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鏈整合力,混亂時代巨頭最「安全」的生存守則
最近看到第三方分析公司賽諾的一份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手機出貨量達到14.7億部——其中有四成來自ODM廠商。
個人認為,這並不是個很大的比例。如你所知,在競爭慘烈的手機紅海,從長長的供應鏈名單中挑選零部件低成本拼湊,是大多數國產手機不得不做出的選擇。儘管在不少業內人士的疑慮中,由於遊離於消費電子領域最充滿不確定性的上游市場之外,未來一旦在供應鏈上某個環節出現偏差,後果將很難收場——要知道,這並非沒有先例。
在一個高度由模塊化(或者說積木式)搭建的商業世界,遴選市場上的零部件,任何後起之秀都可以迅速拼湊成一個想要的產品。但也因如此,在堆疊積木的過程中,倘若真有什麼可被稱為壁壘,最大可能即是對創新節奏的主導權——具體到消費電子領域,就是對整個產業鏈的話語權。
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何三星多年成為全球出貨量最大的手機廠商。要知道,較之最風光的時光,三星手機市場份額有所下降,但這麼多年,行業常識依舊是:它在智能手機行業擁有強大的產業鏈控制力。
其實不只手機,過去二十多年——人類科技創新井噴式躍進的這段歲月,這家巨頭成功打通了消費電子全產業鏈,將屏幕,晶元,內存,快閃記憶體,面板等電子產品基礎核心環節攥在手裡。就像數年前《華盛頓郵報》那篇著名的《韓國:三星共和國》所言:「在日本公司迷戀裝飾性和昂貴的家用電子產品的時候,三星購買了成熟的技術,並迅速開始生產更便宜和高質量的產品。」
另一方面,這頭巨獸還不斷通過收購來夯實底座——就在最近,他們完成了公司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海外併購,以80億美元將哈曼國際變成全資擁有企業。
事實上,從智能手機的供應鏈名單就可看出,在這個彼此依存度日趨升高的時代,三星的核心競爭邏輯就是編織一張巨大的價值網路,盤踞在這張網路上的資源越多,其收穫的利益越多,最終時刻保證它處於整個食物鏈的最頂端。
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了解三星,就是了解現代科技巨頭最「安全」的生存守則。
「程序化」創造
今年1月,三星電子公布了第四季度財報,綜合營業利潤9.22萬億韓元,同比增長50.19%,利潤的強勁增長主要源自半導體產品和OLED及大尺寸LCD面板等業務。
如今的行業共識是:1974年就進入半導體產業的三星構築了一道消費電子上游產業鏈護城河,其在面板,內存,處理器,電池,各種晶元和感測器等離聚光燈較遠的領域都實力強勁。隨便舉幾個例子,根據Android Headlines統計,三星幾乎壟斷了AMOLED屏幕市場,自十年前量產AMOLED屏開始已突破10億塊;研發能力上,他們去年發布的搭載第3代(48堆疊)V-NAND的「960 PRO 2TB」便令業內側目。事實上,如今三星整體半導體的收入已接近英特爾,成為全球第二大晶元企業。
作為目前人類最仰仗的計算平台,手機行業無疑是產業鏈控制力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在這片越來越紅的海域,高端產品組件的銷量增長也讓三星盈利頗豐。誰都知道,三星生產的內部構件許多都用在了友商上,很多友商無論在開發布會時多麼高調,都會低調地為三星貢獻利潤。
而從自家產品來看,全產業鏈布局能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效率,優化手機業務。更重要的是,相較大多數手機對於供應商的嚴重仰仗,產業鏈控制力使其可以主導創新節奏。這意味著,它可以憑藉不受制於人的研發節奏引領技術轉折路徑。
從用戶一端,這種「程序化」創新填補了市場諸多空白。三星逐年迭代的明星旗艦機型都被視作集當時產業鏈和技術優勢於一身的產品。而三星誕生一系列「Android機皇」的背後邏輯也不難理解:將那些概念性技術大規模量產:指紋識別,手勢感應,無線充電以及虹膜識別等都是如此。
