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以為梵高又窮又瘋?那他怎麼會成為全球icon?你知道的梵高故事可能都是錯的|象外聊大師

? 總有一天世人會發現我的價值……

2300萬美元 、5300萬美元……

願意支付我的顏料費用和生活成本……

5400萬美元、5500萬美元…… ?

耳機里交織著梵高寫的信,和他死後某場作品拍賣會上的報價聲。

這可能是整個「梵高體驗展」上唯一觸動我的點了。

大多數時候,我都在這個號稱由梵高博物館牽頭的「從中國開啟,全球首演的邂逅梵高的體驗展」上,心疼著我剛剛花出去的238塊錢(還是工作日中午的優惠票價)。

體驗展上複製的梵高知名卧室

原諒我刻薄且毫無根據的揣度……

怎麼看這個打著「2015年是梵高去世125周年」名義,卻在2016年在北京開啟全球巡展的「邂逅梵高」體驗展,都像是對去年某個沒有一件原作,被觀眾稱做「梵高PPT展」,卻敢把門票賣150塊一張(預售80塊),在上海創造了4個月36萬人次參觀量,北京首日就超1萬人次參觀量,在中國賺得盆滿缽滿的梵高展的——一次不甘心的亡羊補牢:喂,我們才是正牌軍好不好。(要賺也得我們賺)

鳳凰藝術報道該展時用的標題

每年有一百五十萬人次參觀,單門票收入就有1.8億人民幣的梵高博物館可是深知梵高的全球知名度。

「我認為他可能是唯一一個在如此廣泛人群之中享有名譽的藝術家。當然其他還有很多著名藝術家創作了大師級作品,但我敢說在名聲方面無人能及他。」

——梵高博物館執行館長阿德里安·多茲爾曼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說

所以,傳說中一生窮困潦倒的梵高是怎麼成為人盡皆知的全球級別的藝術icon的?梵高故事裡又有多少被人們誤讀了?

今天象外藝術課,讓我們說說這個。

? 有句話叫:超前於時代的審美 ?

梵高的畫生前不被人認可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他超前於時代的審美

什麼叫超前於時代?好像他是能預知後世?

預知也許談不上,但在當時顯得格格不入的梵高的確契合了幾十年後的藝術風尚。(想像你在十幾年前殺馬特風流行的時候留了現在的髮型……(好吧,這個類比好像不怎麼好……

(咳,說回來。)討論梵高的審美為什麼會是超前的,需要把時間拉回到他生活的19世紀。

我們來看幾張圖:

米勒,《拾穗者》,1857年

是不是很眼熟?如果你還記得美術或歷史課本上的介紹,應該是,米勒,19世紀法國著名現實主義畫家。那時候,畫人物強調的是「正確」。

不過其實米勒的畫在當時也不怎麼好賣,因為除了要「正確」,那時更受收藏界歡迎的是描繪宗教或者貴族生活場景題材的畫。

比如這幅:

(記住這幅畫的作者,我之所以能搜到他的畫,是因為他和梵高產生了某些聯繫,後面會提到。)

德泰勒,Vive_LEmpereur,1891年

但梵高喜歡米勒。可能是因為他同樣喜歡觀察他在礦區做傳教士助手時遇見的那些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米勒,《播種者》,1850年

1880年,在斷斷續續、勉勉強強做過畫作複製品推銷員、書店學徒、牧師助手等多份工作後,一直因為內向、耿直而和周圍世界格格不入的梵高,終於在27歲這年決心聽從內心做一個藝術家,並在弟弟提奧的經濟支持下,開始正式學習畫畫。

米勒就是他臨摹的對象之一。(你看,一開始就選了一條不怎麼好賣的路。)

梵高模仿米勒的《播種者》素描,1881年

梵高沒正式進過美術學院學習,估計也考不上,因為當時學校和我們現在的美術培訓班一樣,要學生照著石膏像畫素描,而梵高特別抵觸,甚至還因此和幫助過他,教他學畫畫的當時已經小有名氣的藝術家親戚莫夫吵過架。

「這種沒有生命的東西根本沒有畫的價值。」

「沒有活人的手腳可畫時,我才會去畫模型。」

顯然從學畫之初,梵高關心的就不是把人體的比例、樣子畫「正確」,而是最好、最快地抓住自己感受到的所畫之人的感覺。

梵高,《掘土的農婦》速寫,1885年

「我希望達到的境界,不是去描畫一雙手而是手的姿態;不是去精確地勾勒出一個頭部,而是頭部的表情,例如一個挖掘者抬頭吸氣或說話的神態 —— 換而言之,就是生命。」

梵高,《吃土豆的人》,1885年

「我想傳達的觀點是,借著一個油燈的光線,吃馬鈴薯的人用他們同一雙在土地上工作的手從盤子里抓起馬鈴薯 —— 他們誠實地自食其力」。

之前他還在給提奧的信里說「我努力創造出一些寫實但有感情的作品」,但現在他的畫已經越來越直奔感覺而去,越來越不「正確」了。(也越來越賣不出去了。)

