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空手道出直拳時另一隻手要收在腰處?

這樣放的話下一拳不是很難發力嗎?另外我在網上稍微搜了下空手道的視頻,好像沒看到視頻裡面有發後手重拳和連環拳的,但是我看有人說空手道有後手重拳,求科普下


咱先看點圖片。

專業的搏擊運動員當然知道要維持高拳架,但是在他們爆發重擊、連擊壓制、疲勞或者打急眼了的情況下,依然會把手放下來,在一手出擊的時候,另一手自然地收在低位往後拉,隨後再從低位打出,如此往複。有過對練經歷的朋友肯定多少會聽到過教練喊「手拿高」之類的話,但低位出拳就是省力,通常不會有題主那種覺得低位出拳不好發力和連擊的感覺,這是人體的本能,高位出拳才是後天強制習得的技能。

這出拳怎麼是本能呢?看下圖跑步的姿勢。

快速揮臂時,手往前多快速揮,對應的後手就多快地往後拉。這種後拉和前送的動作,大臂的運動軌跡和低位出拳的姿勢是一致的,更適應人的運動模式,關節不易受損,也不是那麼容易疲勞,更關鍵的是平衡性。一手前揮一手後拉,以身體為轉軸,形成偶力,同時保持了非常好的平衡,這也是低位出拳爆發重擊的合理之處。

上面這些,點出了空手道腰間出拳的兩個基本作用:

一是適合長期練習。

二是追求直拳的打擊力度。

關於第一點,幾乎沒有人在動作正確的情況下因為正拳練習而損傷肩關節的,這個出拳動作相當安全,以至於可以從幼年一直練習到老年,現在年過古稀還能一口氣打千拳的老空手道家不少。

關於第二點,低位出拳時,比較容易感受到軀幹和下半身力量的參與,同時一手出擊一手後拉比較便於保持平衡,即使是全力空擊也比較舒適,便於單人練習以及型的操練。

練法上,還有一個重要的意義,收拳在腰更便於找到身體「坐」的感覺。這種坐的感覺其實本質上是自身重心的穩定。格鬥入門時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出拳時為了打到目標而拚命往前夠,如此一來很可能打個後手拳,後腳就離地了,要是打空了,整個人被自己發了出去。收拳腰間,一定程度上能更便於練習者體會到重心穩定、腳下生根的感覺。

接下來談談應用方面。

首先,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打架的經歷,打架更有一種雙方抓瞎的感覺,防身也一樣。為什麼這麼說呢?對手會什麼、有沒有什麼臟手段、有沒有什麼器械藏著掖著、會不會有幫手趕來、什麼時候會開打、又怎樣會停止等等,這些因素都是未知的。如果抱高架試探,則暴露自己的意圖和習慣不說,還會進入到試探對峙的狀態,貽誤戰機。所以通常打架是需要出其不意地出擊,全力以赴地輸出,以求速勝。空手道等武術收拳至腰、追求每拳重擊,在基本練習時也少有輕刺和重拳之分,其道理是合乎這種速勝思維的。

收拳在腰,還有個重要意義在於「藏」。

要追求出其不意的出擊,低位出拳可以很自然地從日常生活里的常見姿勢突然出擊。比如握手、叉腰、掏口袋這些動作都可以立即開打,比起高拳架更能隱藏意圖,因此有著很好的防身意義。

不僅是隱藏意圖,也可用於隱藏招式。下圖是早期松濤館空手的照片,注意左方右手位置。

如果是收在下顎,那出拳的目標點幾乎可以確定是在頭部或者軀幹上部,然而從腰部出拳,則對手難以預判對手到底要攻擊哪裡,某些極限狀態下會像上圖那樣,甚至連對方的拳頭從哪兒出來都判斷不了。這就好比戰爭時對方避開了雷達偵測,突然就到了眼前,打了個措手不及。