另一方面,就像是多米諾骨牌,對產業鏈的控制力填補了市場空白,這種填補行為又反哺為市場號召力,典型案例就是六年前第一款Galaxy Note的橫空出世,讓六年來「Note」這個詞成為大屏旗艦手機的同義詞。總之就像歷史呈現的那樣:在劇烈變動的底層技術世界,擁有自己的研發節奏可以相對安穩地應對不確定性。
觸角的延伸
其實不只手機,產業鏈的生態優勢得以讓三星將創造力延伸到幾乎所有消費電子領域。就拿電視來說,從上游專利技術和材料研發,到量子點顯示屏生產,再到下游量子點電視等產品的製造,均為三星電視佔據行業主導地位提供了有力支撐。
當然,更值得一談的或許是那些包括可穿戴設備,VR,全景相機等更具未來感的領域。由於擁有「擺布」產業鏈的優勢,三星可以在這些新銳產品的研發上更加任性。譬如就在最近,三星透露正在研發AR設備,並將VR,AR與AI「三位一體」,作為未來技術開發的主線之一。大概去年下半年開始,科技界正在凝結一個共識:AR技術在未來的發展被低估了。比爾蓋茨就曾表示:VR只是AR的「極端案例」,有自身的局限性,AR則相對更加完善。但問題是AR技術門檻相對較高,研發與量產之間存在巨大斷崖——這亦是在消費電子領域集研發和製造於一身的三星最大的優勢。
而從上述案例可以看出,追求對於產業的掌控,一定是以在技術轉折點上置身高處為基礎。早在2012年12月,三星就推出了一個名為「三星創意實驗室」的創業商業計劃,培育員工的新銳想法,為三星尋找新的增長點。根據歐盟委員會去年12月發布的數據顯示,上個財年在歐盟工業研發投資得分表上,三星在研發領域的投入超過了130億美元,是在研發上最不吝嗇的科技公司。
無限博弈
值得其他巨頭注意的是,三星這頭巨獸頗為知曉自己的「邊界」,非常明白自身在硬體和軟體上的不同處境,這種差異無疑需要通過其他方式補足——更多時候,收購是最佳策略。
如開篇所言,三星近期斥資80億美元收購哈曼國際,要知道,除了公眾熟知的HarmanKardon和JBL等音響,哈曼國際還是車載解決方案提供方,目前有超過3000萬台汽車配備其車載系統,業務包括嵌入式信息娛樂,遠程信息處理和連接安全等,這無疑最為三星所看中。通過此番收購,三星得以進入車聯網市場,如《華爾街日報》所言:「通過此次收購三星電子將直接成為全球大型汽車公司的供應商,這也將使得全球汽車供應鏈重新組合,並且隨著移動通信領域和汽車領域的邊界進一步模糊,三星也將得以了解更多消費者習慣和需求的變化。」
事實上,過去一年,三星斥巨資在全球收購和投資了十幾家科技公司,譬如人工智慧虛擬助手Viv Labs。我還記得,台灣知名主持人陳文茜曾對《創新者的窘境》作者——被譽為「破壞式創新大師」的克萊頓·克里斯坦森進行過一次採訪,克里斯坦森其中一個回答令人印象深刻,在他看來,相比於Uber這種高效配置資源的工具,虛擬助手反而是一種破壞式創新。譬如三星收購這家公司的產品,就能用自然語言與人類交互,並協調應用與服務間的高效運作。而Gartner預測,2020年40%的行動互動裝置內都將具備智慧助理功能,三星無疑希望通過收購提起佔據風口。
而攤開三星的收購和投資名單,不乏包括自動駕駛技術公司nuTonomy,美國量子點企業QD Vision等頗為惹眼的科技新銳,其共同點不言自明:他們各自代表了一種關於未來的確定性趨勢。
嗯,其實在這個時代,關於創新,人們有太多的定義可能,看看那些創新二字前面的修飾辭彙:激進式,顛覆式,漸進式……但在我看來,對於已經度過幾十年生命歷程並還想瘋狂生長的科技巨頭而言,論及「創新基因」,評判標準或許只有一個:它能在多大程度上不被存量綁架,爭取活在趨勢里。
而如上所述,由於在消費電子領域強大的產業鏈掌控力,如果將「活在趨勢里」這件事看做一場遊戲,在很長一段時間,三星理論上都可以一局一局地玩下去。就像羅振宇所說:世界上有兩種遊戲,一種是有限遊戲,一種是無限遊戲,有限遊戲以遊戲結束為目的,比的是誰能贏;無限遊戲是讓遊戲本身繼續下去,捲入的資源越多,參與的人數越多,遊戲就能繼續下去,這才是無限遊戲的目標。
而這或許也是科技巨頭最「安全」的生存守則。
李北辰/文(科技自媒體,致力於用文字優雅的文章,為您提供談資與見識;微信公號:李北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