但事情還沒完。

梵高早期的畫還是以灰調子為主,但1886年,他去了巴黎,遇見了當時還屬於先鋒藝術的印象派的作品。

莫奈,《印象·日出》,1872年

他簡直像重新發現了顏色,一發不可收拾,開始以明亮的、和現實顏色完全不一樣的色彩來畫靜物和花卉。在巴黎的20個月里,梵高畫了約200幅畫。

這個時候,他的《播種者》變成了這樣的版本:

梵高,《播種者》,1888年

桃花畫成了這樣:(紀念莫西所作)

梵高,《盛開的桃花》,1888年

人物畫成了這樣:

梵高,自畫像,1887年

梵高,歐仁?博什肖像,1888年

著名的卧室:

梵高,《阿爾的卧室》,1888年

梵高在給提奧的信里這樣解釋他為什麼這麼畫:

"在此,唯有色彩是無所不能。色彩的簡化,賦予平常事物偉大的格調,引發了休息或睡眠的聯想。總之,看著這幅畫應當可以讓腦子或想像力得到休息。

牆壁是淺紫羅蘭色。地面呈磚紅色。床和椅子的木頭是鮮奶的黃色,被單和枕頭呈非常淡的檸檬綠。鮮紅色的床罩。綠色的窗子。橘紅色的梳妝台,藍色的臉盆。淡紫色的門。

這就是全部了——除了一扇關著的百葉窗,屋子裡什麼也沒有。傢具不能侵佔其他的空間,牆上是肖像,一面鏡子、一條毛巾和幾件衣服。至於畫框,因為畫面上沒有白色,所以它將是的。"

他對顏色的選取大膽又天才。

他有時也挺自信的,他給妹妹寫信:

「你不理解有一種新的畫風要出現么?」

? 如果再多活幾年,他可能就出頭了,

但也不會有現在的名氣了?

其實,看到現在,你可能發現了,梵高一點也不「瘋」。

梵高可能有十分情緒化,易怒、易沮喪的一面,但關於他的精神狀況和心理隱疾一直沒有定論。

至少,他留下的信件表明他並不是在想像中那種「嗨了」的狀態中畫下自己的幻覺,更不是某些好笑的新聞里說的因為他有色盲症,所以他眼中的世界的顏色與常人不同。

他很清楚自己想要表達什麼,然後選用不同顏色、筆觸來表達。甚至,從信件水平來看,他語文也挺好的。

只是因為他學畫起步晚,而當時信息傳播慢,畫家並不易出名,他從學畫到去世一共才畫了十年,加之他所追求的藝術形式本身的先鋒邊緣,所以無人問津也是很正常的。比較和他同處於「後印象派」 *的高更、塞尚當時都處於相對默默無聞的創作狀態。

*後印象派:印象派發展而來的一種油畫流派。這些藝術家們不滿足於刻板片面的追求光色,強調作品要抒發藝術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觀感情,於是開始嘗試對色彩及形體表現性因素的自覺運用。

而且在圈內,他也不是完全的不被認可,在他去世那年(1890年),已經有專業的藝術評論家很認真地在報紙上評論他的畫作。而且他生前也並非像傳言那樣只賣出去過一幅畫,根據梵高博物館的回答,雖然並無法知道確切的數字,至少多於兩幅,還不算和藝術家朋友間的一些交換畫作。

可是,梵高卻在這年自殺了。

所以這是他生前不被認可的第二個原因:活得不夠長。但這也讓梵高漸漸有了另一種名聲,並溢出了藝術圈外。

梵高,《麥田上的群鴉》,1890年,傳說中梵高的最後一幅畫,但其實並不是

「他仰望太陽。把左輪手槍抵住身側,摳動扳機。他倒下了,臉埋在肥沃又發出刺鼻氣味的麥田裡。他回到生生不息的大地母親的子宮裡去了。」

歐文?斯通在1934年寫的傳記小說《渴望生活——梵高傳》的這一段,不知道打動了中國80年代多少文藝青年,包括海子,他就為梵高寫過詩《阿爾的太陽——給我的瘦哥哥》。

為什麼前面寫梵高(可能)是自殺,是因為在2011年,美國兩位獲得過普利策獎的傳記作家史蒂芬·奈菲和格雷戈里·懷特·史密斯在新出版的《梵高傳》質疑了著名的「自殺論」,認為另一個傳言可能才是歷史的真相:梵高被一群少年意外開槍射中,為了保護他們,梵高承認是自己開的槍。

