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工作概述(下)
導讀
前文已經和大家提及到了產品經理工作的前三個階段,名為接受任務,分析,產品設計,這篇文章則和大家聊聊我們工作中的後四個階段,即交付產物,跟進進度,驗收發布,結果分析
交付產物
我一直信奉團隊至上的觀點,個人的力量無論多麼強大,也需要團隊的支撐。
我們在工作中,常常感嘆,有一位助理多好,那就能幫我們分擔許多工作了。
我們希望有位助理,或者有人協助,本質上是對個人能力的一種危險預警,潛意識在告訴我們,你不行了,你需要團隊
正確處理團隊關係,高質量提供交付產物,是我們獲得團隊幫助所必須要付出的代價。
與不同角色合作,需要交付不同的產物,需要記住的是,沒有誰是誰肚子里的蛔蟲,也不要寄希望和誰心意相通,正如我們無法揣測BOSS的想法,放之他人,也是相同的。
在我們與團隊合作的過程中,90%以上的分歧,不愉快都是因為產品經理沒有嚴謹的對待自己交付的產物。
原型圖和需求文檔 是我們最基礎的兩份輸出產物,可直到現在,仍然有許多產品經理以思維,思考的名譽,剝削產物的意義。
產品經理確實是一個強思考的行業,但這不代表我們不需要執行,不需要輸出。不需要將我們的思考過程交付給團隊。
我把我應該做的做完,我就成功了,置於對方有沒有做完,抱歉,這不是我的責任,可我們真的知道自己應該做哪些事情嗎?
絕大部分的時候,我們是不知道自己要做哪些事情的,這是這類角色的一個特性,似乎沒有人為我們安排明確的任務,於是,我們出現了各種問題,各種花式秀矛盾,如果我們是開發人員,我大概會這麼說。
你不是來寫代碼的,你是來寫bug的
我們來簡單羅列一下要交付的產物
原型圖,原型全景圖,需求文檔,變更記錄,業務流程圖,數據流向圖,迭代故事,材料準備,溝通,調整
並沒有完全列舉完,我並不想去堆砌交付產物,這似乎沒有價值。
交付產物並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有效越好
以需求文檔舉例,我們可以看看自己寫的需求文檔,是否方便研發閱讀,是否有歧義,是否已經將功能大部分都覆蓋了,一份好的需求文檔可以極大的增加團隊效率,減少低效時間的耗損。
我曾關注過一個現象,相同的團隊,相同量級的需求,實際開發中所消耗時間的差異高達 60% 期間,發生變化的只是需求文檔更為精緻,交付產物質量更高。
仔細想想,平時耽誤團隊時間的,不恰恰是因為需求描述不清晰產生的溝通成本,調整成本,以及由於需求顆粒度不夠導致的變更成本嗎?
而這些問題,只是需要提高我們交付產物的質量,就能有效解決。
所謂的交付產物 是指接力的介質,產品經理所需要做的事情做好了,然後慎重的將我們的努力交給我們的團隊。
這是一個很莊重的儀式,很嚴肅,是對團隊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在野外,我們獵殺了一頭野豬,大概有100kg,我們嫌棄搬運太重了,就只切了一條豬腿,帶回部落,大概只有10kg
當我們再回到狩獵地時,被獵殺的野豬已經被其他野獸吃完了。
野獸就是我們所接受的任務,由於嫌棄麻煩,我們很粗暴的對待自己的原型圖,很粗暴的對待需求文檔,對待我們的交付產物。
似乎是沒有時間,實際上只是因為我們偷懶,而且還是很不聰明的一種偷懶。
如果用正確的方法畫原型圖,寫需求文檔,你會發現,這樣才是最大限度的偷懶。
現在你知道如何面對交付產物了嗎? 他並不難,只是需要我們額外的細心,額外的認真,同時,也需要我們尊重團隊,尊重自己。
切忌將產品經理等同於思考者,我們除了強思考以外,也是團隊中的一份子,思維固然重要,團隊力量卻遠勝於個人的思維
想的再多,做不出來,有什麼作用呢?
