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卷食遺——元

如果朝代有味道,元朝一定是膻的。

一.主食

世界上唯愛和羊肉不可辜負。

「說起吃羊」,元朝人對宋朝人、唐朝人、英國人哂笑道:「在座的各位都是辣雞」。

元朝人極其嗜羊肉,羊肉的量詞已經不用「斤兩」,而是用「腳子」。腳子是個約量詞,最大可以指四分之一口羊,最小則指一塊肉,差不多可以理解成「一大塊」。

  • 雞頭粉餛飩:羊肉一腳子,切碎,5個草果、半升去皮搗碎的鷹嘴豆,在一起熬湯。羊肉煮熟後,撈出剁成餡兒,餡兒里還要一錢陳皮、一錢白生薑,以及其他佐料。用芡實粉、豆粉面做餛飩皮。按當時的吃法,下餛飩的時候,同香粳米一起煮。

  • 馬思答吉湯:名字明顯帶著異域風情,馬思答吉是一種調料。按照蒙人口味,這道湯主料也是羊肉一腳子,另外用5個草果、2錢肉桂、搗碎去皮的鷹嘴豆半升,熬湯,撈起肉塊。湯里再下熟鷹嘴豆二合、香粳米一升、馬思答吉一錢、鹽,調和勻,放肉塊、香菜。

  • 大麥湯:並不是今天的大麥茶,這道湯的主料仍然是羊肉一腳子,加5枚草果,熬湯,撈出羊肉。兩升大麥仁煮微熟,下入羊肉湯里,加鹽,煮熟,下羊肉。

  • 馬乞粥:羊肉一腳子切碎,熬湯。湯里下兩斤黃粱米、蔥、鹽熬成粥。
  • 糯米粉:元朝人開始吃粉絲了。羊肉一腳子……尼瑪,元朝絕壁是羊不夠吃才分崩滅亡的。草果5個、良姜兩錢。熬湯。下羊肝醬、5錢胡椒、兩斤糯米粉、一斤豆粉絲同熬,再將熟肉細切下鍋,鹽、醋佐味。

    玲瓏撥魚:"撥魚"也叫「剔尖」,北方人將一縷縷麵糊撥入開水煮熟,形狀似魚而得名。面調成稠糊狀,肥牛肉或羊肉半斤,碎切如豆,在麵糊里攪勻,湯匙撥進開水。面浮而肉沉,這就是所謂的玲瓏。下鹽、醬、椒、醋調味。隆冬時節,一碗熱騰騰的撥魚兒,是暖身驅寒的上乘料理。

與宋代一樣,元代的饅頭也多是有餡兒的,只是做法粗獷,比如:

  • 黃雀饅頭:黃雀褪毛,拗掉頭和翅膀,同蔥、花椒一道剁碎,加鹽拌和,塞進黃雀腹腔。裹面做成長卷形狀,蒸熟。可以即食,也可以糟一下(酒腌)再油炸。咬一口饅頭,一嘴的碎骨頭渣。

元朝多部食經里都出現了一種叫「兜子」的蒸制類主食,同包子的區別在於,兜子以麵皮兜著餡兒料,不需要捏合封口,所以餡兒往往更多。《居家必用事類全集》認為,兜子就是唐人的饆饠,來看一下這種東西的做法:

  • 蟹黃兜子:

    三十隻蟹,蒸熟,只取蟹肉備用;

    一斤半生豬肉,細細切片或切絲;

    五枚鴨蛋黃,拿香油炒過;

    以上三種,同花椒粉、胡椒粉、薑絲、桔絲、蔥花、二兩面醬、一兩鹽,以及其他佐料,用麵粉勾芡,拌勻,這就是餡兒。碗里鋪一張粉皮,放進餡兒,蒸熟。

  • 荷蓮兜子

    三大塊羊肉切碎、兩個羊尾切碎、八兩芡實米、四兩巴丹杏仁、八兩蘑菇、一斤杏泥、八兩核桃仁、四兩開心果、一兩胭脂、四錢梔子、兩斤素油、八兩生薑、羊肺羊肚各兩副、小腸一副、四兩蔥、半瓶醋、少許香菜。以上拌成餡兒。

    四斤豆粉,打三十個雞蛋和面擀皮兒,皮子鋪在碗里,盛餡兒,皮子向內掩合,蒸熟。因為形似荷花吐蓮蓬,故名。

    八兩松黃浸水成汁,澆在上面。

    這份荷蓮兜子餡料豐盛,一口咬下,百媚綻放,舌上生蓮。於當時的吃貨而言,這樣的美食,宛然就是蓮華世界。

從以上兩例可見,兜介於主食和蒸菜之間,蒸好吃前澆淋芡汁,也與今天一些蒸菜吃法相仿。

因襲了宋人的稱呼,餃子在元朝仍然叫「角兒」。元仁宗朝,宮廷司膳御醫忽思慧進獻的食療專著《飲膳正要》記錄了一種能呈上御前的「水晶角兒」:

