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的貢獻——再談『衛生假說』
上一篇我們說到,在很多發達國家,隨著公共衛生的進步,傳染病得到了極大控制;但隨著傳染病發病率的降低,過敏等自身免疫性疾病開始增多。這類現象被很多研究者歸入了所謂的『衛生假說』,亦即孩子發育早期如果不適當接觸塵土和細菌的話,其腸道菌群的發展會受到限制,此後發生過敏或其它自身免疫病的概率會升高。而發達國家『過分』良好的衛生條件可能在某些方面促進了過敏等疾病的發生。
當然,『衛生假說』這一名字並不恰當。科學家只是發現了良好的公共衛生與自身免疫病之間有相關性,但並不知道這兩者為什麼有聯繫。因此,這並不是鼓勵大家不注重個人衛生——以感染寄生蟲和致病菌的風險來避免可能出現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未免有點飲鴆止渴的意思。所以,科學家們也在積極探索其它更加安全可靠的辦法來增加腸道菌群的多樣性,並希望能以此來降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病率。
2015年的一項研究里[1],研究者們關注了瑞典的二十多萬名學齡兒童。在這些孩子中,家裡養狗的孩子哮喘發病率相比不養狗的低了13%。這個顯著的差距使得大家猜測,也許寵物狗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同期的另一項研究[2]比較了養狗和不養狗家庭里,各個家庭成員的皮膚菌群組成。一點都不意外,養狗的家庭中,各個家庭成員的皮膚菌群相對更接近。換言之,寵物狗能改變主人的皮膚菌群組成,增加皮膚菌群的多樣性。這樣一來,寵物狗增加腸道菌群多樣性的猜測也越來越吸引人。
由於很難在嬰兒身上做這個實驗,近期實現的一個類似實驗是在成人身上完成的[3]。被試們都是50到80歲的成人;實驗者要求每個被試家庭領養一條狗,並在他們領養狗之前,領養後每個月分別採集腸道菌群樣品,以觀測腸道菌群的變化。遺憾的是,這項研究在三個月的時間尺度下,並沒有發現被試的腸道菌群發生明顯的變化,只是觀察到了被試的心情普遍好轉。所以,或許狗狗對腸道菌群的貢獻只在嬰幼兒上會比較明顯,因為嬰幼兒的腸道菌群還在發展,結構相對簡單,更容易被改造成更健康的狀態。具體的結論,也只能等待進一步的實驗了。
當然,最後也要提醒一句,如果沒有經過良好的檢驗和免疫,寵物很多時候也會攜帶致命的細菌或病毒。所以想以『改善腸道菌群』為借口養寵物的小夥伴還是要保證寵物健康才是。
參考文獻
[1] Fall, T. et al. JAMA Pediatr. 169, e153219 (2015).
[2] Song, S. J. et al. eLife 2, e00458 (2013).
[3] Gupta, S. Nature 543, 7647 (2017).
題圖 credit: Microbiome: Puppy power
推薦閱讀:
※熬夜危害有很多,舉個例子?不舉。
※照顧好你的小爪子:滑鼠手?指甲油?你以為有護手霜就夠了?
※脾虛有什麼危害?
※減肥誤區:肥肉多,就不能吃脂肪?別逗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