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這座城市
1
4 月 5 日,我在影院看著電影。突然,從影廳後面想起了「噼里啪啦」的聲音。所有人都以為,這是電影特效聲音。
直到我們出來之後才發現,原來,下冰雹了。
看完電影的時候,冰雹早已停止。我們對這場冰雹的第一印象,就是商業廣場和馬路之間的跨河橋上的冰渣。直到打開 Uber 和滴滴看到「附近暫無車輛」和「是否接受加價」的提示,我們才意識到這場冰雹帶來了什麼。
在家門外堆得似積雪一般的冰渣、馬路上和停著的車上散落的樹葉,以及朋友圈 posts 和新聞報道,都證實了我們的想法。這場冰雹是貴陽近十年以來,威力最大的一場冰雹。
在影院看了兩個小時的電影的感覺,就好像是在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地方待了兩年一樣。
2
我小時候放暑假或者寒假就會「回貴陽」,在貴陽一待就是一整個假期。那時候還沒有高鐵,想要快速去一趟貴陽,價格不菲的飛機票幾乎是唯一的選擇。
也有幾次,我跟我爸我媽會自駕往貴陽。雖然自駕的方式成本也沒有低到哪裡去,而且通常需要在其他地方中轉一晚(耗時長),但總歸比在火車裡悶二十多個小時要好得多,而且路上可以一路撥電台,聽各種節目和歌曲。
我奶奶家和婆婆家都在空招附近,往北就是龍洞堡機場,往東南方向可以到市中心。那時候的貴陽,所有的計程車都是綠的,車門上噴著「星期幾輪休」。堵車?沒有的事。
我一直覺得,貴陽市中心最有特色的商業形態,就是人行地道和人行天橋里的各種商店。只要你在大小十字、噴水池、省電視台門口這些地方走一圈,你就能在各種十字路口中間發現各種人行隧道,從隧道外面,就能聽到隧道里傳出來嘈雜的叫賣聲。
在這些陰暗潮濕的「隧道商店」之上,地平線往上,就是各種平常你很容易見到的商場、電影院、餐廳等等,以及各種流動商販。
除了這些商業街區,在貴陽的更深處,其實還有許多城中村,裡面居住著大量的人口。每次從望城坡的山坡上往另一頭俯瞰,除了一些標誌性建築,你能看到的,更多的是房子,那種我曾在高速公路上所看到的房子一樣。密密麻麻地排列在坡上,看著,就像是這座城市微不足道的細胞一般。
每次我和爸媽從貴陽出發返回廣東的時候,都是外公外婆送的。每次,他們都會拿一大堆吃的、用的,直到車被塞滿了為止。有一次,我看到外公好像在偷偷抹眼睛。
3
在機票變得越來越便宜的時候,貴陽突然宣布限號了。這是繼上海、北京限制牌照發放之後,第三個,也是直到今天最後一個宣布限制機動車牌照的城市。
貴陽的限制政策與北京如出一轍:購車需要搖號、本地車牌一周有一天不允許進入一環以內、外地車牌進入一環需要遵守「開三停五」政策。
但這樣的政策卻「並沒有什麼卵用」。在此之前很長一段時間,貴陽的交通糟糕到已經無法形容:由於有火車站的人流影響,從鴻通城到電視機廠不到五公里的路,通常需要花費一兩個小時的時間才能堵出去。
就更不要提花果園這些地方了。直到今天,花果園擁堵情況一直就沒怎麼好過。
另外一邊,政府也在大力擴展新區、發展新產業。最開始是建立金陽新區(據說現在那裡也開始堵車了),後來貴陽簽下了某公司的大數據服務單,順帶著將安順收編,並建立新城「貴安新區」。
收編安順的事情也僅僅就是兩三年前——那時候,照著手機通訊錄原來的電話打過去,會提示「原貴陽號碼前請加 8」的升位提示——但早已有碧桂城這樣的地產商進駐,並修建了商品房。
但政府的這些努力,真的沒什麼用,貴陽的交通依然處於超高負荷狀態。每次聽交通廣播,路況播報基本上就是將貴陽的道路全部報一遍;打開地圖軟體,真的可以看到江山一片紅。
曾經試過從貴陽北站(高鐵站)回到外婆家,走走停停,差不多花費了三個小時。什麼概念呢?這個時間,足夠我從南海坐地鐵到番禺,再從番禺坐回來。
提高交通效率,絕對是逃不過的事情了。幾年前,貴陽決定修地鐵。但貴陽交通本身就已經如此不堪重負,再加上地鐵這樣的大工程,後果可想而知。
最後,政府終於把「大招」放出來了:修 1.5 環。那時,我外婆和奶奶早已搬到城南居住,而 1.5 環工程,要封掉一條「進城(市中心)」的某條道路。為了滿足生活需求,公交公司和政府不得不弄了一個「擺渡車」,免費乘坐。
我姐說,「感覺生活半徑都從市中心變到城南了」。萬幸的是,城南的業態也算能滿足生活需要,只是,「隧道商店」只剩下一個了。
而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玩 Ingress 的時候,市中心密集的 Portal 變得更難摸了。南市區基本上沒有什麼 Portal,連簽到都是問題。
4
1.5 環終於修通了。在開通前一天,這條新通車的線路被更名為「中環」。這條線路連接了貴陽市區整個環線,還有三條 BRT 環線。我曾經坐錯過 BRT 的方向,發現繞一圈的時間大概只需要一個半小時。
這次在貴陽待了一周的時間,我專門花了一天時間,往市中心逛了一圈。
原來的大小十字路依然還在,但是地上的商場可能都已經換過幾輪了。時不時,你可以看到名創優品這類店鋪。在地底下,你依然可以找到那些隧道商場,但沒有人關心,這些店鋪是一直在這裡的,還是已經易主。
我在逛的時候,正好是假期最後一天。路上並沒有太多擁堵的情況。
沒有多少變化。這就是我最直觀的感受。似乎,新城、大數據、貴安新區,這些詞語離真正在貴陽的原住民太遙遠了一些。唯一的變化,可能就是頭頂上的房地產廣告更多了一些。
在這個每個人都「只有一天記憶」的時代,冰雹的襲來上了一下頭條,然後在朋友圈中刷了一下存在感、溶解在每個人嘴裡的「天,那個冰雹那麼大」中,也沒有給這座城市帶來什麼太大的影響。一天以後,馬路上所有的車上的殘葉都被清理乾淨,似乎什麼也沒有發生過。
確實,什麼也沒有發生過。隨中環的完工解封的上朝陽洞路的坡上,我依然可以往北望到,那些寄生在城中村的細胞們。
踩在尚有瀝青味的馬路上,望到這副景象,我總覺得,這是我能遇到的,最魔幻現實主義的畫面了。
題圖:來自 [Unsplash](Just another night., by Lily Lvnatikk),不是貴陽。
該文章在非商業使用時遵循 CC BY-NC-SA 4.0 協議。除知乎產品內的商業使用請聯繫維權騎士。
作者微信公眾賬戶 ID:AstrianFM。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