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文富武的啟發

本文是訓練啟蒙培訓中的一個章節,培訓加入方式在文末。

窮文富武是一句老話,字面含義跟真實含義有很大區別。先給大家講一個現代常見例子:

當前的時代,依然有很多人習武尚武,找個有名氣或者有實力的師父,拜師就變成了很常見的事情,就算是地方的協會或者小團體,也要稱呼一聲師父,教練或者老師的。

拜師之後自然都希望能學到真本事,學一套拳,體質體能都變好,拳腳功力見長,對抗中贏多輸少等等,都是評估的標準。在現實中,誰才是進步最快的呢?不差錢的老闆或者不差錢的閑人,整天可以陪在師父身邊的,甚至負責師父日常飲食起居的人,把師父當做自己長輩一樣照顧的人。

(根骨精奇,師父免費也要強烈收徒的情況現在基本不存在,別信!)

出現這種情況之後,很多弟子會說師父偏心,單獨給小灶,其實不是!真相很簡單也很殘酷:普通人,每天還要為生計奔波,得賺錢養家交學費,日常上課都難以保證全勤,還指望這些人平時能抽出時間練習?!

武技也好健身也罷,都有一個熟能生巧的過程,就像我們第一次接觸卧推,第一次接觸硬拉,第一次接觸打拳,動作生疏不會發力,反覆練習一段時間之後,動作和發力就順暢了,這種熟悉的過程,是以認真訓練的前提下,重複的次數和堅持的時間作為衡量的,也是我所推崇的訓練總量的概念。

由此繼續多說兩句,所謂專業隊,職業隊,與普通訓練者的區別就是訓練總量差異。以體校為例,此時尚未進入專業隊,每天各種訓練時長大概是6個小時,這個還不是大強度訓練(專項時長通常是略低於總量一半的水平,全天6小時訓練,專項基本在3小時以內)。這是什麼概念,以現代訓練者平均每天訓練1小時的時間算,普通訓練者和體校學生就有六倍的差異!!!這是,還沒考慮體校學生和現代訓練者年齡差異的情況下。

互聯網上流傳的很多衡量標準,都是專業運動員的指標,很多普通訓練者,用專業隊員的水準來要求自己,總想著更高更快更強,到達更高的水準,訓練量比人家差很多,卻想著與人比肩,強行努力的結果,只能是拔苗助長,留下各種隱患。

我們把身體看做是千錘百鍊的鋼鐵、鋼筋、鋼構,那邊錘鍊上萬次,自己這邊錘鍊千多次,兩者的強度能一樣嗎?

中文有個詞特別好,叫夯實,本意為加固,引申意義為打牢基礎。利用重物使其反覆自由墜落對地基或填築土石料進行夯擊,以提高其密實度的施工作業。一樣挖地基蓋樓,那邊土層地基夯擊幾萬次,地面堅硬的像鐵板;這邊土層地基夯擊千多次,用手指都可以按個坑,蓋平房差距會很小,如果兩邊都蓋一樣的高樓建築,你們猜,誰先出問題?!

普通人是否可以用專業隊員的指標當做自己努力的方向呢?可以,保證堅持的前提下,把你達成目標的時間延長若干倍(先縮小訓練總量與人家的差異),人家每天六小時練一年,你怎麼也得每天一小時至少練五年以上,然後,還要考慮一下基因和天賦的問題,明明是個田徑跳高料子,非要在舉重項目出成績,那就是為難自己了,畢竟,博美是沒辦法長成薩摩的(這句話不是罵人)。

好了,回到窮文富武話題本身,把焦點放在古時候,就選封建社會好了。窮人家的孩子想出人頭地,第一選擇是學文,而不是習武,為什麼?家裡吃了上頓沒下頓,填報肚子的基本需求都滿足不了,身體肯定發育不良,一個四肢麻桿一般的孩子來了要習武,走路都怕被風刮跑了,看見食物兩眼放綠光,你是師父你收這樣的徒弟嗎?!端茶倒水洗衣做飯都成問題,你能指望這樣的徒弟以後替你打出名氣?營養狀況至少要在當時平均水平線上,體質或者根基總要佔一樣,還能負擔起學費(其他情況暫不討論),才能學武,古代學藝收徒很多都要簽訂生死協議的,就是孩子送到老師這裡,無論日常還是訓練,一旦有人身安全問題,師父概不負責,郭德綱老師的相聲中也多次提過這種事情,這點是很多現代人無法理解的,這裡也埋下了訓練傳承的引子,以後慢慢說。

無論古代還是現代,隨時陪在師父身邊,師父隨時可以督促和指點練功,哪怕是懲罰,別人每天訓練個把時辰,自己每天訓練三四個時辰,飲食上再豐富一點,只要不是天賦有限(這樣的徒弟師父也不會收),與眾人拉開差距是必然的!

再看看現代的體育訓練,健身房或者買器械自己練總要選一樣,得能抽出時間訓練,練完之後還要考慮營養補充,遇到瓶頸再請個教練指導,尤其是常見的健美式訓練,沒錢沒時間真不行……

推薦閱讀:

TAG:体育训练 | 生活方式 | 健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