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黃昏鬧覺背後的科學——睡眠壓力和晝夜節律
很多0-6個月寶寶的媽媽都會反應孩子在黃昏階段會特別的鬧,非常難以哄睡。這甚至會讓很多家長擔心孩子有什麼問題。就借著這個現象來聊一聊睡眠科學裡面非常重要的一個模型——Alexander A. Borbély博士的睡眠雙調節模型。
一、睡眠雙調節系統1999年,Alexander A. Borbély總結自己多年在睡眠研究和模型構建領域的經驗,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Rhythms》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重磅的學術論文《Sleepn Homeostasis and Models of Sleep nRegulation》(《睡眠穩態和睡眠調節模型》)。這篇論文和之前的一系列論文一舉奠定了「睡眠壓力和晝夜節律雙系統調節睡眠情況」的模型並一直沿用至今。
第一個調節系統是睡眠壓力。睡眠壓力是一個非常簡單而且容易理解的概念。它就是一個隨著情形時間線性增長的身體需要入睡的壓力。你也可以直接把它理解成身體的「疲勞程度」(如下圖)。基本上來說,醒的時間越久,就越累,越想睡覺。一旦入睡,身體得到休息和放鬆,睡眠壓力就會隨著時間下降。清醒之後又開始積累睡眠壓力。我們的睡眠壓力就隨著「清醒——睡眠——清醒」的循環而上下起伏。
第二個調節系統是晝夜節律。晝夜節律描述的是人在一天當中跟隨日夜變化一起進行的激素分泌變化和循環。控制這個系統的是人的視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n nnucleus)。當早上光線開始進入人的眼睛時,會刺激視交叉上核的神經細胞,進行體內一系列生物活動的調節和同步開始。而當晚上太陽落山之後,視交叉上核又會傳遞「夜間開始」的信息。就這樣調節人身體的各個系統配合一天24小時的循環進行活動。如下圖:
圖中陰影部分的內容就是線性變化的睡眠壓力系統。而藍色單線則是受日夜戒律調節的「睡眠慾望」部分。可以看到這兩個系統並不是完全重合的。
晝夜節律系統調節的一個重要的變化就是褪黑素和皮質醇的變化。褪黑素就是體內調節「睡眠慾望」的一個激素。褪黑素的濃度越高,人感覺越困、越想睡覺。而皮質醇的生理作用則是使人保持警覺、清醒的激素。在睡眠不足的情況下,身體會分泌更多的皮質醇來應對睡眠不足造成的壓力。在晝夜節律系統控制下,褪黑素和皮質醇的分泌時間是正好相反的,這樣就非常好的調節了人每天入睡和清醒時間的狀態。讓人在夜間感覺到睏倦,在白天保持警覺。如下圖:
黑線為皮質醇分泌水平隨時間變化的情況——白天水平高,晚上水平低。紅線則是褪黑素分泌水平隨時間變化的情況——晚上水平高,白天水平低。兩者正好相反。二、睡眠雙調節系統下的嬰兒睡眠
好了,說完了兩個睡眠控制系統,再來說回嬰兒睡眠。
寶寶剛出生的時候是沒有晝夜節律的,只有睡眠壓力。換句話說,新生兒並不分泌褪黑素和皮質醇調節自己的狀態。他們的入睡控制很簡單,從醒了開始就積累睡眠壓力,只要入睡了就開始緩解睡眠壓力。大約三個月左右,嬰兒開始產生晝夜節律系統。媽媽們可能會注意到寶寶開始晚上越睡越久,白天只進行幾個分散的小覺。這就是日夜節律開始形成的標誌。那麼當晝夜節律開始形成,嬰兒受到兩個系統的調節之後,就出現了一個矛盾的情況。如下圖:
傍晚時分對嬰兒來說是一個非常矛盾的時刻(圖中晚上6點的時間點)。因為睡眠壓力此時已經積累的很高了,而晝夜節律調解下的褪黑素分泌卻正好是一個谷底的濃度。這就造成了嬰兒其實非常疲勞,但是卻不困的狀態。更加巧的是很多嬰兒在下午4——5點間會有一個小覺。6點鐘其實是剛睡醒不久的狀態,這就形成了一個睡眠禁區,更不可能睡著。這就是造成嬰兒傍晚哭鬧的一個主要因素。
了解了這一點,希望媽媽們對嬰兒黃昏哭鬧的情況能夠更加釋懷一些。雖然孩子哭鬧讓人很焦慮,但是這卻是孩子身體成長發育、開始形成晝夜節律的一個重要標誌。是好事。
三、處理方法具體應對的方法:白天一定要多讓孩子曬太陽,尤其是清晨和傍晚時間的太陽。這樣能更快的幫助孩子形成晝夜節律並習慣體內的這些變化。如果傍晚哭鬧的實在厲害,可以安排洗澡和散步等舒適、能夠分散注意力的活動。等過去了這個哭鬧的時間再哄睡會更容易一些。
推薦閱讀:
※被忽視的寶寶髖關節脫臼,1歲以後發現就晚了!
※寶寶的脖子發紅而且哭鬧, 這是間擦疹, 需要爸爸媽媽重視
※更安全,更放心,9 樣來自寶媽們的經驗之選 | 西南角
※做好這六點,四個月的寶寶自己就能一覺睡到天亮
※寶寶有這3個習慣,比吃糖還要傷害牙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