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聲學:和弦音與和弦外音
首先我們要學習對音樂作品中的和弦進行分析,下面給出一個音樂片段:
首先可以判斷這個作品是?B調,由?B、C、D、?E、F、G、A七個音組成。第一小節、第二小節和第三小節通過分析發現只有G—?B—D能夠成一個三和弦,並且這是一個原位三和弦、小三和弦;第四小節和第五小節構成和弦的四個音則是F—G—?B—D,這是七和弦G—?B—D—F的第三轉位,即這是一個二和弦;第六小節開頭是?E—G—C,這是三和弦C—?E—G的第一轉位,即這是一個六和弦,第六小節結尾是D—G—?B,這是三和弦G—?B—D的第二轉位,即這是一個四六和弦;第七小節和第八小節是C—?E—G,即這是一個原位三和弦,並且這是一個小三和弦。也就是說,判斷和弦時,一定要看這些和音哪些能構成和弦,這樣才能判斷是什麼和弦。音樂的陳述中,一般可以分為旋律及由和弦構成的(和聲的)伴奏兩個部分。旋律中的每一個音,根據和它同時發聲的和弦的關係,可以分為和弦音和和弦外音。屬於這個同時發聲的和弦,包括其根音、三音、五音、七音或九音,都是和弦音,任何其他不屬於這個和弦的音,都是和弦外音。如下圖:
要分析上圖哪些音是和弦音,哪些音是和弦外音,還是要看這個音在不在和弦中。比如第一小節里,這個和弦為B—D—G,它是三和弦G—B—D的第一轉位,是一個六和弦,所以在第一小節中,B為和弦音且為三音,而C為和弦外音;第二小節里,和弦也是G—B—D,所以第二小節里D、G、B都是和弦音;第三小節里和弦為G—A—C—E,是七和弦A—C—E—G的第一轉位,是一個五六和弦,所以C、E是和弦音,而D是和弦外音;第四小節里和弦為D—?F—A—C,是一個原位七和弦,所以D、A、C為和弦音,B為和弦外音;第五小節和弦為G—B—D,所以B為和弦音。以上所有小節的和弦都是半分解和弦。
有時候,旋律的發展僅限於和弦音,如下:
在18世紀和19世紀初期的一些典型旋律中,有許多是由分解和弦式的和弦音構成的。但是更常見的是由和弦音和和弦外音綜合構成的旋律。和弦外音的形式:延留音、經過音、輔助音和先現音。
延留音,出現在強拍或次強拍,它使在音高上與自己接近的,並且在一般情況下緊接著出現的和弦音延遲出現:
如上圖中第二個延留音後的和弦為A—D—?F,為大三和弦D—?F—A的第二轉位即四六和弦,?F的延留音即為G。
除了延留音外,其他所有的和弦外音都出現在弱拍上。
經過音,它填充在兩個不同的和弦音之間,成為向上或向下級進的一種「過渡」:
輔助音,它用級進的方式(向上或者向下)把一個和弦音和它的重複音連接起來:先現音,是後一和弦音(在弱拍上)的提前出現:所以總結要分析和弦外音以及它的各種形式,首先要學會分析和弦,然後根據和弦外音的特點來一一對應。
非三度結構的和音(「偶然結合」)
在強拍或者弱拍上出現的和弦外音導致了非三度結構和音(人們稱之為「偶然結合」)的形成。當這種和音在弱拍上出現時,它們是經過的、輔助的,有時是先現的和音。
由延留音在強拍上形成的非三度結構和音形成一種高度緊張的效果並要求得到緩和,而這種緩和是在解決,也就是恢復到三度結構的和弦時才能形成:
有時,由延留音(或經過音等)構成的和音在表面上看來也可以按三度排列:復調結構與主調結構
由於陳述樂思的方法不同,從而就形成了不同的結構。
復調結構的特點就是所有的各個聲部都具有同等的旋律重要性,其中的每一個聲部都可能(當作曲家需要時)用來陳述1主要的旋律。
在主調結構中,一般都是由一個聲部——通常是高音部——來擔任旋律聲部,這時其他聲部則起著一種像是音響背景的、伴奏的作用。
在主調結構中,實際上可以分為三種因素,即旋律、低音以及填充在二者之間的和聲:
音樂作品的展開以及被聽眾接受,是按時間進行的。接收音樂的首要條件是時間。第二個條件則是記憶,只有把直接聽到的東西在記憶中加以貫通,才能對音樂獲得一個完整的印象。
使聽眾把領會到的基本內容在意識中加以鞏固的是旋律。
旋律是音樂表現手段和音樂語言的最重要的因素,它是由不同高度、長度、強度、音色以及有不同節拍意義的音的連續而組成的。
在單聲部作品中,旋律就包含了作品的全部音樂內容。在多聲部作品中,它仍然是最重要的因素,並要求所有其他的音樂表現手段都服從於它。
旋律在時間上的發展表現為一個具有完整的調式和節奏感受的結構。最簡單的、在音樂上完整的旋律結構就是樂段。這種具有不可分割性的樂段還可以劃分為若干部分(樂句、動機)。
旋律的展開多半是波浪式的,是由上行與下行、級進與跳進等交替構成。旋律在自己的發展中所達到的最高的音一般就是它的旋律高潮。這種高潮的鮮明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其調式特點、節拍位置、長度以及前後的旋律環境。
推薦閱讀:
※音樂知識課堂( 視頻)| 調性:怎麼記住調號(三)
※「小提琴是不是最難學的樂器?!」
※混音:學習混音
※孩子學琴1年半,請問彈的如何?
※綠袖子再大家心目中有怎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