  • 豆粉擀皮兒,羊肉、羊脂、羊尾、蔥、陳皮、姜作餡兒,出鍋的餃子玲瓏剔透,故名水晶。

元朝人常常在和面的時候加酥油、加奶、加蜜,就算餃子也不能倖免。他們別出心裁的在包餃子時融入了麵包工藝:每兩斤半麵粉,入一斤酥油,加鹽,冷水和面。包好的餃子並不水煮,而是烤著吃,叫做「駝峰角兒」,大概算得上東西方代表性主食製作工藝交融的典範。

用蜂蜜和酥油做餅,則更常見。羊肉、乳製品、酥油的應用,大概以元朝為最,也成為這個享壽不永的游牧帝國留在漢地飲食基因里的烙印。

  • 風消餅:糯米、蜂蜜、酒醅(固態發酵法釀造白酒時,窖內正在發酵或已發酵好的糧食)、白餳(麥芽糖)和面,擀極薄,入油炸,出鍋後撒白糖和面屑。餅之脆,風都能吹化,故名「風消」。
  • 卷煎餅:兩斤羊肉切片沸水略焯,半斤羊脂切小塊,四兩生薑末、兩錢桔皮絲、五十個杏仁、一合鹽、四十根蔥白,以上剁成餡兒,多加蔥白筍乾,卷在薄餅里,兩頭麵糊粘封,油煎至微微焦色,佐五辣醋(五味辛辣食材調和的醋)。感覺挺好吃的
  • 回回版卷煎餅:元代叫青卷。攤薄煎餅,核桃仁、松仁、桃仁、榛子、嫩蓮肉、柿干、熟藕、銀杏、熟栗子、芭欖仁,切碎,用蜜糖和了,加碎羊肉、薑末、鹽、蔥,調成餡兒,卷進煎餅,油炸到焦黃。誠意滿滿,比今天煎餅果子考究多了。

  • 古剌赤:雞蛋清、豆粉、乳酪攪勻,攤煎餅,撒白糖、松仁、核桃仁,再摞一層餅,如此三四層,最後用鷹嘴豆榨油調和蜂蜜,澆汁。

二.肉類

「說到烤羊肉」元朝人冷笑:「在座的各位依然都是辣雞」(??????) ?

元朝人有一套烤羊肉規則,羊的每個部位烤法不同:

  • 羊前腿:先煮熟再烤;

  • 肋排:生烤;

  • 黃羊肉:煮熟了烤;

  • 苦腸(小腸的一部分)、蹄子、火燎肝(不知道是什麼)、腰子、膂肉(裡脊肉):生烤;

  • 羊耳、羊舌、黃鼠、沙鼠、土撥鼠:生烤;蒙人偏居漠北,尚未南侵中原時,肉類供給並不充沛,土拔鼠是日常食用肉類的重要來源之一。

  • 全身羊(去了內髒的全羊),架在爐子里燒;

以上種種,除烤全羊外,烤的時候全部用簽字插在炭火上,蘸油、鹽、醬、調料、酒、醋等調成薄糊,手一邊翻動,一邊塗拭。燒熟後,扒皮吃。

火腿的出現,很可能早在唐代。到元朝時,金華火腿已經馳名天下。

元末明初的飲食專著《易牙遺意》詳錄了當時火腿製法:

  • 火肉(火腿):新宰的豬,取四條腿,趁肉體尚溫,用鹽均勻塗抹,肉和鹽的比例是十比一。手工按摩揉搓到肉質綿軟,令肉纖維充分吸收鹽分。以石頭壓在竹柵上,在缸里放二十天,中間要翻動三到五次,以進一步腌制。二十天後取出掛起,點燃稻草煙熏,賦予特殊的味道,熏制的過程要持續一整天。

  • 婺州臘豬:婺州就是金華。豬肉每斤用一兩鹽擦拭表面,擦勻,入缸腌制數日,每天要翻兩三遍。再浸入酒醋,腌三五日,每日翻三五次。取出控干。備開水一鍋,芝麻油,把肉切款,略入開水中一焯,急出鍋,趁熱刷芝麻油,掛在煙里熏。次日,再以臘糟加酒拌勻,塗在肉上。如此十日,取出掛在廚房出煙處,煙應當晝夜不絕。羊肉也可為之。

古代人有潔癖,該怎麼生活?

