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將愛爾蘭最有趣的「科學畫廊」推向全世界,更帶著「黑科技」驚艷達沃斯

對話文化領袖:

在2017年達沃斯論壇上,40位文化領袖聚集在一起,圍繞「領導力」的話題產生思維的碰撞。他們在各自的領域有極大的影響力,其中也有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包括金星、馬友友等。特贊聯合創始人過曉茜作為WEF Global Shapers 的一員,也參與到此次的盛會中。特贊與數位文化領袖進行了深入對話,包括:Andrea Bandelli、John Grade、 Lonnie Bunch、Tracy Fullerton 、Tomas Saraceno、Patrick Tresset、Ana Cristina Vargas等。

Andrea Bandelli

Science Gallery International (國際科學畫廊,以下簡稱SGI)執行理事,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博士。一直以來,他都致力於將科學帶到更廣泛的群體中去,並參與了眾多與科技、藝術、民主、公民參與相關的國際議題。2017年1月,他受邀參加了SGI 與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論壇)合作舉辦的大型展覽。

Andrea Bandelli 供職的 Science Gallery (科學畫廊)是一家享譽全球的公益性科技館,其總部位於都柏林,隸屬於愛爾蘭最頂尖的都柏林聖三一大學。不同於其它大多數科技館,Science Gallery 只舉辦免費的臨時性展覽,其探討的核心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

如今,他正致力於打造「Global Science Gallery Network(全球科學畫廊網路)」,把他最愛的科技館推向全球,讓更多人愛上科技。前不久,他還帶著最鍾愛的「黑科技」亮相達沃斯論壇,連挪威公主也體驗了一番。

今天,特贊對話 Andrea Bandelli,一起聊聊他與科技的不解之緣。

特贊小編提示:閱讀本文大約需要 5 分鐘。

Q=特贊 Tezign

A=Andrea Bandelli

創造力,永不會被 AI 取代

Q: 您受邀參與了今年的達沃斯論壇,其中 SGI 與「Benevolent Machine(與人為善的機器)」展覽有著很深入的合作。您可以分享一下這次展覽的見聞嗎?

A: 我們在達沃斯論壇上見證了許多了不起的對談。可以說,現如今藝術、科技以及 AI 之間的交互已經非常基礎和重要,引起了很多思考和討論。

這次展覽中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來自Science Gallery 都柏林館的 3RNP(3 Robots Named Paul,即「3個叫保羅的機器人」)。人們靜靜地坐在那裡,由這三個機器人完成繪畫。這個作品是對科技和表演的最美詮釋

3RNP 機器人繪製為 Andrea 繪製的肖像畫

挪威公主在體驗 3RNP

Andrea(左三) 在2017冬季達沃斯論壇的「Benevolent Machine」展覽上

Q: SGI 還有一個影響力很大的項目——「Human Need Not Apply(人類沒有工作)」。這個展覽想表達什麼樣的思考呢?

A:這個展覽討論了機器和藝術之間的關係:一旦將機器運用在工作中,人的角色會發生怎樣的轉變?

在展覽中,我們能看到一些機器人在嘗試創作。其中有個機器叫做 Mindfullness Machine(正念機器)。這個機器能受到天氣、人數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將它感知的情緒通過塗色的方式呈現出來。那天我在現場時,機器正在描述「恐慌」的感受。當時我就在想,機器究竟什麼時候會感到恐慌呢?

通過機器表達情感這個成果非常振奮人心。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也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緒。

Mindfullness Machine

還有一個叫「Doppelg?nger(另一個我)」 的裝置也非常有趣。在這個裝置中,會有三個機器人在遠處模仿你的動作。

Doppelg?nger

還有一個展品叫做 Tickle Salon(撓癢沙龍),它會有一個小觸手去撓你,然後針對你的體型建立一個關於你身體的 3D 地圖。通過這個項目,很多人對 3D 地圖技術有了全新的認識——原來 3D 地圖也能有這麼好玩兒的體驗!

Minimum Wage Machine(最低工資機)也很有趣,只要你不停地搖動手柄,它每隔 4 秒就會掉出 1 便士,這樣你每小時就能得到 9 美元(這個數字是 2016 年紐約地區的最低工資)。

Minimum Wage Machine

我想強調的是,這些展品並不是未來確切的樣子,而僅僅是對未來的一些猜測和想像,一些可能在未來發生的場景。但這正是我們需要探討的地方。

或許在未來,工作已經變成一種非常沒用的東西,人們不用工作就可以掙錢。這裡面其實還透露出某種「幽默」,這也是我們不能丟掉的東西。

Q: 在您看來,AI 的未來是怎樣的?

A: AI 在未來一定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事實上我們也知道,現在的很多工作將會被 AI 取代,但我們對未來還沒有非常清晰的認識。

我認為設計師們應該重點去思考如何保持自己的創造力。我們工作不僅僅是為了賺錢,更重要的是讓生活更有意義,同時為社會做出貢獻。為了讓生活充滿意義,我們可以利用自己的創造力來改造社會,同時轉換我們在社會中的角色。

而創造力,將永遠不會被AI取代。

SGI 的「Human Need Not Apply」 展覽現場

把科技帶給更多人,是終身的事業

Q:您是什麼時候與科學結緣的?為何對科技館如此鍾愛?

