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普及序篇——從家用電腦到個人電腦(下)

接上期:

計算機普及序篇——從家用電腦到個人電腦(上)

四、16位時代——圖形界面與PC兼容機

上期說到,在80年代最開始的幾年,個人電腦市場形成了IBM PC,蘋果II,和Commodore64三足鼎立的形勢。那麼,最後是誰笑到了最後呢?

80年代中期,主導市場的仍然是這三個廠商,只不過,銷售的產品從8位處理器進化到了16位處理器,交互方式也從DOS這樣的命令行變為了圖形操作系統。

1983年初,蘋果推出了以喬布斯女兒命名的Lisa個人電腦。與之前Apple III電腦相比Apple II很有限的提升不同,Lisa從技術層面上來說是一款劃時代的電腦。它不但是第一款採用了16/32位混合型CPU——摩托羅拉68000的個人電腦,也是第一款內置圖形操作系統、使用滑鼠操作的電腦。其他的內存保護,協作式多任務處理,基於硬碟的操作系統等等技術特點也都是革命性的。但是很顯然,高達1萬美元的售價甚至已經超過了很多小型機,讓這款電腦註定與大眾無緣。Lisa最終只賣出了10萬台,雖然相比與它的售價已經很難得,但對社會的影響就談不上有多重要了。

就在一年以後,一款真正改變世界的產品——Macintosh(麥金塔)問世了。在喬布斯被踢出Lisa項目以後,他就將全部精力投入到了這款電腦的研發中去。作為整個Mac系列的第一款產品,Macintosh 128K在硬體和軟體方面都有接近Lisa的巨大優勢,同時售價要親民的多。整套系統包含顯示器、軟碟機、滑鼠和鍵盤在內只要2500美元(合今天的6000美元)。而簡潔的設計也比Lisa要出彩的多。雖然這款電腦的內存只有128KB,CPU主頻只有6MHZ,甚至不及現代智能手機的千分之一,但它能夠提供的功能和用戶體驗已經相當接近今天的電腦。而512x342像素以及豐富的軟體也使得電子化出版開始成為可能。這之後在沒有喬布斯的蘋果逐漸走向下坡路的年代,Mac仍然能夠保持一定的市場份額,靠的就是初代Mac積累的大量出版從業人員和設計師用戶。

Mac 128k上市時,蘋果製作的電視廣告《1984》,也是整個廣告史上的經典之作。1984年既是Mac推出的年份,又是知名科幻小說的名字。原本有可能桎梏人類社會的鐵幕,就在這一年被蘋果通過一場技術革命砸碎了。

伴隨初代Mac面世的,是一直使用到2001年的經典Mac操作系統。雖然Mac圖形操作系統的理念來自於Xerox公司的產品,但這個系統變得真正好用,卻依賴於蘋果工程師許許多多的改進。相比之下,早期的Windows對Mac的操作系統則幾乎可以說是抄襲了。

初代Mac OS

Xerox Alto的圖形操作界面

同一年,IBM也推出了第二代個人計算機產品PC/AT。儘管IBM PC一直使用16位的寄存器,但PC/AT之後,匯流排才從8位變為16位。PC/AT本身售價昂貴,高達6000美元,雖然後來價格有所下降,也仍然要2000多美元,因此並沒有獲得太大的銷量。但它卻是後來大行其道的PC兼容機最廣泛使用的標準。

1985年,微軟也為PC和PC兼容機提供了圖形操作系統——Windows 1.0。雖然PC/AT的彩色顯示屏比Mac的黑白屏提供了更大的潛力,但第一代Windows看起來就像是Mac操作系統拙劣的仿製品。Windows真正發展成一款成功的操作系統,要等到5年後的3.0版本了。

Commodore公司的第一款16位計算機產品Amiga也在1985年問世。跟Mac 128k一樣,它也採用了摩托羅拉68000這款CPU,也同樣提供了圖形操作系統(Amiga OS,另一個Mac OS的抄襲者)和滑鼠,但設計上仍然延續了C64的傳統,整合了鍵盤的主機非常輕便,同時連接電視進行顯示,因此售價十分低廉,只要1300美元。

在8位機時代通過整合遊戲機功能開闢一條新路的雅達利也推出了自己的16位產品。雅達利ST的主機跟Amiga類似,也是跟鍵盤整合在一起,不過顯示器則包含在系統當中,搭配黑白顯示器的版本售價800美元,搭配彩色顯示器的則售價1000美元,是當時最便宜的次世代電腦。它採用的圖形操作系統是DRI公司開發的GEM(圖形環境管理器),跟早期的Windows實際上運行在DOS上一樣,也需要底層操作系統TOS的支持。