倪瓚,號雲林子,元四家之首,重度潔癖。他每天浣洗服巾數次,連屋後的大樹,也要常常擦洗。廁所建在樓上,有足夠的高度,確保遠離糞便。糞坑裡鋪著鵝毛,屎落下去,激揚鵝毛覆蓋其上,穢氣遂不出。一次有朋友訪謁,待到很晚,沒辦法住下吧。但倪瓚很不情願外人住在家裡,一直綳著神經睡不好、午夜時,隱約聽見朋友咳嗽了一聲,倪瓚就徹底睡不著了。好容易挨到次日平明,朋友告辭潔癖,趕忙讓僕人去朋友卧室找,說他半夜吐了口痰,一定要找到在哪裡,僕人找了半天沒找到,就隨便找了片樹葉敷衍倪瓚,還拿過去給他看,倪瓚哪裡肯正眼瞧這個?催促僕人拿到三里外扔掉。潔癖到了愛愛都不敢的地步,他攜妓出台回家宿娼,讓妓洗澡,洗完一遍覺得不夠,叫她再洗,如此再三,折騰一宿,不覺東方之既白,終究沒做成,那麼問題來了,這到底算不算嫖?他見不得人吐痰,聽不得粗鄙言語,每每憎惡之情溢於言表,因此得罪了很多人。元朝末年,散盡家財,扁舟箬笠,浪跡林泉。除了水墨丹青,他留給後世的還包括一部食經《雲林堂飲食制度集》,詳言烹飪技法,具體翔實,其中有一道燒鵝,被袁枚收進《隨園食單》,堪稱全書之最:

  • 燒鵝:鵝處理乾淨,掏除臟腑,多用佐料,即蔥、花椒、蜜、鹽、酒厚厚地塗到鵝腹腔里,鵝體表也塗蜜和酒,鵝肚子朝上,上鍋蒸。原著說控制時間,是要「燒完兩捆大草把」,再加一頓飯的功夫,那就是要蒸很長一段時間。然後將鵝翻過來,用一半的時間蒸另一面。

之前有人提到中國人愛吃動物下水,如今吃下水吃得講究,各大菜系均有代表作。元朝那會,吃得才叫粗暴,人家生——吃

  • 生肺:獐肺最好,其次兔,其次山羊。倘若手邊沒有器具,就用嘴巴咂盡血水,涼水浸,再咂,再浸,使血水去盡,肺如玉。肺冰鎮,然後把用韭菜、蒜泥、乳酪、生薑、鹽調得汁倒進冰鎮肺里,倒滿,端上筵席,割成塊分食,在當時是道大菜。

  • 琉璃肺:閹割了的公羊(羖羊)肺,仍然是生的。調味汁換成杏泥、生薑汁、酥、蜜、薄荷葉汁、乳酪、酒、熟油,灌滿冰鎮的肺。想想看,你從冰箱拿出一塊冷凍成冰疙瘩的羊肺,哆哆嗦嗦蘸著薄荷吃,還得喝酒……濃烈的膻味,冰爽的口感,這是上刑啊親!

咱們還是吃熟的吧。

  • 聚八仙:冷盤。熟雞肉切絲,襯腸(豬小腸)焯熟剪成細絲,如果沒有的話,熟羊肚絲也可以,還有熟蝦肉、熟羊百葉絲、熟羊舌切片、生菜、油、鹽揉糟薑絲、熟筍絲、藕絲、香菜、芫荽擺盤。澆醋,或芥辣(芥菜的辣汁)或蒜泥。嗯,那倆生肺衝擊力太大,所以特地給食材標註了「熟」。
  • 川炒雞:川菜啊,辣椒傳入之前,四川菜是這樣的。雞剁塊,油熱鍋,加蔥絲、鹽,炒到七分熟,加醬,以及研末的胡椒、花椒、茴香,添水和酒,煮熟,爆炒收汁。這道菜同辣子雞之間,似乎只是少了辣椒而已。

  • 炙羊腰:烤大腰子。剛才粥熬得那麼葷,然而烤腰子卻又清新雅緻了,不太懂你們元朝人。羊腰子一對,浸在玫瑰汁里,加鹽腌。腰子取出串上籤子烤,烤的時候塗番紅花汁。什麼奇葩吃法,清淡的東西偏偏要膩,膩的東西又要清淡,張飛化妝的感覺。
  • 薑黃腱子:材料:一個熟羊腿、兩個羊肋排、一斤豆粉、一斤面、兩錢番紅花、五錢梔子。做法:豆粉、面、番紅花和梔子以鹽、調料調和,糊在羊腿肉和肋排上,油炸。

