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霧霾為什麼無法做到問責制?為什麼沒有一個明確的處理方案和目標放在公眾面前?


因為現在和可預見的將來,解決霧霾問題的唯一方案:關廠,關供暖,限行,是你們老百姓無法接受的。說了等於沒說,還不如不說。


就北京市而言,「能夠」做的已經都做了,剩下的「不能夠」做的什麼時候做,得看經濟發展形勢和大家對霧霾的容忍程度。


霧霾的一些來源無法限制,包括廚房油煙、交通、取暖、建築工地的粉塵、工廠排放。一旦限制可能引起經濟和生活方面的問題。環境治理涉及部門眾多、地域很廣,至少要幾個省份若干產業部門聯動,協調困難,對治理水平要求極高,單憑環保部門不足以解決問題。

此外,霧霾具體的產生機制並沒有完全明確。霧霾中一部分是空氣中二次化學反應生成的,並不容易分析。並不是人們想像的那樣,在哪裡排放,就在哪裡產生霧霾。所以一旦問題發生,很難定義明確的負責人。


問責誰?是不讓人開車還是不讓人做飯還是不讓人取暖?


因為我國還不能用愛發電。


以前當政府公布節能減排計劃時,到某某年,氮氧化物排放量減少百分之多少,粉塵顆粒物減少百分之多少,大多數河流水質提高到幾類標準。出於對政府執行力和完成計劃的能力(至少是統計數據上的完成)的信任,我相信中國的環境以後一定會變好。

可是,不論是環保局變成了環保部,環保部又換了幾任部長,約談了多少空氣質量排名墊底的市長,搬遷疏解了多少重污染企業。不論柴靜拍的那部《穹頂之下》給了人們多大的觸動,讓多少人真正重視空氣質量問題。都沒有改變,中國環境特別是空氣質量越來越差的現實。

這幾天在新聞上看到,北方很多地區空氣質量連續多日的爆表,在朋友圈裡看到北方生活的同學和朋友對霧霾無奈的吐槽。在南方城市生活的我對霧霾,亦是心有戚戚。

雖然在南方城市,身邊的空氣質量也不太好。一整天一整天都是灰濛濛的,到處都是灰黑的顏色:天空、四周。遠處景物都很模糊,空氣里能看到懸浮的灰塵顆粒。每天鼻孔里都是黑乎乎的東西,天氣不冷,但路上行人都戴著口罩。灰濛濛的世界,配上乾枯蕭條的樹木枝丫,老人乾咳的聲音,有種世界末日的感覺,或者,更像是一場黑色的瘟疫。

這個黑色的瘟疫-霧霾,形成的原因,至今仍舊是個迷。政府和專家提供了很多解釋,有靠譜的,有不靠譜,有說北方供暖燒煤的污染、工廠排放的廢氣,汽車尾氣、揚塵,甚至還有說每家每戶廚房裡的油煙。

其實霧霾形成最主要的原因,每個人都知道,就是每個城市工廠煙囪里日夜不停的滾滾濃煙。APEC會議,北京的天空可以那麼藍,杭州G20前兩個月內,長三角城市,空氣質量天天都是優。就是因為在那些國際會議前很久,周邊的污染工廠全部關停。

政府不是不可以讓空氣變好,不是不可以讓天空變藍,只是代價太大了。要關停那麼多家污染企業,經濟發展怎麼辦?稅收怎麼辦?那麼污染企業的員工就業怎麼辦?

說到底,中國還是個發展中國家,還是走著資源依賴、環境破壞的老路子。就算中國經濟總量世界第二,就算中國有高鐵有華為有阿里巴巴,但中國最根本的、最多的企業還是那些污染的工業企業。技術升級、產業轉型,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霧霾的根源就是這些工業污染企業,政府不可能將他們都關停,也不願承認轉型升級的失敗。這也就是那些專家在談到霧霾形成原因,為什麼會支支吾吾、左右言他。

普通人也已經不再期盼空氣會變得多好,已經不得不無奈的習慣與霧霾相處。

以前霧霾發生時,人們還會編各種各樣的段子自嘲。當霧霾來的如此頻繁,如此嚴重,人們已經習慣了。

每天早上醒來,看看今天的空氣污染指數,決定要不要戴口罩,是盡量留在室內還是趁機出去呼吸新鮮空氣,多喝水,多吃粗纖維食物,給房間裝配空氣凈化器。

霧霾彷彿變成了一種常見的氣象,像一場大雪,一次颱風,時而侵擾我們的生活,會造成飛機停航,會造成交通擁堵,會讓人身體不適、心情壓抑,是我們不得不面臨的一種不喜歡的氣象。霧霾演已經變成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只是這個讓天空失去了顏色,對我們身體有害的霧霾,我們真的只能被動承受?我們受到的傷害,我們為此的付出,真的值得嗎?


問啊!責啊!把暖氣全掐了,供熱廠也拆了!每戶用電超過1000w就跳閘!煤氣每人每月1方!偷運煤炭木材燃油進城按毒品論處!

肯定有用!


資源在哪裡,人就會往哪裡遷移。

現在北京霧霾是因為北京是政治經濟工業文化體育金融中心。這些中心又吸引了全國的資源。資源擁擠程度遠高於北京的環境承載能力。所以,霧霾是資源集中的後果。

要想滅霧霾,就要砍掉xxx中心的功能來適應環境。對於那些北京人來說簡直要命。所以,只能在霧霾天自強不吸,厚德載霧。


推薦閱讀:

人類與文明
2011 年,知乎「社會·人文」領域獲得贊同票最多的 10 個回答是哪些?
王寶強憑什麼?
男女平等可能實現嗎?

TAG:方法 | 環境保護 | 機制 | 社會 | 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