不僅如此,空手道原初的形態並不是純的擊打系格鬥技。下圖右方是本部朝基先生,他的組手照片中不止是各類擊打。

它有著許多的抓握、控制技巧,收拳在腰也被作為一種把對方拽住的動作加以練習,這份意義在現在不斷強調打擊的規則下被弱化了。

另一方面,格鬥的心態和思維,過去和現在也有諸多不同。

不像現代的搏擊運動有著拳套之類的設備,能弱化拳的鋒利度,同時有規則限制,有了禁忌部位,並且根本不用考慮對方是否會突然掏出器械。

空手道本身並不是純粹從徒手比武發展來的武術,一些流派依然保留著很多兵器對抗的思維,比如把肢體當作兵器來對待。

橫練的拳腳針對軀幹的破壞力足夠KO人,正確練就的拳,裸拳擊打時只有一兩個拳鋒接觸對手,壓強很大,因此即使是軀幹也不能掉以輕心地任人擊打,加上裸拳打頭KO率實際不高,兩下一平衡,打頭和打身體的性價比接近,那麼拿高拳架密集攻擊頭部也就沒有這麼高效了。默認哪兒都不能挨打的打鬥形式,正合無甲兵器對抗時的狀態。

下圖是喜屋武朝德先生看兩名學生對練的照片。這奇妙的架勢體現出典型的兵器思維,非空手道練習者的朋友們看得出這些架勢什麼意思嗎?

上圖左方左手護住軀幹及襠部,頭部遠離對手,右手收在腰間,採取前屈立的站姿,做出隨時出擊的態勢。而右方難以判斷對手的攻擊落點,採取的是微側身的屈立降低身體暴露的面積,同時頭部遠離對方的正面,右手護住軀幹及襠部,左手放在額前隨時準備保護頭部和軀幹上半部,是明顯的守勢。一個落點不明的拳就有這麼大的震懾力,彷彿這不是拳而是一把利刃一樣,這也是腰部出拳曾經的一大優勢。

當然以上這些或多或少在現代體育搏擊中被淘汰了,但作為空手道的傳承者,也可以從自己的基本技術里一窺這門武術的歷史積澱。

如今的搏擊形態已經不像從前信息閉塞的時代了,人們的訓練方式和營養供給都有了極大的進步,賽事交流也讓各種技術得以傳播和迭代。空手道的基本技術對於身體感覺的培養有著很好的效果,對於防身來說也有著很高的價值,但強行使用純空手道的動作去打現代搏擊賽事那肯定要吃癟,因為這兩者發展的土壤有著極大的不同。

社會和平的年代為了迎合搏擊賽事的需要,各派在練習基本的腰間出拳的同時,也加了各類高位出拳的基本技術作為每課必要練習。即使在注重保存傳統的空手發源地沖繩,不少老道館也引入了直擺勾的練習以順應時代的發展。

綜上我認為需要做到這些:深深地紮根歷史的土壤、挖掘和理解自身的積澱和精髓;鞏固技術的枝幹、鑽研傳統技術來培養體感和理念;吸取外界養分開花結果、引入現代搏擊的訓練和技術來與時俱進。這樣一來,擁有厚重歷史的老武術就能像參天大樹一樣經久不衰。


不管什麼流派的空手道,後手重拳自然是有的。

收在肋側或者肋下腰間發力更難,連續出拳更難。那麼為什麼要收呢?

從練習角度來看的話:

教會你兩側肩胛骨在下沉肩胛骨的條件下進行不同的運動,即內旋和外旋。提升控制肌肉發力的能力。

以單手來看,出拳肩胛骨外旋,引手肩胛骨內旋,如此重複正確的肩胛骨運動可以避免長時間練習導致的肩部運動損傷,繼而提升運動壽命。

正確的胸椎曲度才能發生正確的出拳收拳動作,換句話說,出拳收拳的動作質量能夠反映你的胸椎曲度和上半身前後兩側肌肉調動能力是否存在問題。

這個動作很自然。有多少次被教練說過後手拿高不要掉?後手拿高是後天習慣(多半是挨打挨罵多了)而後拉是天性。

從實戰角度來說:

用於拉拽,配合另外一隻手用於掙脫,有人從後側纏抱用於掙脫和向後肘擊。應用方法太多,舉例舉不完。但是多半的用法里是不需要後拉到底的。

並且在面對密集的拳頭點你的時候,後拉引手似乎是非常不明智的選擇。所以你必須要知道練法和用法有區別。

綜上,出於實用性來看,引手用法很多。從基本練習角度來看,引手是很樸素,有意義的練習方法。


哈哈哈哈,就喜歡這種傳統現代兩搭桿兒的問題

主要原因可以從三個點展開,體系、技術、習慣。

第一、同廣義上的拳擊發力模式比起來,置於腰間的拳法模式發力路徑要「長」得多,胯會頂的更凶,這帶來最直接的不同就是,打拳不直接收拳了。這樣帶來最大的不同一是打得更抽象的「透」了;二是打完接著頂著人家,用最直接的方法控制距離。 相對於每一次打擊之後距離角度位置瞬息萬變的廣義現代搏擊風格,這種風格打中對手後直接拿手按住,不管距離角度位置產生了什麼樣的變化都會最大程度的維持原有位置,更大程度的保證了技術的繼續施展。

舉例:散打名將徐吉福,在面對哈亞贊尼耶夫的時候,拳法密度和組合效果不如對手,這時候就搶著遠距離,引進落空,持續點擊,打得漂亮的很。

lyoto machida ,conor mcgregor兩位站立大師,龍太最擅長的就是迎擊突進中的對手,一方面這時候他的重拳效果會十分顯著,另一方面他把對手留在了中距離之外,打破了對方的技術部署,自己也就順勢取得先機。 嘴炮最棒的技能即「打出硬直來」其實也是同理,強行打斷移動中的對手。

第二、這是一個相對比較不符合踢拳理念的玩兒法了。一拳,只要我能看著它從哪兒來的,無論是臉旁邊還是胸前,甭管他速度多快,角度多刁鑽,我也能反應的過來,頂多防守的動作跟不上,但反應是肯定能行的。但如果我把手藏起來呢?誇張的譬如把手背在背後,突然一巴掌掄上去,這絕壁是會大大讓對手始料不及的一巴掌。(conor mcgregor在ufc205的那場就是這個道理,不是裝逼!) 拳始於腰間同理,先藏起來。

第三,粉們肯定不認,100年前,很多粉覺得的那個亞洲格鬥技的最高峰,那時候的人們比武是不好意思打臉的,就算打也不好意思一直錘,最多抽腦袋一巴掌馬上進靠了,馬上頂肘了,在那種訓練背景下的人們必然練「捶胸口」的拳法更多。

總體說來這種風格有優勢有劣勢,但絕壁會是個很有意思的路子,值得思考


第一下手肯定不在腰間,是伸出去的,回來才在腰間,抓衣服把對方胳膊或者肩膀猛拽過來。拽不過來沒關係,打過去的拳勁就更大。


首先樓主要知道,空手道不是體育運動,它是一種防身武道。因此空手道不追求動作好看,也不會像拳擊那樣跟對方展開肉搏戰,你給對方一個左右直拳卻挨了對方一記左勾拳。空手講究的是我在最短的時間,最快的出手速度把你解決掉(一擊必殺),而不是跟對方打擂台一樣對攻

尤其像首裏手(松濤館流、糸東等)更是如此,控制在安全距離,然後尋找戰機突然切入,或者在對方進攻時候尋找漏洞防守反擊。因此,在安全距離內,靈活的步伐比雙手舉著保護頭部更重要。而打擊對方,拳在腰間,也是為了防長擊遠。

從安全距離,突然切入進攻,只要速度夠快,是沒必要擔心被迎擊的,比如UFC的空手道代表盯田龍太

很多人都說龍太不護頭,漏洞打,這樣會被打爆頭,但事實是,你也得抓得到龍太啊,龍太比賽時候距離感控制的爆棚,很多對手圍著鐵籠子像抓兔子一樣滿場跑,也逮不住步伐靈活的龍太,並且龍太也不是一味的逃跑,他在移動中尋找戰機,一旦發現戰機,馬上會迎擊過去