  • 鼓兒簽子:材料:五斤羊肉,碎切;一個羊尾,碎切;十五個雞蛋;兩錢生薑;二兩蔥,切碎;去白的陳皮兩錢;其他大料三錢;一斤豆粉;一斤面;一錢番紅花;三錢梔子。 做法:材料和勻,塞進羊腸煮熟,切成段(形似鼓,遂名)。番紅花和梔子泡水取汁,同豆粉、面調成糊,裹羊腸入油炸。

  • 炒狼湯:狼已經離開國人餐桌久矣,終於元朝人又給撿回來了。狼肉切碎,3個草果、5錢胡椒、1錢藏紅花、2錢蓽撥、2錢縮砂、2錢薑黃、1錢阿魏,熬湯,加蔥、醬、鹽、醋調味。

三.水產

潔癖倪瓚的《雲林堂飲食制度集》,有一品「蟹鱉」,做法講究:

  • 熟螃蟹剔取肉,拌少許花椒末,上籠蒸。籠屜底先鋪一層荷葉,再鋪一層粉皮(綠豆粉皮),最後才均勻攤開蟹肉。生雞蛋或鴨蛋,加些許鹽,打勻,澆在蟹肉上,開始蒸,蒸到蛋變成固態即可取出,切塊。蟹殼熬湯,加入搗爛的姜、花椒末,澱粉勾芡。準備只碗,碗里鋪菠菜,把蛋蟹肉放入,澆湯,開始吃。

倪瓚教你做魚湯,簡單易操作:

  • 鯉魚湯:姜去皮切片搗作姜泥,拌入花椒,略沖入些酒。魚斬塊,酒和水各佔一半,熬,先加老抽,三次沸騰後,加姜椒汁提味去腥,湯再沸即可起鍋。

  • 第二種吃法:燒熱油,略爆一下姜和花椒,旋即盛出備用。仍用此油煎魚,煎到魚皮焦黃,加水,投姜椒、加醬油,三次沸騰後,起鍋即成。

倪瓚是無錫人,當時當地烹飪喜歡用黃酒提味,他的食經里屢屢用酒,比如做田螺:

  • 揀用大個兒的,取頭部的肉,不要沾水,用砂糖濃拌,放置一頓飯的功夫,洗乾淨,像削梨子皮一樣,一圈圈把田螺肉片成片,用蔥、花椒、酒腌片刻,入清雞湯汆食。別的都好,這個削田螺肉……是真的有這種吃法,還是這貨強迫症發作較真?

  • 蜜釀蝤蛑(梭子蟹也可):用鹽水略略煮蟹,一旦上色即撈出,掰開蟹殼,取出螯和蟹腳里的肉,切成小塊,擺到蟹殼裡。蜂蜜加少許雞蛋攪拌,澆蟹殼內,上敷一層油脂,開始蒸。注意拿捏火候,雞蛋凝固即可,不能蒸過了。將橙皮搗碎,輔以醋蘸著吃。

據說今天的「芙蓉蟹斗」就脫胎於這道蜜釀蝤蛑,對比一下:

  1. 將大閘蟹洗凈蒸熟,拆出蟹粉待用,取蛋清打成蛋泡糊待用。

  2. 鍋燒熱,放入生油,慈薑末煽香後,放入蟹粉煽透,放入調料,炒透後 取出。

  3. 將炒好的蟹粉放入蟹殼內,用蛋泡糊封好,再放油鍋內過幾分鐘,撈出裝盤即成。

  • 醬蟹:雌蟹百枚,洗凈控干,逐個肚臍里塞滿鹽,仰放入瓷器。二斤醬,加一兩椒末、一斗好酒,澆在蟹上,浸沒,密封,天氣冷時,大約二十天後可以吃。

  • 蚶子:煮烈酒,針尖插進蚶子殼,撬開,極熱的酒澆在蚶子肉上,此外無需配任何佐料。真酒鬼。今天好些地方吃蚶子,還是習慣只用熱水燙過即吃,別有鮮味。

  • 汆青蝦:生青蝦去頭,留尾,用刀從頭批到尾,不要批斷,入蔥、花椒、鹽、酒、水腌制。蝦頭搗碎了熬汁,去渣滓,用來汆蝦肉,稍汆即可,不需等汆熟,關火,然後下筍片和糟薑片。

