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眾妙之門的秘密|重解道德經 第一章

作者:星賢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首先說明一下,考慮到大家的閱讀習慣,本文仍按照通行本《道德經》的八十一章順序來寫,並將通行本《道德經》與本人以多部簡帛古本合校的版本一併列出,以便讀者比較閱讀。

我在對《道德經》重新解讀的過程中驚訝地發現,老子之說絕非我們平時所能看到的那樣平凡,其中所含深意超乎了我之前的想像。因此本人這版《重解道德經》顛覆了之前所有的版本,是對「古本道德真經」的全新破解,想必應該更為貼近老子的真意了。

究竟如何,請讀者自行品鑒,也歡迎探討交流。如有不喜請略過。

通行版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古本合校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

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古本注釋

眇:細微。讀miǎo。

噭:古同「叫」,鳴叫、呼喊。讀jiào。

古本釋義

道理可以言說,並非永恆之道。名稱可以命名,並非永恆之名。

無,命名了萬物之始。有,命名了萬物之母。

故而經常無欲,以觀察其細微;經常有欲,以觀察其所呼叫。

兩者一同出現,名稱相異但說的都是同一種東西。

非常玄妙,是眾多微妙事物的門徑。

真經解讀

此《道德經·道篇》的第一章在馬王堆帛書《老子》中是排在《道德經·德篇》後面的,因此這一章是不是老子所寫的第一段文字,還是個懸案。現在我們按照一般的習慣,還是把它作為整部《道德經》的第一章來解讀,看看老子到底說了些什麼。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這句話作為通行本《道德經》的第一章,困擾了中外學者兩千多年,至今沒有統一的解釋,可謂是眾說紛紜。本人不喜歡旁徵博引,讀者可自行查閱各家之說,在此不多贅述。

「道可道,非常道。」這可以說是所有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但這句話原本是「道可道也,非恆道也。」是由於避漢文帝劉恆的諱,而把「恆」字改成了「常」,後文中的「恆」字皆同此。我們先來看看老子在這一章中所說的「道」到底是個什麼道。

「道」字有很多種解釋,一般認為在《道德經》中出現的道主要有四種解釋:

1、道體。是對宇宙本源的形象性描述。

2、道理。是對宇宙秩序、規律、真理的抽象性描述。

3、道路。供人和車輛通行的路,也用於比喻事物發展或為人處世所遵循的途徑。

4、道白。言說、講話。

很顯然,這句「道可道也,非恆道也」的第一個「道」是道理之意,第二個「道」是言說之意,第三個「道」仍然是道理之意。那麼這句話的意思就很明確了:道理是可以言說的,道理並不是永恆的。接下來「名可名也,非恆名也」也比較好理解:名稱是可以命名的,名稱並不是永恆的。

道理並非永恆?這有點令人疑惑,人們探尋真理,不是都希望找到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嗎?但實際上,世事無絕對,很多人們認為永恆不變的道理,當達到某些條件之後,就不再有效了。最典型的就是經典物理學的牛頓三大定律,它們只適用於宏觀和低速運動,而在微觀或高速的情況下就會失效。再比如人們對宇宙中心的認識,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再到宇宙大爆炸理論,將來一定還會有新的理論出現。正所謂法無定法,人類就是在不斷顛覆認知的過程中得以發展進化的。

名稱是什麼?名稱就是個符號。符號當然不是永恆不變的。我們知道,很多名稱隨著時間的推移都在不斷地變化。這種例子太多,這裡就不多贅述了。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接下來,老子舉了兩個名可名的例子:「無」這個名稱是對萬物之始的命名,「有」這個名稱是對萬物之母的命名。在這裡,「無」與「有」就是兩個名稱,它們所指代的對象才是關鍵,那就是創生萬物的母體和萬物最初的源頭。

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

故而,人們時常可以通過無欲無求的方法來達到「無」的狀態,以便能觀察到萬物創生之初的細微空寂。這個「以觀其眇」的「其」指的是「無」。同時,人們也可以在有欲有求的「有」的狀態下,觀察世間萬物創造出來之後的呼叫喧囂。這個「以觀其所噭」的「其」指的就是「有」了。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

這個「兩者」指的是哪兩者?是指「道」與「名」?還是「無」與「有」?還是「無欲」與「有欲」?亦或「萬物之始」與「萬物之母」呢?其實根據文意我們還是能夠分析出來,這個「兩者」指的就是名稱各異的「萬物之始」與「萬物之母」。老子在這裡闡釋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萬物之始」和「萬物之母」是一同出現的,雖然一個叫做「無」,一個叫做「有」,但說的都是一碼事——那就是萬物之源。

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本章最後一句,老子點明了這個萬物之源非比尋常的重要性,那就是:萬物之源非常玄妙,是探索眾多細微奧妙的門徑。

本章評述

老子本章所講述的是萬物之源的本質與名稱。這個神秘的萬物之源既是萬物之始,又是萬物之母,既可稱為「無」,又可稱為「有」,既是無又是有,既非無又非有,它是世界的本源,是眾眇之門。

另外,若想觀察這個萬物之源,可以無欲以觀其微妙,也可以有欲以觀其喧鬧。一個無欲、一個有欲,一個出世、一個入世,雖方法不同,但也都是修道。

本來本章的解讀到這裡就結束了,但我在後續的解讀過程中發現,原來這個「萬物之源」就是「道」。這在第二十五章中給出了明確說明:「有混物成,先天地生,敚綉蜀,立不逐,石以為天下母。未知其名,才之曰道。」(詳見《重解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老子為「天下母」起了個名字,叫做道。因此本章中的「萬物之母」與「萬物之始」還有另一個名字——道,也就是說「道」與「無」、「有」同為萬物之源的名,而「玄之又玄,眾眇之門」亦是對「道」的描述。

既然「道」也是一個名稱,那把道與名放在一起討論就非常合理了。不過「道可道也」中的「道」偏重於道理,而代表萬物之源的「道」則偏重於道體。要知道,道體所指代的那個萬物之源才是最核心、最根本的,而且是永恆的,而附於其上的各種名——「無」與「有」,乃至「道」與「道理」——都並非永恆。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自然文化發展


推薦閱讀:

聖人無為|重解道德經 第二章
怎樣修心去妄念?
天之道與人之道如何取捨?

TAG:文化 | 国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