不過,這兩款電腦因為性能不及PC和Mac,在美國實際上都並不算很流行,主要的市場反而在歐洲。以Amiga為例,總共450萬台的銷量中,大概有150萬台在英國,另外150萬台在德國。

Amiga在英國的宣傳頁

相比於主打高端用戶的PC/AT和Mac,中端定位的Amiga和ST價格當然要親民的多。但即使是最便宜的雅達利 ST,800美元的售價也已經相當於今天的1818美元(12400人民幣)。大量的工薪階層家庭仍然在購買只要150美元的C64。雖然Commodore公司自身希望需要GUI的消費者去購買更貴的Amiga,但龐大的市場卻擋不住第三方軟體商為C64開發圖形操作系統。其中最流行的第三方操作系統是GEOS。與GEM一樣,GEOS也是一個跨平台系統,也有運行在PC機和蘋果II上面的版本,後來還成為諾基亞第一款智能手機的操作系統。

1986年,隨著GUI在中端產品上的普及,蘋果也推出了搭載圖形操作系統GS/OS的蘋果IIGS

儘管幾大廠商都不遺餘力的更新產品,但歷史彷彿跟我們開了個玩笑,這場家用電腦市場大戰最後的勝出者其實根本不來自於任何一方,而是新湧現的大量PC兼容機廠商。

搶走IBM飯碗的PC兼容機,其實源於IBM PC自己的一個提高效率和通用性的設計思路,即要求軟體開發時調用標準的BIOS(基本輸入輸出系統)介面,而不是直接調用硬體。如此一來,即使硬體不同,只要採用同一BIOS就可以共用軟體。與此同時,因為美國的版權法允許所謂的「凈室設計」,即只要逆向工程得到的源代碼不被直接用於新產品開發,而是利用逆向工程總結出的技術文檔重新編寫代碼,就不屬於侵權。這就使得小廠商可以複製IBM PC機的BIOS,自行搭配硬體,生產兼容PC軟體的低成本電腦成為可能。

在這之前,小廠自行研發計算機不但難度很大,而且即使開發出來,因為銷售規模不夠,才不會有足夠的第三方軟體,而小廠自己又沒有能力開發軟體,就導致產品因為缺乏軟體而完全沒有競爭力。但現在可以搭上為龐大的IBM PC軟體庫的便車,就再也不存在障礙了。

1983年,新成立的康柏公司就使用這種方法,第一個造出了完全兼容IBM PC機的產品,Compaq Portable。

Compact Portable的售價仍然要3000美元,其實並不比IBM PC便宜,只是體積要更小一些。但這個口子一開,許許多多的雜牌廠商湧入計算機製造業,在性能上和成本上都大大超過了IBM。

在高端領域與IBM競爭的主要就是康柏。1986年,康柏推出了Deskpro386,領先於IBM採用了32位處理器因特爾80386,售價3300美元。比IBM PC系列更強勁的性能使得它搶佔了大批辦公市場,也幫助康柏在當年實現了市場份額超越IBM。

1984年,戴爾公司推出了僅售800美元的Turbo PC。它的價格只相當於一台中端電腦,但卻能夠享受到近似高端電腦的性能和軟體庫,上市第一年就賣出了近10萬台。這之後的幾年裡戴爾逐漸積累了更大的市場聲譽。到1990年以後,原本在中端領域活躍的Commodore和雅達利的市場份額幾乎都被以戴爾為首的新興廠商搶完,接連走上了倒閉的道路。

1987年,試圖亡羊補牢的IBM推出了採用不兼容的匯流排標準的第三代個人計算機PS/2,但諷刺的是,這個選擇卻使得IBM自己被淘汰出了個人計算機市場。

整個90年代,最早開創了PC機的IBM公司已經對於計算機市場沒有任何話語權。廠商看重的只是x86 CPU和Windows操作系統,微軟和英特爾變成了市場的主宰者。而原本百花齊放的家用電腦市場,也就此告一段落。