  • 臊子蛤蜊:豬肉肥瘦各半,剁小丁,用酒煮到半熟盛起,加醬、花椒、縮砂仁、蔥白、鹽、醋調勻,綠豆粉勾芡,再煮,湯一開就盛出來。蛤蜊煮熟,去殼取肉,盛滿一大碗,澆臊子。雖然久居沿海,然而並沒有這樣吃過蛤蜊。如果肉醬換成炒的,大概更好吃。
  • 魚彈兒(就是炸魚丸啦)材料:十尾大鯉魚(出《飲膳正要》,御膳菜品,所以分量大),去皮剔刺,剁掉頭尾;羊尾兩個;一兩生薑,碎切;二兩蔥,碎切;三錢陳皮末;一兩胡椒末;兩錢阿魏。 魚和羊尾剁爛成泥,薑末、蔥花、陳皮末、胡椒粉、阿魏和肉醬拌勻,搓成丸子,油炸。

四.飲料

無酒精飲品大致分為湯(炮製好的材料,用開水沖泡)、茶、渴水(解渴飲料)、熟水(開水飲料)。

  • 天香湯:八月,白木犀(銀桂)盛開。早早起床,趁晨露未晞,采帶露水的木犀花,拗去蒂萼,入凈瓷器,搗爛成泥。再放:木犀一斤、炒鹽四兩、炙過的粉草二兩,拌勻,密封,曬七日即成。用時挑出花泥,沸水沖化,一室馥郁。

  • 暗香湯:梅花將開未開之際,平明時分,摘取半開者花頭,連蒂一起入瓷瓶,每一兩花灑一兩炒鹽,不可沾手。厚紙數重密封於陰涼處,次年春夏開封。先於杯盞內注入少許蜂蜜,然後去兩三朵梅花置其中,沸水沖,花開如生。

  • 茉莉湯:蜜、甘草、生薑各少許,研磨。凌晨的茉莉花二三十朵,蓋在蜜上,以其香氣熏之。至午間可用。為了中午喝個湯也是拼了,半夜起來采茉莉花。

  • 粱稈熟水:水稻稈(即莖)心,水浸泡,晒乾。用時,先以火微烤,然後澆過兩遍熱水,第三遍燙出來的才是熟水。熟水帶著稻香氣,據說是當時的代茶飲,因為茶葉供應量有限,於是有了渴水、熟水,同時豐富了飲料種類。用糯稻稈沖的熟水,解口渴、還能治尿頻。

扯點別的

《古卷食遺》是個意外產物。很久以前看到唐朝人韋巨源的《燒尾食單》,當時手邊恰好有幾本古飲食著錄,於是妄自做了些亂七八糟所謂的「稽考」。《燒尾食單》雖然極盡奢華,畢竟只是中華數千年飲食史料的滄海一粟。網上不乏單寫一個朝代、一次宴會飲食的文章,通常零散而叢殘,對於了解「古代人吃什麼」這樣的問題,似乎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因此後來有了扒一扒歷朝美食,包括食物堅守、流轉和嬗變,以及關於食物故事的想法。

然而從先秦開始,各種食經、典籍汗牛充棟,對於非專業相關、非職業相關,苟營在生存線上的蟲離,這個坑著實不小。雖然勉強湊了幾篇,難免輯錄潦草,考辨粗糙,不入方家之眼。而且囿於篇幅,每個朝代寥寥萬言,只略敘皮相,遠遠不能窺豹。即使如此,還是得到了大家寵縱支持,汗顏之餘,不勝感激!

史料素材,越到近世,體量越宏。明清兩朝的飲食史料之巨遠超預計,需要多花點時間濃縮整理,所以《古卷食遺》系列要暫時告一段落,剩餘部分,未來會找時間補齊。

最後無恥的預個告:

接下來打算擼一下真正的「古卷傳說」。先從森羅三界的唐朝志怪類雜錄《酉陽雜俎》開始,為全書逐詞逐句作出註譯。另外,摭取其中神秘詭譎的故事,用白話文重現。

《酉陽雜俎》作者段成式,齊名於李商隱、溫庭筠,是晚唐一代宗匠,蟲離自然沒有能力譯出同樣的文采。只是原文古拙冷僻,今人閱讀不便,使得神作束閣久矣,未免有遺珠之憾。所以,想借用知乎這樣當下流行的平台,拂去古卷塵埃,勾勒千年前的市井朝堂,連通堙沒已久的異世界。

【延伸】

先秦篇:古卷食遺--先秦 - 知乎專欄

兩漢篇:古卷食遺--兩漢 - 知乎專欄

魏晉篇:古卷食遺--魏晉南北朝 - 知乎專欄

隋唐篇:古卷食遺--隋唐五代 - 知乎專欄

兩宋篇:古卷食遺--兩宋 - 知乎專欄

更多內容,請左顧公眾號:古卷傳說


推薦閱讀:

TAG:美食 | 烹饪 | 元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