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你根本沒的選

起先是在上某個公開課的時候聽到的,那個扎著馬尾的胖宅男老師說:

『你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大街上電視里的廣告語,一遍就能讓你永生難忘,但你想起昨天和別人的某句對話卻又如此困難?』(大意如此)

停了一會兒以後,他又講:

因為廣告業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帝國,成千上萬的頂尖的廣告人才苦心經營了一百多年,這其中或許還離不開幾百萬個心理學家經濟學家行為學家人類學家社會學家等等等等的研究成果,所做的事情就是用最直接的方式給你洗腦。

為什麼你想不起某個新同事的名字,卻對麥當勞的slogan和產品線如數家珍?

你以為你喝星巴克是因為喜歡,然而可能你根本對咖啡一無所知,卻被星巴克所營造出的『品牌形象』吸引著。

你覺得你喜歡你的愛豆是因為他是一個心地善良有追求有態度的人,但可能他的經紀公司在給他設定這些屬性的時候就已經把你劃定在目標人群裡面。

什麼叫細思恐極呢?這就叫細思恐極。

大多數所謂的『自由意志』,其實都是被大眾媒體引導的選擇而已——換句話說,你根本不知道要什麼,喜歡什麼以及為什麼要和喜歡

另外一個悲哀的事實則是幾個月前在讀到戴錦華老師關於《蒙面騎士馬科斯》的演講稿的時候被告知的。

拋開這個具有傳奇色彩的『薩帕塔民族解放軍副司令』馬科斯不說,演講中提到了另外一個『細思恐極』的事情:

與許多年前相比,互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從某個角度來說反而把當下變成了一個『封閉的時代』

從前我們獲取資訊的途徑來自於書籍、報紙、電視,時效緩慢而穩定;如今我們有門戶網站、資訊網站、微博、朋友圈等等分門別類便捷專業的資訊來源,遠在地球上另外一端發生的事情,幾分鐘之內就能通過互聯網傳遍全球。

然而我們比原來了解得更多了嗎?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並沒有——這不僅僅是『信息爆炸』的問題,而是『選擇其實是在抹殺更多可能性』的問題

在我的周圍,人們談論的大多是幾乎在被同一個圈子裡的所有人討論的問題——現在它們有了一個統稱叫做『熱點』,並且『熱點』這個詞本身,也是一個在同質化的圈子裡被反覆使用的辭彙。

熱點本身並沒有什麼錯,但當你周圍所有的人都在討論同一個問題並表現出明顯傾向性的時候,你其實是別無選擇的——這讓我想起了某個知乎答主描述說日本人有個挺可怕或者可悲的『習俗』,會僅僅為了和周圍的人有共同話題而大費周章的去看一部電影,玩一個遊戲,而 不管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

這種病態在我周圍的很多人身上其實並不少見。而這些看似擁有了『自我選擇權利』的人往往有自己喜歡和習慣的資訊獲取途徑——知乎、豆瓣、今日頭條、虎撲、新浪、網易等等——並且通常在選擇了之後很難改變。

而可怕的是,無論一個平台看起來多麼包容和多元化,它終究會出現主導群體,把控話語權,宣揚傾向性,並逐漸變得自負和獨裁——當然有人也會把這叫做圈層或者氣質,並把它寫成一種標籤貼在自己身上,甚至不可避免的誕生一系列的鄙視鏈:搖滾看不起民謠,奇葩說看不起我是歌手,川普看不起白左,小鮮肉看不起奧斯卡,豆瓣則和知乎相互鄙視又互相搬運。

這裡就不提自古有之的可笑邏輯『我喜歡的東西/人牛逼所以我牛逼』了,就說說這種圈層氣質標籤劃分的雙向影響:事實上你一旦進入 和接受了一個社群和內容平台,實際上你就接受了一種價值觀和傾向性——這有點像是『與惡龍纏鬥過久,自身亦成為惡龍』的翻版,糖吃慣了於是恨不得辣子雞都得是甜的——而這種傾向性意味著限制、偏見以及刻板印象。

回頭想想,美國大選通過互聯網向全世界播報的時候,所有的媒體好像都陷入了一場狂歡,人們像是比自己女兒嫁了個莆田醫生還要激動。舉世大國的一顰一笑都牽動著你的心弦,而事實上你連隔壁寢室的同學昨天跳樓了可能都不知道,更不用說第三世界國家某支簡陋的印第安游擊隊了。

沒有人去關心周遭的事情,不重要的事情,不能賺錢的事情,不能帶你走上人生巔峰的事情,少有人喜歡的事情。

熱點有錯嗎?

其實並沒有。

影響世界的大事值得我們關心嗎?

當然可能也值得。

CPB真的比郁美凈好用嗎?

可能真的要好用許多。

AI到底會使人類滅亡還是進化?

也許真的會滅亡。

中國到底是強大到不可思議還是落後得匪夷所思?

可能一半一半吧。

911到底是恐怖主義還是弱小戰勝豪強?

不同立場的人也有截然不同的答案。

全球化其實是非常偉大的一件事情,世界越來越平或許也意味著更高的效率。

然而那些沒有被全球化觸及的地方、文化、事物和人群呢?沒人知道在發生著什麼。

『全球化和信息化像一道擁有著許多屏幕的監視器牆,便捷的展示著世界各地的狀況,然而這堵牆本身也擋住了你的視野,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看那些沒有監視器的地方』蒙面騎士馬科斯在自傳中這樣形容道。

這堵牆的建造者還包括google、微軟、facebook、阿里巴巴乃至蘋果、小米等等一長串名單。他們做的事情並沒有什麼不好,甚至可能所有人都沒有意識到,『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可能正在演變成,『同一個世界,同一種思想』。

語言和思想的消亡當然也可以被認為是歷史進程的必然,也總會出現新的替代者和趕超者。

但在我們短暫的一生中,被某個思維角度、某種既定觀念、某個意識形態、某些偏見和刻板印象影響個幾年,可能無趣而庸碌的一個人就又誕生了。

不管你們怎麼想,反正我覺得,這樣挺可怕的。
推薦閱讀:

海爾正實現全球品牌全覆蓋
英國脫歐,特普朗崛起,是不是標示孤立主義在全球盛行?全球化是不是倒退?
擺脫英語霸權(二):挑大樑者為何不能是中文,但可以是中國?
特朗普為什麼反全球化?

TAG:全球化 | 思考 | 社交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