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的時代|儒學辨義 論語 八佾篇第三 14
原文: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釋義:先生說:「周朝借鑒了夏商二代,有著豐富的文化。我遵從周朝。」
「周監於二代」的「監」字古同鑒,周朝借鑒了夏商兩朝的文化,創立了更為豐富的周文化。孔子覺得還是周文化更先進,因此遵從之。如果孔子能看到後世的文化發展,相信他一定會更願意遵從後世的文化。
無論是秦漢的天下一統,還是唐宋的國力鼎盛,亦或明朝的無為而治,以致現今的太平盛世,後世文化之豐盛與進步均遠超周朝。只是孔子生得太早,不知道後來還有這麼多文化盛宴等著人們去品嘗呢。
歷史的車輪不斷前進,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也有自己的不足。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後世總是在借鑒前朝的利弊得失中不斷總結完善尋求發展的。就像人類的進化,一代代人積累下來豐富的經驗教訓,供後人學習吸取,成為人們取之不盡的智慧源泉。
人類在不斷進化,時代也在演進之中,歷史在一亂一治的螺旋上升循環中創造著文明的一個又一個高峰。不過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不忘初心」。想想我們的祖先最初所創建的原始部落文明,是不是一種自由自在、人人平等而又自然平靜的社會狀態呢?那就是人類的初心。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不斷的進行各種各樣的社會實驗,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帝國主義、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民主主義、民粹主義、納粹主義等等都試了個遍,現在仍在不斷的探索之中。人類社會已經探索到如此複雜的程度,但究竟什麼樣的社會形態才是最好的或最適合的呢?目前世界上仍沒有定論。
近年來隨著歐美、日韓各國經濟和政治危機愈演愈烈,各種意識形態又開始了激烈的較量。是否有人能笑到最後,不得而知。人類最重大的紛爭實際上是意識形態之爭,或者說文化之爭。各種文化陣營之間往往互不相讓、水火不容,於是就造成了對立陣營之間不停的鬥爭。
其實人們只要能夠放下非黑即白的成見,不再各執一端,願意將不同的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進行中和,興利除害、優勢互補,總是能找到共識的。不過人類要想真正找回最初的那種自然平靜的生存狀態,似乎只有等到「六億神州盡舜堯」的那一天了。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自然文化發展
推薦閱讀:
※怎麼樣反駁「中國古代信奉基督教」的觀點?
※為什麼我們中國韓國朝鮮這些儒家文化圈的國家沒有儒家文明應有的責任意識?
※如果中國沒有獨尊儒術,那歷史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