他們一條條駁斥了自殺論的證據,比如:梵高並不像傳記電影里那樣留下自殺前的遺書,他死後上衣口袋裡被發現的字條是他寫給弟弟提奧信件的草稿,而信在他中槍前一天寄出,那封信的內容是樂觀的,甚至描述了未來的計劃。

以及梵高中彈後步履蹣跚地走了1.5公里回到了自己的住處,因為子彈沒有射中重要器官,受了29個小時的折磨才死去。

而最有力的證據——槍傷,根據手槍法醫專家文森特·迪·馬的說法:不是左撇子的梵高很難用左手向自己的左胸開槍,他認為開槍的地點離梵高的身體應該有將近兩英尺遠。

梵高博物館展出的據說是一位私人收藏家收藏的梵高當年用來自殺的左輪手槍。

但就像梵高為什麼會割耳一樣,真相已經無從得知,反正「貧窮、瘋狂、割耳、自殺、死後成名」,這些關鍵詞足以讓梵高的各種版本的故事已經通過小說、故事、繪畫、電影、電視劇、戲劇、詩、歌等廣為流傳,甚至影響了很多人對藝術家的想像——藝術家是需要如梵高般擁有瘋狂的激情的。甚至有本書叫《梵高與流行文化》,裡面盤點了這一切。

? 故事也是需要由人說出去的?

所以故事最開始是誰說出去的?

有兩個名字不得不提。

一個是梵高的弟媳,喬安娜。

喬安娜抱著她和提奧的孩子——以伯父名字命名的:小文森特?梵高,1890年

梵高死後,一心想要將哥哥推向世人的弟弟提奧不到半年後也去世了。此時梵高一輩子畫的成百上千的油畫、素描(床底、柜子後面、房子里全是梵高的畫),還有和提奧的五百多封書信,都留給了這個嫁給提奧不過一年半的那時候才29歲的喬安娜。

她是個能幹的女人,讀書時是班上的高材生,後來在大英博物館工作過,在中學教過英文,還是一個女性社會主義運動的創始人。

她開始一面設法安排梵高的畫展,一面把梵高和提奧的信結集成書。

左圖為喬安娜、小文森特和她的第二任丈夫,右圖為第一個版本的提奧與梵高的書信集。

開頭的十年有6次畫展,反應平平。第7次在巴黎展出,卻引來馬蒂斯等後來的「野獸派」新秀的關注。從此西歐重要的美術館大門,逐一為梵高而開。

喬安娜在推廣梵高的過程中具體做過什麼我們不得而知,但在1892年,她有一次被藝術家理查德·羅蘭·霍爾斯特嚴厲地批評:

「她是一個迷人的小女人,但當一個人在一件她一無所知的事情過於狂熱讓我很惱怒,儘管她是被傷感沖昏了頭,還是值得我採取嚴格的批判態度。這些不過是高中女生的廢話。梵高女士最喜歡的是誇大其詞和多愁善感,這讓她流了最多的眼淚,但她忘記了,她的悲傷也正在把文森特變成神。」

另一個推廣梵高的人是沃拉爾。

這個人名我們上次說畢加索時也提到過,他是巴黎出了名的精明畫商,低價買畫,高價賣畫,但眼光奇辣,畢加索、高更、馬蒂斯、德加等人的畫他都代理過,他也幫梵高辦了第一次重要展覽,和畢加索的第一次個展一樣,一幅畫也沒有賣出去。

但沃拉爾知道梵高的價值,他在回憶錄里寫當時一個參觀者非常喜歡梵高的《罌粟花田》(當時標價低於500法郎)這副畫,每天傍晚都到畫廊里來,一提起《罌粟田》就不知疲倦。有一天他說自己打算為剛出生的女兒置辦一件能升值的陪嫁品,打算買一幅畫。

梵高,罌粟花田,1890年

沃拉爾不自覺地把眼睛瞄向了《罌粟花田》,覺得這生意做定了,「要是我有閑錢,這幅畫我早就搬到家裡了。可是,您明白,我的一個堂兄是巴黎市政府的素描教授,他能給我們出個好主意。」這個藝術愛好者說,最後,他花15,000法郎在別的地方買了德泰勒(前面提到的畫法國貴族生活的畫家)的一張畫,「我堂兄說,20年後,這副畫價值至少十萬法郎。」他高興地說。

我覺得還是不反駁他為好。

大約二十五年以後,德塔伊水彩畫的買主到馬蒂尼亞克街來找我。他憂鬱地對我說:

「現在是賣德塔伊的時候了。我的女兒要出嫁了。」

我問他是否還記得梵高的畫展,還有那幅他似乎喜歡得不得了的《罌粟田》。

「我怎麼會不記得呢?幸虧我忍住了沒買:《罌粟田》現在能有什麼賺頭?」

「哎!我的朋友,您能賺三十多萬法郎。」

「那,既然這樣……我的德塔伊呢?……」

「您的德塔伊?……《峪南閣之戰》被認為是他的代表作,可盧森堡宮的館長已經叫人把它搬到頂樓的庫房裡去了……」

在喬安娜和沃拉爾的推動下,梵高的名聲和作品價格都在不斷攀升,在喬安娜死後,她的兒子小文森特繼承了伯父滿屋子的畫,雖然他並沒像他母親那樣對伯父的遺作充滿熱情,但仍然十分看重。

儘管梵高作品價格不斷飛漲,但他沒有賣出去幾幅,大多數選擇借給了各大美術館展覽,梵高的作品大半得以留在國內。

1973年,由荷蘭政府出面,以六百萬美金的超低價格向文森特整批買下這些油畫與素描,條件是成立「梵高基金會」,由梵高家人主控,同時要在阿姆斯特丹蓋一座「國立梵高美術館」,以資保管、展出。

現在的梵高博物館

為什麼小文森特的這個選擇是重要的呢?因為一方面成立博物館和基金有助於荷蘭政府對梵高的長期宣傳和推廣。同時,這保證了,梵高雖然畫了很多畫,但大多收藏在美術館,市場上的存量並不多。梵高在市場上流通的作品於是在各大國際拍賣行間不斷拍賣,價格不斷推高。

?加固了這一神話的是日本市場 ?

讓梵高後來真正變得人盡皆知的,還有日本人的一份功勞。

梵高生前曾一度很想去日本,當然最後沒有成行。但他的畫受過當時流傳到歐洲的日本浮世繪很深的影響。這來自東方的畫作讓他發現可以不用科學透視來構圖,可以使用明亮不混合的色彩,可以大塊平面鋪色,用線條和色塊可以快速地作畫。

梵高模仿的日本浮世繪作品

梵高,唐基老爹畫像,1887年,藝術用品店的老闆唐基是梵高接觸日本浮世繪主要的來源

所以日本人對梵高的喜愛由來已久,中國第一本講梵高的書是1929年豐子愷翻譯的《谷訶生活》,就是從日本流傳過來的。

日本人在80年代也為梵高弄了一個大新聞。

1987年,著名的安田火災和海事保險公司為了買梵高的畫作《向日葵》,拍出了3970萬美元的天價,《向日葵》一時成了有史以來最貴的油畫,震驚世界。原因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曾經擁有的一幅《向日葵》被炸毀,所以日本人有個情結,一定要再找一幅梵高的《向日葵》回來。

所以現在人人都知道梵高畫過《向日葵》

二戰期間被毀掉的梵高的《向日葵》

拍出天價的梵高的《向日葵》

當然除了情結,也因為日本在二戰後經濟崛起,在20世紀80年代晚期,日本的銀行大力鼓動客戶貸款購買藝術品。銀行家們高調宣傳,稱西方藝術品是絕佳的升值收藏。

不久後油畫交易史上的最高價又被日本人自己刷新,日本大昭和製紙的前總裁齊藤良平在1990年揮金如土般地花了8250萬美元買下來梵高的《加歇醫生像》,創下當時油畫交易史上的最高價。同時他還因曾宣言要將這幅畫死後和自己一同火化引起過軒然大波。現在這幅畫還是梵高畫作的市場最高價。

梵高,加歇醫生,1890年

當年梵高自己說的話成真了。

「現在,我們生活在一個極其糟糕的、癱瘓的藝術世界裡,展會、畫廊,所有的一切,所有的一切都被手裡攫取了錢財的人所掌握。不要有片刻認為這是我的臆想。總在畫家死後,人們才肯花大價錢購買他的作品。他們總是輕視在世的畫家,他們通過偏向那些去世的人的作品來愚昧地為自己辯護。

當然他可能也是欣慰的,他當時在畫加歇醫生的時候曾經在信里這樣說:

「我用憂沉的表現手法為加歇醫生畫了一幅肖像,看起來就像畫中所看到的那種痛苦的表情一樣。並且這樣畫是非常重要的,要不然,人們不可能對比出這與舊的鎮靜的肖像畫有何不同,這表現了我們現代人的面孔和激情?

就像等待什麼東西在成長一樣,悲傷但仍然溫和,清醒且聰明——這就是應該畫很多肖像畫的原因。

它們會出現在一個世紀後,那時現在活著的人都已經離世。」

-------

象外,把藝術拉出圈外

歡迎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xiangwai_artha)和知乎專欄


推薦閱讀:

梵高的星空下我們在談論什麼?
《杏花》
從梵高到普希金 | 莫斯科 · 地標
當我們在談梵高時
要讀懂梵高看這幾本書就可以了

TAG:艺术 | 梵高 | 美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