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啟動「NASA」計劃 ,馬雲劍指何方?

文/李東樓

作為市值超過2500億美金的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的一舉一動都惹人矚目,而作為中國互聯網行業的領袖、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的一言一行更是格外令人關注。

最近,有媒體報道,在近日召開的阿里巴巴首屆技術大會上,馬雲宣布啟動了一項代號「NASA」的計劃,並將面向未來20年組建強大的獨立研發部門,建立新的機制體制,為服務20億人的新經濟體儲備核心科技。此消息一出,業界更是一片震動。那麼,阿里巴巴為何啟動「NASA」計劃?又將會產生哪些實質性影響呢?東樓不妨來分析解讀一下:

阿里巴巴為何啟動「NASA」計劃?

提到「NASA」,很多人都知道是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這是一個負責制定、實施美國的民用太空計劃與開展航空科學暨太空科學的研究的政府機構。但鮮為人知的是,其實美國有很多科技公司的技術都源於「NASA」或者美國軍方的新技術民用和商用。

而如果追本溯源,整個互聯網的發展甚至與「NASA」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早在1957,由於蘇聯率先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Sputnik。作為回應,美國國防部因此組建了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並在1958年成立了NASA,開始將科學技術應用于軍事領域。隨後在1969年,美國國防部更是委託開發ARPANET,正式開啟了互聯網的歷史,繼而帶動了此後美國科技幾十年的高速發展,並使得美國目前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顯然,阿里巴巴啟動「NASA」計劃就是希望自己能夠回歸技術創新的本源,就像當初「NASA」成立帶動美國科技行業乃至國內經濟大發展一樣,阿里巴巴同樣希望啟動「NASA」計劃,在未來幾十年,引領國內新技術領域的探索和創新,繼而實現其業務的持續高速增長。

事實上,馬雲早就將阿里巴巴不再看作是一家商業公司,而是一個經濟體。早在2016年一次投資者會議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就稱阿里巴巴會爭取成為繼美、中、歐、日之後的世界第5大經濟體。

而就目前阿里巴巴平台上的用戶規模和經濟規模來看,阿里巴巴的的確確也是一個影響數億人生活的經濟體。據阿里巴巴集團公布2017財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阿里巴巴中國零售平台的移動月度活躍用戶數增長至4.93億名,每位活躍買家對中國零售平台的年度收入貢獻為241元人民幣。而另據馬雲在浙商大會表示,2016年阿里巴巴的銷售額已經達到37000億,已經相當於全球第21個國家經濟體。

對此,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在技術大會上也已直抒胸臆:「就像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驅動人類科技和生活的極大進步,新經濟體必須建在新的技術基礎設施之上,建立在新的技術思考之上。而阿里巴巴未來20年的願景是構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服務全球20億消費者,創造1億就業機會,幫助1000萬家企業盈利。」

阿里啟動「NASA」計劃,可能會帶來什麼?

另一方面,儘管阿里巴巴啟動「NASA」計劃的初衷和願景已經清晰,但更多的人關心的是,「NASA」計划到底會為我們帶來什麼?或者說會對我們個人乃至整個互聯網行業到底會產生哪些影響?總體來說有三個方面:

首先,阿里巴巴「NASA」計劃的啟動,意味著更多「黑科技」和新技術的快速應用,這必將會進一步改變我們的生活。

在首屆技術大會上,馬雲更是表示:「阿里巴巴的「NASA」,必須圍繞新經濟體的三大使命展開技術思考:讓世界更加普惠(Inclusive)、讓機會更加均等;讓世界經濟發展更加可持續(Sustainable);讓未來生活更加健康快樂(Happy&Healthy)。」顯然,這「三大使命」可以一言以蔽之,其實就是讓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人們獲得幸福感。而如何達到這一目的,答案顯而易見就是繼續發展應用新科技,讓新科技造福於人,賦能於人。

