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梁惠王的疑問
(大劉,這個梁惠王是誰?我好像只記得有個魏惠王哎。)
嗯,這個問題問得好。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因為魏惠王執政時將都城從安邑(今山西夏縣)遷到了大梁(今河南開封),所以啊,魏也稱梁,魏惠王,也被叫做梁惠王。其實你要是讀過高中,就一定會知道了。高中語文課本里有一篇選自《孟子》的文章叫《寡人之於國也》說的就是他的事。
(哦,怪不得怪耳熟的,原來是一個人啊!)
嗯。魏惠王是魏武侯的兒子,魏文侯的孫子。他在位50年,這50年是魏國國力最強盛的時候,也是魏國由盛轉衰的時候。
(那他有什麼疑問呢?)
這還要從孟子他老人家說起。
亞聖孟子,一生的經歷大致與先師孔子相同,都是貴族後裔,平民出身,幼年喪父。一生所走的道路也都是求學、教書、周遊列國。孟子發展了孔子「仁」的理念,提出「仁政」的學說,對後世影響極大。咱們今天說的梁惠王的疑問就和孟子有關。(哦,這我可得聽聽。)
話說孟子周遊列國時來到魏國。梁惠王也知道孟子的大名,所以一見面就問孟子:「老人家,您不遠千里來到我們魏國,是要帶給我們什麼好處么?」(這也太直接了吧!)
嗯,孟子估計也是這麼想的,所以直接就回答說,哪裡有什麼好處,我所能給你的也就只能是「仁義」而已啊!(仁義有什麼用處呢?你不是說戰國時代諸侯國競爭激烈,國家時刻處於危急存亡之中,得先顧活著嗎?)
嗯,孺子可教。可是孟子有自己的想法。他說:「這個天下,上至國君,下至普通人,現在人人都在談論利益,可是我覺得,如果人人都只顧爭奪利益的話,恐怕國家就危險了啊!所以,我們要『以德服人』!從沒有聽說過一個人是仁者卻不顧念自己的親人的,也從沒有聽說過一個人講道義卻不效忠自己的國君的,大王您說對嗎?」(好像有道理哎!)
嗯,梁惠王也這麼覺得。
(那還有什麼疑問呢?照做不就行了?)
疑問不在這裡,而在這裡:這個仁義跟利益有衝突嗎?
(對哎,我也想問這個問題哎!那孟子怎麼說?)
(笑)今天怎麼這麼聰明?孟子倒是沒說,不過他的老師的老師倒是說過。
(孟子的老師的老師?那一定是一個很厲害的人吧?)
嗯,他就是子思。子思的名字叫孔伋,他是孔子的孫子,孔鯉的兒子。
(我知道,我知道,孔鯉是不是就是王勃在《滕王閣序》里提到的「叨陪鯉對」的孔鯉?)
對,看不出你這知識積累還挺豐富的嘛!
(那當然,我可是很厲害的小書蟲哦!)
其實啊,孟子曾經和子思談論過這個問題。有一次,孟子問子思,先生,治理百姓應該先做什麼呢?子思回答說,當然是先要給百姓好處啊!孟子說,可是君子不是應該用仁義來教導百姓嗎?為什麼要這麼功利呢?子思說,那是你還沒有想明白這件事啊!你想一想,仁義本來就是要給百姓帶來好處的啊!如果君主不仁,百姓就會流離失所;如果居高位者不講道義,那老百姓就會虛偽狡詐。所以,仁義才是給百姓最大的好處啊!所以《周易》里說:「利者,義之和也。」就是說,利益是仁義最完美的體現啊!
(嗯,我好像還得想一想……)
好好想想吧,可千萬不要把小腦袋想破了哦!
(哼,瞧不起人!我明白了,聖人的意思是,講仁義是治理百姓的終極追求,是調整社會秩序和人際關係的根本原則,仁義其實也是讓百姓過上好日子的一種手段,是不是?我說的對不對?)
哦?沒想到你還挺聰明的嘛!你說的對啊,聖人考慮問題很深遠,還需要我們好好體會啊!
(那梁惠王有沒有聽孟子的話?)
可惜啊,沒有。不但他沒有,孟子周遊過的幾個國家的國君都沒有聽他的話,而是認為孟子的主張不切實際,太迂腐了。傷心的孟子和孔子一樣回到來家去收徒傳道、著書立說去了。
(哦,原來是這樣啊!要是我生活在那個時代,我一定要做孟子的學生!)
嗯,你看,那邊有個電門!
(幹什麼?)
穿越啊!哈哈哈……
推薦閱讀:
※「盡心」和「用心」的區別
※略談儒家「以孝治天下」的思想形成脈絡
※無恆產而有恆心者 惟士為能 怎麼理解?
※孟子說:「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如何理解?
※孟子一生很悲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