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知識?

人人都在說這是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我們每時每刻都在處理著大量信息,久而久之產生了一種幻覺:知識的獲取變得快捷且容易。

信息大爆炸沒錯,但是爆炸的不是知識而是垃圾。

知識的產生是一個極其漫長且困難的過程。

那麼,知識到底是什麼?

赫拉利的《未來簡史》中提供了一個很新穎的角度,在此引用:

在中世紀歐洲,獲得知識的主要公式是:知識=經文×邏輯。

如果想知道某個重要問題的答案,他們會閱讀相關經文,並用邏輯來理解經文的確切含義。

500年前的科學革命後,獲得知識的公式發生了改變:知識=實證數據×數學。

如果想知道某個重要問題的答案,我們要做的就是收集相關的實證數據,再用數學工具加以分析。

這個知識的科學公式讓我們在天文學、物理學、醫學等學科取得驚人突破,但它有一個重大缺點:無法處理價值和意義的問題。

中世紀學者可以完全肯定謀殺和偷竊是錯的,也知道人類生活的目的就是要遵循上帝的指示,因為經文里就是這麼說的。但科學家無法做出這樣的道德判斷。不管有多少數據、數學功力多強,都不可能證明謀殺是錯的。

人類社會如果缺了這種價值判斷就無法維繫,這個困難的克服要得利於現代人文主義。他們提供了一個新的獲取倫理知識的公式:知識=體驗×敏感性。

如果想要知道任何道德問題的答案,我們需要連接到自己內心的體驗,並以最大的敏感性來觀察它們。在實踐中,這代表著追求知識的方法要靠多年的體驗積累,並鍛煉敏感性,好讓我們正確理解這些體驗。

那麼這個體驗和敏感性應該如何理解呢?

體驗並不是實證數據,也不算由原子、電磁波、蛋白質或數字組成。體驗是一種主觀現象,有三個重要成分:知覺、情緒及想法。在任何時刻,我的體驗都包括了我的一切感知(熱、愉悅、緊張等),我感受到的情緒(愛、恐懼、憤怒等),以及一切出現在我腦海中的想法。

敏感性包括兩方面:第一,注意到自己的知覺、情緒和想法;第二,允許這些知覺、情緒和想法影響自己。當然,並不是略有風吹草動就反應激烈,重點是要對新的體驗持開放態度,允許新的體驗改變自己的觀點、行為甚至個性。

體驗和敏感性會形成一個彼此加強的無限循環。沒有敏感性,就無法體驗任何事;沒有體驗各種事物,就無法培養敏感性。敏感性並不是能夠靠讀書或聽演講來培養的抽象能力,而是一個實踐技巧,必須在實踐中慢慢成熟。

說完現代知識的獲取和構成,我們再說說學知識的目的。

之前加了一個微信讀書群,裡面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人,喜歡跳,平時別人討論點什麼他總愛插進來指指這個,說說那個,各種形而上的術語丟出來辯的他人一時啞口無言,隨後他好不得意。

有一天我見他又跳了起來,我打了一段話發在群里:

古代雅典的雄辯家們口才極好,擅長罵陣,指東喝西,十分威風,但馬其頓的亞歷山大長槍一指,便把他們打得東倒西歪,四散奔逃。

他看完又抓著亞歷山大怎麼怎麼著給我說了一大通,我笑笑沒回復。

他沒理解我的意思,我沒想和他辯,我只是想用這個小例子來引一個事實:

自古以來,發表演講是容易的,但實幹起來卻是艱難無比的。

知識並非是你知道多少,而是你能做到多少,只有將知識做有意義的輸出才能實現其價值性。

簡單說寫文章這件事兒吧,我寫文章主要是想把我看到有價值的東西分享出來,把繁瑣的概念拆解出來讓更多人吸收學習,而非用一篇一篇的高談論闊來吹噓自己所擁有的「知識」。

就在學習知識的這條路上很多人都走進一種誤區,認為知識是標識自己的一個標籤。

一句人人都能看懂的話,你不說的鬼都聽不懂顯得好像自己就不夠專業……

這就有些滑稽了,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個「有意思的人」,他的「知識」不是為了傳遞,也不是為了教導,而是為了辯贏。碰到這樣的人,我一般都是攤攤手表示:好吧,你贏了。

道不同。

相比之下,羅輯思維的主講人羅振宇就做的很好。我前段時間找了些他的往期節目來聽,很有意思,通俗易懂的語言再配上風趣的案例將很多現象、概念傳遞出來。

一個東西只有被大家喜歡、接受才是一個好東西。

這是一個開放的時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權力,一味的求「逼格」,走「孤傲」是沒有意義的。再者,簡單通俗的東西就一定差么?

杜甫作詩後往往會找很多村田老農,念給他們聽,他們說能聽懂,說好,杜甫才承認這樣的詩合格。那麼杜甫的詩差么?

這只是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其實在我們這個時代也存在很多這樣的跡象,霍金的《時間簡史》,赫拉利的《人類簡史》 ,比爾·布萊森的《萬物簡史》等,各種「簡史」被推出,科學家們也意識到要把更多的知識普及開來。

其實霍金的《時間簡史》得以暢銷最大的功臣是列納德·蒙洛迪諾,是他將原版做了處理才能讓這部作品更容易被大眾理解。

《哈利·波特》里有一個場景:

魔法老師問小女孩赫敏:你是否想學習魔法的法則,然後以此作為終身的事業呢?

赫敏說:不,我要掌握魔法的法則,然後為這個世界做點好事。

對,學知識這件事沒有那麼複雜,它就是一種工具,我們要用它做一點好事。

================================

閱讀更多精彩文章請移步微信公眾號:生有涯而知無涯

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9yRHNORllIRUx0eFJyY1YyOTI2Xw==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TAG:阅读 | 学习 | 知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