目前來看,人工智慧、雲計算、物聯網等領域是新的技術方向。而在這些領域,阿里巴巴都早有布局和重要進展。在人工智慧領域,阿里巴巴推出了首個廣泛應用於社會的人工智慧服務et,能夠個性化的智能匹配商品的電商大腦、服務用戶購物的智能私人助理阿里小蜜等等;在雲計算領域,阿里雲自主研發的服務全球的超大規模通用計算操作系統飛天系統,這讓其服務了全球超過70萬的企業客戶;而在物聯網領域,阿里推出的YunOS已經成為國內第三大操作系統,在智能手機、電視、汽車、IOT物聯網領域已得以廣泛的使用。

不過,馬雲並不滿足,因此在技術大會上同時指出:「「面向機器學習、晶元、IoT、操作系統、生物識別這些核心技術,我們將組建嶄新的團隊,建立新的機制和方法,全力以赴。」這意味著,阿里巴巴手中所掌握的 「黑科技」離全面進入我們的生活已經不遠,而這必然對我們的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

其次,「NASA」的成立是美俄兩國軍備競賽的結果,而阿里巴巴啟動「NASA」計劃,很可能引發中國互聯網巨頭之間在新技術領域的「軍備競賽」,繼而再次激發國內互聯網行業的創新活力。

眾所周知,國內互聯網巨頭之間的「你追我趕」早就是競爭常態,不過此前各方都聚焦在移動互聯網船票或者流量入口上,卻鮮有互聯網巨頭將新技術作為競爭「武器」。這主要是由於基於國內規模龐大的互聯網人口而產生的紅利優勢,但是隨著人口紅利正在消失,很多人開始擔心互聯網行業因此會在未來缺乏發展動力或遭遇瓶頸。

事實上,正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作為已經成立18年的阿里巴巴,其可能更加能夠第一時間感受到互聯網行業發展與變化趨勢。所以,此次阿里巴巴推出「NASA」計劃,成立新技術研發體系,聚焦核心領域的研究,就是希望能夠通過加強在技術領域的創新和應用,為此後10年、20年提前做核心技術儲備。事實上,阿里早就有所警覺,比如在超大規模計算操作系統、移動操作系統、金融級分散式資料庫、機器學習平台等支撐互聯網行業發展的核心基礎技術領域,阿里巴巴已持續投入近10年。

顯而易見,阿里此舉這必然也會刺激其他互聯網巨頭將更多資金和精力投入到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上,繼而引發國內互聯網行業又一波創新浪潮,也將促使中國互聯網行業已經從模式創新正式進入到技術創新驅動發展的新階段。

最後,阿里啟動「NASA」計劃,還意味著中國科技公司已成為引領全球科技創新的主導力量。

事實上,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發展雖然比歐美起步晚,但是發展速度卻更快,在互聯網在國內飛速發展的二十年以來,儘管依靠巨大的人口紅利優勢,取得了無與倫比的成績,造就了阿里巴巴等一眾優秀的互聯網公司。以阿里為例,雖然其市值目前已經超過2500億美元已是全球前五的互聯網公司。但很多人都只看到阿里在商業方面的成功,但卻很少有人注意到國內互聯網巨頭在技術領域投入其實也很大,並且同樣在技術領域也取得了成就。

除了前面提到的人工智慧、雲計算以及物聯網領域有重大的技術創新之外,阿里在VR技術、生物識別、操作系統、區塊鏈等技術領域都有突破,比如在刷臉支付方面,其人臉識別準確率已經達到了99.6%,甚至還入圍了《MIT科技評論》2017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榜單。正如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技術官張建鋒所言:「過去18年來,阿里巴巴的商業做得太成功,掩蓋了技術的光芒。其實,阿里巴巴是一家技術驅動、技術和商業完美結合的公司。」

而這次阿里啟動「NASA」計劃,這意味著阿里將在技術領域投入更多精力,向更高精尖的技術領域進軍,而這意味著中國互聯網公司已經不再是技術的跟隨者,而也是全球互聯網技術發展的引領者和創新者。


推薦閱讀:

TAG:阿里巴巴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