五、歐洲和日本的個人電腦

像很多領域一樣,1980年代的世界遠沒有今天這麼一體化。同樣屬於發達地區的歐洲和日本在80年代初也開始普及個人電腦,但流行的產品卻與美國不盡相同。

美國興起的個人電腦風潮最先傳到的是英國。除了英國與美國本身的密切聯繫以外,英國盛行的DIY文化也使得有更多的消費者願意自己學習編程,大大擴展了電腦的應用。

不過,以Apple II和IBM PC為代表的美國家用電腦售價大都在800美元以上,TRS-80,雅達利400和C64雖然相對便宜(他們也是在歐洲最成功的美國家用電腦),也要300-400美元,在電腦的功能還沒有那麼豐富的年代,對於不那麼富裕的其他西方國家來說,顯然還是太貴了。個人電腦要在這些地方流行起來,首先需要有更便宜的產品。80年代初的英國工業雖然已經黯淡了不少,但還沒有經歷撒切爾夫人「去工業化」政策的徹底摧殘,在計算機等高精尖領域仍然領先於德國、法國、日本和義大利。再加上英國電腦消費的需求產生較早,最早的低成本電腦產生於英國,也就是理所應當的了。

1981年,位於劍橋的科技創業公司Acorn為英國國企BBC提出的「computer literacy program」(計算機教育普及項目)推出了產品BBC Micro。跟蘋果II一樣,它採用了8位處理器MOS6502。內存則達到了16-32KB,比蘋果II大得多。這款電腦售價為235英鎊,也就是470美元,跟美國的TRS相仿。但因為教育機構購買的話,英國政府會補貼一半的價格,所以很多英國學校都採購了這款產品。到1994年停產為止,它一共生產了150萬台。

第一款真正在家庭市場獲得成功的英國電腦產品則是Sinclair公司推出的ZX 81。早在一年前,Sinclair公司就曾推出了售價100英鎊的ZX80。ZX81略微增強了性能,但最主要是優化了設計使得成本更低,僅售70英鎊。為了進一步降低價格,ZX81還提供了需要顧客自己組裝的散件版本,僅售50英鎊(相當於100美元,也就是今天的270美元,1830人民幣),這個價格就實在太親民了。因此,不僅ZX81在英國相當成功,而且還出口到西歐其他國家,甚至是東歐和蘇聯。在美國,它也以Sinclair 1000的名字銷售,但因為內置軟體太少,而美國消費者並不喜歡自己學習編程,因此主要是在前文提到的Commodore和德州儀器的價格戰中作為以舊換新的工具銷售。

1982年,Sinclair公司由繼續推出了升級產品ZX Spectrum,售價125英鎊。

ZX81和ZX Spectrum分別賣出了150萬台和500萬台,但同時這兩款產品在東歐、蘇聯、南美和香港都生產了不少仿製品。甚至還在廣州組裝生產。

1984,隨著英國的個人電腦需求另一家英國電腦廠商Amstrad推出了定位相對高端的產品Amstrad CPC,售價300英鎊(合400美元,在美國只能算低端產品)。跟Commodore 128和TRS-80一樣,它能夠運行CP/M操作系統,因此有龐大的軟體庫,就不必由用戶自己編程了。這款產品在英國與C64/C128幾乎平分秋色,在其他西歐國家也有不錯的銷售表現,到1990年停產,總共賣出了500萬套。

除了主流產品定價更低以外,英國家用電腦使用的存儲媒介也與美國不同。在美國,雖然1977年推出的三款家用電腦都採用磁帶,但1978年蘋果推出Disk II軟碟機以後,軟盤很快就因為更快速的讀寫、更好的可靠性和更大的容量成為了標準。但對於英國市場來說,磁帶可以利用家裡現成的錄音機進行讀寫,而且製造成本低廉,因此直到80年代中期都是家用電腦市場的主流。在歐洲市場極為成功的美國產品Commodore 64,也因此需要專門為歐洲市場提供磁帶為媒介的軟體。

典型的英國家用電腦的應用場景,前方連接了電視(從80年代中期開始,美國的家用電腦也普遍配備更適合靜態圖像和近距離觀看的顯示器,而在歐洲這個趨勢也更晚),右邊則是家用錄放機。讀寫磁帶的過程是將模擬的聲音信號與數字信號相互轉換的過程,類似於早期撥號上網的數據機。

ZX Spectrum還提供了一個硬體外設,Multiface,只要按一個按鍵就可以將內存的內容存儲到磁帶中去,這使得很多原本不帶存檔功能的遊戲都可以存檔。

不過,這個設備也使得盜版變得極為容易。因此,很多歐洲軟體商都或者採取了特殊的磁帶讀取機制,或者每份遊戲需要輸入一個隨說明書附送的獨特密碼。

而更有趣的是,當時在歐洲的軟體發行除了磁帶,卡盒以及軟盤外,還有相當數量的遊戲通過雜誌和書籍發布。遊戲的代碼直接被印刷在雜誌中,玩家需要自己輸入代碼進行遊戲。

在亞歐大陸另一頭的日本,也發展出了獨具特色的個人電腦市場。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日本家用電腦與早期的英國家用電腦很類似,往往只有一個BASIC解釋器,銷量比較小,不提供什麼現成的應用軟體,需要用戶自行編程,跟十幾年前帶編程功能的電子詞典沒有本質區別。但日本家用電腦軟體市場的統一既不是藉由某幾款特別成功的產品,也不是通過標準BIOS介面這樣隔絕硬體的平台實現的,而是藉由硬體製造標準的統一。而比較有趣的是,這個日本家用電腦標準MSX,是由美國公司微軟主導的(當然,實際的領導人是微軟日本分部副總裁西和彥,仍然是個日本人),共有14家日本企業參與。

