國家博物館、蘇州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等單捲紙膠帶多不超過20元,當年「朕知道了」楷書紙膠帶三卷也就200新台幣(45元人民幣左右),大眾化的價格銷售量也就猛漲了。不是價格高不願意消費,只是有些文創產品消費效用並不高,高定價只會讓消費者望而卻步。

總之,不論是重構傳統式的產品設計,還是價值再造式的融入生活,博物館文創產品得以暢銷,重點要做到:簡約但不簡單、美觀且有趣、親民不奢華,而這些又歸結為能夠給用戶帶來更多的價值獲取、傳播、消費和創造體驗。爆款從來不是硬邦邦的產品,但卻給消費者提供了再生的文化資本和可傳遞的生活樂趣。

下次再來聊聊打造爆款的思維與理念變革

推薦閱讀:

把生活過成段子 | Vol 11.蘑菇好物社
吳曉波:TMT時代過去了,文化投資最靠譜!

TAG:博物馆 | 文创 | 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