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年輕便便」能令青春永駐?人肉沒營養,還是別吃了 | 每周科技播報
跟蹤前沿進展,掌握最新動態,一手掌握一周重大科技新聞。
撰文 | 馮梟、宋宇錚、劉嘉欣
責編 | 葉水送
● ● ●
No. 1 對於鱂魚來說,想長壽,請嘗嘗「年輕人」的便便
近日,Nature報道了德國馬普研究所的Valenzano教授團隊發布在http://bioRxiv.org預印本上的一項研究。文章指出老年魚從較年輕魚的便便中消化微生物後,它們的壽命會增加。在本次研究中,針對」微生物的變化是否在衰老中發揮作用」這一問題,研究人員設計、開展了實驗。他們將6周齡鱂魚(killifishes)的腸道微生物移植到了中年9.5周齡的鱂魚中,發現微生物完全適應了移植後鱂魚的腸道環境。在16周齡時,接受年輕微生物的中年魚的腸道微生物仍然類似於6周齡的魚,並且微生物的移植對魚的壽命有著顯著的影響,接受年輕微生物的中年魚的平均壽命較接受中年微生物的中年魚增加了41%,較未接受移植的魚增加了37%。與此同時,接受年輕微生物的中年魚也變得更加活潑好動,16周齡時比同齡的其他魚活動更頻繁,行為水平與6周齡的魚相似。對於這一現象,研究人員認為是腸道菌群與免疫系統相互作用造成的。
文章及圖片來源:『Young poo』 makes aged fish live longer
No. 2 人肉營養少,還是別吃了
為什麼人類不食同類?可能是營養少吧。近日,《科學》新聞報道一個基於人體卡路里計算的驚悚研究。古人同類相食主要是儀式性的,並非真的因為人肉「鮮美」。平均而言,成年男性人體含有125822卡路里的脂肪和蛋白質,足以滿足超過60人的一天飲食需求,但與其他古代動物相比(猛獁象3600000卡路里,長毛犀1260000卡路里,歐洲野牛979200卡路里)就相形見絀了。與其自相殘殺,不如一起獵食其他動物。研究者分析了9個歐洲舊石器時期同類相食的遺骸,解釋道:過度飢餓或不想浪費一個完全由自然原因死亡的軀體。由此看來,「妖怪們」休要再想吃「唐僧肉」了,因為這並不划算。
文章鏈接:Why don』t we eat each other for dinner? Too few calories, says new cannibalism study
圖片來自:Mike Robinson / Alamy Stock Photo
No. 3 中國科學家構建新的多能幹細胞系近日,權威學術期刊Cell發文稱,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鄧宏魁教授的研究團隊及其合作者首次建立了具有胚內和胚外發育潛能的多能幹細胞系,即潛能擴展的多能幹細胞(Extend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EPS)。在本次研究中,研究團隊針對「如何在體外建立並維持具有胚內和胚外發育潛能的多能幹細胞系」這一難題,利用化學混合物功能發現了一種全新的培養條件,開發了全新的細胞培養方法,從人和小鼠中衍生出EPS細胞,並進行了人鼠異種嵌合實驗,結果表明EPS細胞同時具有胚內和胚外的發育潛能。同時,研究人員還證實單個小鼠EPS細胞也能夠發育成為成體的小鼠。該研究首次在體外構建了具有胚內和胚外發育的潛能幹細胞系,為未來的基礎研究與轉化應用提供了可能。
文章及圖片鏈接:http://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17)30183-6
No. 4 影響睡眠質量的關鍵基因被發現
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睡眠必不可少且非常重要。此前,人們一直不清楚它是如何調控的。最近,Science的子刊發文指出,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果蠅、小鼠以及人類的大腦中發現了一個顯著影響睡眠質量的基因FABP7,而這一基因的突變會導致睡眠分散,質量變差。該研究也是科學家第一次真正了解到特定的細胞和分子調控途徑在三個不同物種睡眠中的作用,該基因及其功能研究也為科學家們探索睡眠如何進行以及為什麼動物需要睡眠開闢了新的途徑。當然我們也不能忽視其他基因在睡眠這一複雜行為發生中的作用。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果蠅在地球上存活了6000多萬年,這一發現很可能是物種在進化過程中,保留下來的古老且保守的機制。
文章鏈接:Researchers find a sleep gene: Mechanism offers fresh clues to why we need our ZZZs
No. 5 狼群正在又一次被馴化?
數千年前,一部分狼曾被人類馴化,演變為我們如今熟悉的狗。科學家們認為,同樣的演化可能正又一次發生在一部分狼的身上。在工業化的社會中,人類對自然的開發利用不斷擴大,我們與野生狼的接觸也越來越多。一些狼群因此開始越發依賴牲畜或人類垃圾作為食物而不再進行捕獵。它們也因此不再對人類具有強大的攻擊性,甚至可與人近距離接觸乃至生活。數千年前,正是由於同樣的原因,一部分狼被人類馴化為狗。因此,研究人員認為,在不久的將來狼的生理與內部社會結構都將發生顯著變化。他們希望狼能夠保留自己的習性,在與人類隔絕的自然中繁衍。
文章及圖片來自:Are some wolves being 『redomesticated』 into dogs?
No. 6 基因編輯肥料或成貧困人口福音?
工業肥料每年幫助全球數十億人口產出食物,然而這些肥料直到現在還很難為世界上最貧困的人口所利用。生產化肥的原料如甲烷等並不昂貴,然而龐大的生產設施與嚴格的操作環境推高了化肥價格,對貧困地區的農民來說,有些遙不可及。近日,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成功地對一種名為「Xanthobacter」的黃色桿菌進行了基因編輯,使其能夠在一系列複雜反應下,利用占空氣中豐富的氮氣,合成肥料所需的氨。在現實測試中,這種基因編輯的微生物肥料使作物的體積是對照組(即沒有使用該肥料的植物)的1.5倍。對此結果,科學家十分欣喜,因為其有望幫助世界上處於飢餓中的貧困人口。
文章及圖片來自:http://www.sciencemag.org/news/2017/04/genetically-engineered-microbes-make-their-own-fertilizer-could-feed-world-s-poorest
No. 7 朽木阻塞河道,竟令亞馬遜叢林面積銳減
亞馬遜雨林是地球上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寶庫,也因其對二氧化碳的大量吸收而被稱為「地球之肺」。近年來,亞馬遜雨林面積不斷減少令人痛心,我們一直將其歸結為森林砍伐、移木造田等人為因素,但近日一位研究者在觀察30年的衛星圖之後發現,「木材堵塞河道」可能也是一個主要因素。自然形成的木材堵塞河道,在玻利維亞亞馬遜所毀滅的熱帶雨林與人類活動造成的雨林減少程度相當——以將近1000公頃每年的速度縮減。研究者發現,該地區有22條河流因被木材阻塞而發生重複性洪水,有時大量的堆積物導致河水漫出河道,侵蝕河岸,帶走了大量土壤,最終使其周圍的樹木死亡。如此往複,這片區域會變成草原,取代了原有的森林。但願這樣一個全新的角度能夠幫助我們今後更有效地保護好「地球之肺」。
文章來自:There』s a strange tree-killer on the loose in the Amazon: logjams:圖片來自:All-free-download.com
製版編輯:葉水送 |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授權:copyright@zhishifenzi.com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投稿:zizaifenxiang@163.com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