我本人在時機教學中,會講解兩種不同用途,比如如果在安全距離打切入進去的拳法,就像樓主這樣收拳在腰間,如果跟對方打中近距離,當然要像拳擊一樣雙手高舉著保護頭部


空手道是側身架,後手回縮拉後是為了蓄勁增加打擊力度,用一種預藏式,就像拉緊一根彈弓筋待尋機發射一樣。優點……有力,待機攻擊點隨自選擇。

缺點嘛,可能如李小龍調侃一樣,就是會使動作稍延慢,不快!龍哥是詠春底子,詠春朝面追形的,雙手都在身前,攻防就快速一些。


我覺得這樣反而容易出拳

抖出去


訓練時收回的手要迅猛有力,實戰里可以抓住對方衣領猛的拉近,另一隻手上去就是一肘子,或者一拳,或一腳。

這個是很實用的。

但是在實戰不抓人時從來不會把回收手收到腰部,不然半邊身子都會防禦大開,對方但凡有點兒實戰經驗,直接就打過來啦。

補:這也是後頂肘的動作,當你身後有人抱著你的時候,可以用肘擊後方人的腰肋,同樣很實用。


那麼另一隻手放哪兒?


有後手重拳啊,好像是叫逆突。


從武器動作里來的


個人見解,請勿辱罵 。

首先,拳擊等現代搏擊屬於體育,體育是game,是用來娛樂的。空手道和中國傳統武術一樣,是防身技,是殺人技,不是來玩的,是專門殺人的技能。

大多數現代搏擊都以打擊對方頭部為首選,通過打擊獲得點數。所以採取高位出拳,利於快速出拳打擊頭部。而傳統武術和空手道更多的打擊目標不是堅硬的頭部,是相對柔軟的胸部,腹部,軟肋,下陰這些目標。所以出拳採取低位,更利於快速出拳。

東瀛空手道和高麗跆拳道基本上都來自於我國傳統武術,至少在思想體系上是。當然,他們兩國也認為和我們沒關係。但是從招式上看,空手和我國很多傳統武術有很多相似之處。

典型的,馬步沖拳,就是一手打出,另一手回收在腰際。練過傳統武術的都知道,當然,這種出拳方式也備受現代散打搏擊詬病,尤其被香港電影精武英雄裡面醜化了很多。

實際上,傳統武術中的這種弓步沖拳,馬步沖拳是練習基本功時使用的,空手道也是。通過手在腰際出拳,拳在路線中是旋轉著打出。這樣才能打出透勁,練熟了,在真正技擊時,不一定非要馬步的。另一手快速回收腰部,是為了平衡整個身體,也為了打出整勁。


李小龍曾經對這種出拳調侃過說:不要一邊出拳一邊把手放在屁股側....無論怎麼反擊,請儘快進行。

這種出拳是很古老的技術了,傳承人為了適應時代發展做了解釋和改進,赤手格鬥很實用,畢竟我們不能戴著拳套生活。


傳統基礎學習最多的就是中線中路的進攻和防守,和控制距離,距離最近,目標最大,輸出優秀,最有把握的攻擊方式。空手道奉行一擊必殺。必殺的條件需要,殺傷力,對手不便移動,不便防守。要求在對方攻擊的時候同時完成攻擊和防守。後手從腹兜起收到腰間,防中路敵手足,前手同足一次跨出衝擊。和拳擊的虛步刺拳不同。


推薦閱讀:

劍道新人可以制定怎樣的每日練習計劃?
通背(通臂)拳實戰的體驗是什麼?
古代中國武術是殺人技,為什麼現在會淪落?
內家功夫-----從洗髓經、易筋經到形意拳、太極拳、八卦掌(一)
想學八極拳,應該從何開始?

TAG:武術 | 空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