1983年推出的佳能V20是最早的採用MSX的家用電腦之一,它最大的特點是可以連接佳能相機的數碼後背。

索尼hitbit,售價14.8萬日元(合624美元)

東芝Pasopia,售價12.3萬日元(合519美元)

在1980年代中期的日本,雖然任天堂紅白機已經面世,但用家用電腦玩遊戲仍然是相當流行的選擇。事實上,當時MSX標準的電腦主要的功能也就是玩遊戲,而像其他主打遊戲的家用電腦比如雅達利400/800一樣,MSX電腦的主要存儲媒介也是跟遊戲機一樣的卡盒。

跟英國的家用電腦一樣,MSX原本也是沒有圖形操作系統的,但一些愛好者在2006年為Amstrad CPC和MSX編寫了圖形操作系統SymbOS,概念類似於GEOS。

MSX標準的家用電腦僅在日本就售出500萬台。後來伴隨著日本廠商在國際市場的努力,MSX標準也擴展到韓國,南美、東歐和中東。

夏普巴西分部推出的Hotbit

科威特的Sakhr公司基於雅馬哈AX120推出的阿拉伯文電腦

不過,參與MSX的廠商,主要都是計算機領域的中小廠商,當時日本計算機界的龍頭老大NEC就沒有加入,除了繼續更新自己的8位機家用電腦PC-88系列以外,NEC在1982年開闢了與IBM PC競爭的新的高端產品線,PC-98系列,上市售價29.8萬日元(合1200美元),採用16位處理器(1988年後升級為32位CPU)。PC-98後來在日本發展成一個巨大的個人電腦系列,一直到1995年前後都可以跟PC和PC兼容機分庭抗禮,只是因為缺乏優秀的圖形操作系統,才在Windows 95推出後被完全取代。PC-98推出5年,銷量就突破了100萬台,到2003年停產為止,一共生產了1800萬台。

六、家用電腦軟體

最後展示一下家用電腦時代的一些軟體吧。

1978年為CP/M系統開發的文字處理軟體WordStar

1979年為蘋果II開發的辦公表格軟體VisiCalc,是家用電腦從玩具變成生產力工具的開始。

1983年推出的Lotus 1-2-3,IBM PC的殺手級應用,讓VisiCalc在一夜之間失去了吸引力。

1985年首先推出在Macintosh上的數字出版軟體Adobe PageMaker

1986年推出的跨平台操作系統GEOS像後來的Windows一樣,捆綁了很多辦公軟體,比如畫圖軟體GEOPaint

文字處理軟體GEOWrite

除了辦公以外,玩遊戲也是當時家用電腦的一個重要用途。在80年代的歐洲,以及1984年任天堂紅白機推出前的日本,家用電腦都是最主要的遊戲平台。而很多家用電腦比如C64,雅達利400,以及整個MSX系列本身也是以遊戲功能作為最大賣點。很多經典系列的電腦遊戲都在誕生於家用電腦。

1983年在C64上推出的International Soccer,是現代足球遊戲的鼻祖

1985年推出的Bards tale,最早的RPG遊戲之一,基於龍與地下城設定變化而來,最早為蘋果II開發

1987年推出的初代潛龍諜影(Metal Gear)是為二代MSX家用電腦開發的

1988年推出的動作冒險遊戲Last Ninja 2,

最早的波斯王子是為蘋果II開發的,1989年推出

1989年在C64上推出的賽車遊戲Stunt Car Racer,很新鮮的採用了第一人稱視角。

當時遊戲的包裝

(全文完)

系列文章:

個人電腦的先聲--小型機 - 知乎專欄


推薦閱讀:

【西瓜書】周志華《機器學習》學習筆記與習題探討(一)續
請各位高人推薦一個靠譜的定時關機軟體呢?確定某時某分自動關機的那種。
請教一下i5 6500 微星紅龍1060 6G裝機?
來看看有沒有你想要的乾貨
電腦主機1200-1500以內的幾種配置明細供大家參考用

TAG:计算机 | 家用电脑 | 电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