A:在我 17歲 的時候(當時還在 80 年代),我去了一次倫敦科技館。在科技館裡,我注意到了一台電視,雖然那是倫敦的衛星電視,但它竟能收到來自義大利的頻道信號!雖說我們現在已經習以為常,但對當時的我來說,實在覺得不可思議。就在那時,我愛上了科技,當然還有科技館。

在我看來,科技館的重要性在於它能創造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因為人們需要真實的、面對面的交談以及眼神交流,而不是對著屏幕完成這一切。

舉個簡單的例子,Science Gallery 在都柏林有一個展覽叫「Design and Violence(設計與暴力)」。現在很多孩子會自己拆卸槍支,但只有在現實情境中親眼看到他們這樣做,我們才會想到:「這樣做是不對的,槍支不應該跟小孩子聯繫在一起!」這都是我們在真實場景中才能完成的思考。

Design and Violence 部分展品

Q:對您來說,SGI 有著怎樣的意義?

A:當我還在讀書的時候,就與 SGI 結下了不解之緣。但礙於學生的身份,我無法正式加入 SGI 。 在我畢業時,時機剛剛好,SGI 正好需要人。

SGI 期望將科技館帶到世界各地,讓年輕一代都能有機會接觸到真正的科學,尤其是南半球國家和地區的孩子們。我們也期望來自世界各地、更多差異化背景的人們能為我們帶來創新和變革。我很肯定,如果我把 SGI 帶到中國去的話,同樣會收到很多來自中國的創意和創新。

Science Gallery 都柏林館

Science Gallery 墨爾本館

Q:您如何看待中國的大眾科學教育?

A:我認為一些非正式的科學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實際上在學校之外的地方,有很多學習機會。總體來說,學校提供的是面向大眾的教育,而博物館則扮演了分散學習機會的角色,讓更多人都能接觸到科技。在中國,這是一件非常振奮人心的事,畢竟中國有著廣大的市場和發達的傳播網路。

SGI 的展覽海報

Q: 您本身也會作為嘉賓出席很多演講活動,在演講方面有什麼技巧可以分享給大家嗎?

A:不斷地嘗試——這是非常重要的,別擔心犯錯。除此之外,你還要時刻與你的觀眾進行眼神交流

之前在義大利的 TEDx 是我最喜歡的一場演講。18 分鐘的演講,加上我最喜歡的話題,非常完美,我太沉浸在演講中,甚至都忘了去播放準備好的 PPT 。

Andrea Bandelli 在 TEDxLeAlbere 上演講

我想告訴大家,很多人會特別在乎如何把 PPT 做得完美,但其實這並不重要。你在公眾面前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你的神態、舉止,都勝過任何一張圖片。

當然,我在演講中也會出錯。有一次,我在給博物館主管們展示我的研究,可能因為對這個演講過於焦慮,我出了差錯。當時直接有人告訴我:「這完全沒道理!」雖然這話聽起來不太客氣,但我非常感激他給我這樣的反饋,這就避免了我在更大更重要的場合出錯。

Q:在 SGI 工作 10 年之後,您為什麼選擇了重回校園?這段經歷對今後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A:2005 年,我決定去讀一個博士學位。那時我已經工作 10 年了,所以非常想把自己的知識「系統化」,從以往的實踐中汲取經驗和教訓。我非常慶幸自己做了這個決定。在這段時間裡,我能夠去閱讀書籍、進行思考。這是我在工作期間無法完成的。

當時我 45 歲,但我並不認為年齡是一個問題。當你有了閱歷後,你可以從不同角度去看待問題。而且,這也是一次自主學習的絕好機會,因為那時你不必完全服從教授或學校的條條框框,你能夠真正地根據自己的期望和目標去學習。所以我會鼓勵大家到了一定年紀之後,再度重返校園。

把金錢和時間投資在教育上,這在我看來是最好的投資。這段經歷給了我非常好的機會,讓我嚴肅地思考我的工作和責任,並且建立起我的責任感。

Q: 您是怎樣培養自己的學習能力,並且不斷學習的呢?

A: 我認為時刻保持謙遜是非常重要的。在當今社會,很多人會表現得非常不安,他們急於證明自己學識有多麼淵博。但其實,能夠承認「我不知道」是非常重要的,這是一種謙遜的表現

這也讓我們時刻告訴自己,世界上還有很多事是我們不懂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認真地去聆聽他人,保持學習的動力。保持謙遜,並不是說你要「自慚形穢」,而是以一種非常健康的方式尊重他人,並且不斷提高自己。

SGI 的「Human Need Not Apply」 展覽現場

採訪 | 張自靈 趙洋

*此訪談也得到了世界經濟論壇藝術項目組和Global Shapers@Shanghai II hub的支持。

推薦閱讀:

紙質本秒變手寫板?!筆記本界的Gucci做到了......
他吃了8年牢飯,靠賣塑料袋發家,如今是馬雲和雷軍背後的男人
深究號稱能觸達數億用戶的群控產業鏈

TAG:科技 | 人工智能 | 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