跟進進度
產品經理需要跟進版本進度,毫無疑問,我需要再強調一下,只有思想,只有想法,是無法做好產品經理的,我們不缺少想法,每一天我們都有許多想法,成出不窮。
2011年,在我第一次創業時,認識了一位灰色產業的朋友,他告訴了我一個很棒的想法,他想要消滅錢包,消滅現金。
人們每天買東西要帶錢包,多麼麻煩,還要找零,現在手機那麼方便,做個軟體出來,直接掃一下就能付錢,多方便
光是手機付費還不夠,金額太高,用手機也不方便,我們還得帶個手機,最好還是刷身份證,刷臉,這樣什麼都不用帶,要付錢的時候,掃一下臉就好了。
很遺憾,他不是馬雲,也不是馬化騰,他只是一位不那麼普通的普通人,現在,人們手機支付已經非常方便了,平時的生活中,我也很少再用現金了。
移動支付產品經理的想法與我這位朋友的想法並沒有什麼不同,但將想法實現出來卻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
想法固然重要,但也只是重要,真正起到決定因素的,還看我們的做法。
當我們把產物交付給團隊以後,我們的事情並沒有結束,你需要留意一下,此時你的身份已經變化了。
你的產品從交付的時候開始,出現了變化, 此時,團隊就是你的產品,團隊效率就是你的產品質量。
如果一個團隊中沒有更高的角色,那產品經理就是這個團隊的leader,產品負責人就要對這個產品負起責任,還要對這個團隊負起責任。
早會,需求卡片,周會,進度跟蹤,風險報警,日報,周報,需求調整,需求管理,資源協調
這些是我們最常看見的在交付後的任務,儘管我們在交付產物之前,有做技術調研和需求評審,但這並不能保證在開發過程中出現需求障礙。
實際上,無論我們的技術調研和需求評審做的多麼細緻,總會出現意料之外的問題,這是因為我們的開發同學,在技術調研和評審時,只能根據大概情況進行預測,而在執行時,卻會考慮的更深更全面。
在研發階段,開發會遇到一些較為複雜的需求,會消耗較多的時間,此時,我們就需要根據開發的反饋進行再評估。
慎用 技術強攻關,大部分的產品並不是以技術決定勝負的,超過80%的團隊,並不需要過於強硬的技術,尤其是小團隊,初創團隊。(技術性項目例外)
在我接觸的許多項目中,再也沒有任何一個方法比修改產品方案更快捷了,當出現研發障礙時,修改需求方案,能夠節省1天至1個月以上的時間,這需要我們每天跟進跟進研發進度
仔細想想,我們真的有必要花費這麼大的成本去實現某個功能嗎?
當我們參與到進度跟進時,會收穫許多的調整,為了避免出現需求不統一,也是為了提高交付給測試同學的產物,我們還需要對需求進行有效管理。
需求管理
目的:統一需求,提高需求溯源性,也是為了測試時能依據最新的,正確的需求進行測試,減少我們的溝通成本,也減少需求的不確定性
需求本身首先要能被管理,我並不提倡word版本的需求,也不提倡原型圖上寫需求,兩者皆因為 需求無法被管理
其次,當需求評審以後,不再對已評審的需求進行編輯和刪除操作,原則上,我們將以 取消和新增的狀態進行標示。
同時,我們還要維護變更記錄,讓變更原因,變更內容清晰可見。
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需要我們掌握一些方法,比如嘗試用excel來編寫需求文檔,並且在需求文檔的撰寫過程中,遵守一些規範。
資源協調
產品開發過程中,其實需要用到很多資源,包括內部的和外部的。
當我們需要使用第三方系統時,需要為開發同學準備好第三方系統的賬號,key或者其他什麼,比如第三方統計,第三方圖片處理,第三方登錄,第三方地圖
而內部的資源集中體現在介面API 和設計圖輸出上,許多時候,我們都是由前端驅動的,我們設計的多數是前端的產品,比如APP, H5 ,WEB, PC ,但前端的功能需要依賴後端的介面,以及UI的效果圖。
等介面,等設計圖,這兩種時間的耗損雖然很可惜,但卻是我們經常遇見的問題,如何妥善的安排資源,如何取捨,便是我們要做的資源協調,盡量的減少等待,這需要我們知曉各個功能的優先順序,複雜度,儘快進入並行軌道,避免等待
驗收發布
我帶產品團隊時,會經歷兩次驗收,這裡提到的驗收是整體驗收,我並不是很提倡在開發過程中頻繁打包,但我也很理解許多團隊,都會頻繁的打包驗收。
當開發階段結束後,測試介入前,產品經理有義務進行一次驗收,目的是確保主要功能邏輯與需求符合,沒有遺漏需求功能,可以稱之為需求驗收。
當測試結束後,產品經理還需要再進行一次驗收,目的是確保產品無明顯Bug,能夠正常使用,此時,才是真的產品驗收。
需求驗收
有時,我們需要做好心理準備,也許開發實現的功能與我們的想像的有所區別,甚至南轅北轍。
我們首先需要確認一下,有沒有需求遺漏的,通常情況下,會有開發漏做了部分功能,此時,我們就要判斷這部分功能是否可放到下個版本迭代,還是當前版本非常重要的功能。
面對一些實現效果與預期效果不一致的功能,我們還要冷靜的分析判斷,開發這樣的調整,能否接受,如果能接受,那就要根據調整結果,來修訂我們的交付產物
原則上,我們希望儘快的切換軌道,需求驗收是一個階段,更多的卻是一個節點,我們要把關,但也要靈活,盡量避免過多時間的反覆調整
如何判斷哪些需求調整是可被允許的,哪些需求遺漏是可悲允許的,便是我們在這個階段所需要鍛煉提升的技能,MVP原則在這個環節也是適用的。
產品驗收
確保產品上線沒有明顯BUG,不只是測試同學的職責,也是產品經理的職責,當然,我們無法像測試同學一樣細緻,成體系,成規範的進行模擬操作。
但我們卻可以從自己的角色出發,確保主要路徑不出明顯bug,我們需要保證業務是正常的,核心功能是能被使用的,大部分使用場景是沒有明顯Bug的。
同時,產品驗收階段也是我們對需求邏輯的最後審核階段,我們的業務邏輯,功能邏輯這樣做是否正確。
這需要我們站在用戶的角色,真實的進行體驗,可以說產品驗收時,我們便是這個新功能的第一位真實用戶
當我們已經完成產品驗收了,此時,我們就會通知開發同學。
沒有問題,可以打包了
打包的意思是將已經驗收的程序獨立生成安裝包,在android平台,我們往往需要打多個渠道包,每個渠道一個唯一的標示,這樣我們就能知道我們的用戶都是從哪裡下載的。
當然,發布一個版本可不是這麼簡單的。
產品發布
從硬性角度來講,我們要為產品發布準備一些材料,比如更新文案,上傳安裝包以供審核,特別是IOS平台,要預算3-7天的時間進行審核,且可能審核被拒絕。
從軟性角度來講,當我們發布一些特殊的版本時,還需要配合運營的規劃擬定發布策略,必要時,可以封包待發布
即,我們將可發布的版本準備好,但卻不真的發布,等待機會成熟,再進行發布。
為什麼在一些重要節慶日,成熟的產品都能準時準點的上線特殊版本呢?比如聖誕節版本,如果延期一兩天,是否表示這個版本的時間完全浪費了,畢竟聖誕節可不會等你兩天。
特殊的版本,我們往往會提前將安裝包準備好,進入封包待發布的狀態,只要等待某個特定的時間,便可以直接發布版本
結果分析
這是最後一個環節了,也是最容易被大家忽視的環節,我們習慣性的將希望寄托在下個版本,寄托在下個功能,卻很少對結果進行分析。
當我們產品已經發布了,此時要注意觀察相應,觀察數據,通過實際市場結果,我們再來思考和評估。
這個功能是否被用戶所喜歡,用戶使用情況怎麼樣?有沒有提高的方法?
我們知道一個頁面,不同的位置,人們的點擊慾望是不一樣的,相同的發布功能,以點擊次數來判斷,右上角的發布只佔底部菜單的發布的1/10。
我們需要通過產品發布後的結果來持續的去改進,去分析,為下一個版本提供總結性材料。
作為產品經理而言,我們所設計的功能,應該是越來越有效的,而不是越來越多的,我至今仍然記得一個案例。
某網站,進行了一次改版,改動內容是將註冊 的按鈕做的比以前更突出了一些,新版本的網站,註冊率比老版本的提高了30%
這裡提升的是註冊率而不是絕對值,因此我們可以忽略運營或者市場情況帶來的影響。
如果我們每次發布後,不對結果進行分析,我想一年經驗和兩年經驗,區別真的不大,甚至再做到第三年,第四年也是相同的。
我們在入門的時候,是以能做出產品為目的的,但當我們能做出來以後,就要學會去分析,去改進,而不是一層不變
文末撒花
這次真的是超長篇了,上下篇加起來8000於字,希望看官您滿意。
推薦閱讀:
※背單詞APP「百詞斬」原型分享
※To Be A Product Manager | Day 21
※PMcom種子項目報道:點餐系統要怎麼做,才能戳中用戶?
※小公司的產品經理,該怎麼生存?
※關於需求的溝通技巧:需求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