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個皮實寶寶,利媽利寶

皮實寶寶情境一:養育簡潔而粗放

阿寶是個小寶寶的時候,我們外出還攜帶個尿片包,裝著一套阿寶在外面可能會用到的東西。等到半歲多以後,阿寶的行裝主要就是尿片和濕巾了,當然還有嬰兒車。渴了?和大人一樣喝水呀,阿寶很小就開始喜歡用杯子喝水啦。冷了?忍著唄,阿寶不怕冷,也不會因為冷而生病(有次阿寶睡著了,外加冷風一吹,感冒過一次,但是就這一次而已)。下雨了,那就淋一下唄,剛好可以豐富對自然的體驗。困了?在哪不能睡呢。餓了?找個沒人的地方就可以餵奶了,斷奶後和大人一起用餐就可以飽飽的,零食有就吃點,沒有就不吃。衣服弄髒了?回家再說唄,寶寶的衣服洗衣機很容易就洗乾淨的。

精細的養育自然有其格調 ,那麼粗放的養育有啥好處呢?對大人來說省事啊,我們的出行計劃極少因為阿寶而發生任何改變。對寶寶來說,生活沒有被大人精細地規劃好,就不會拘泥於某種固定模式(比如用固定的餐具吃固定種類的食物,在固定時間段固定的氣候條件下去固定的幾個地方),這樣是可以豐富他們的體驗的,也可以從小就讓他們對生活有個開放的態度。二來我們應該從小就培養寶寶對「粗糙」的環境的適應性,畢竟人這一生很難保證都能遇到舒適的環境。再者呢,化繁為簡的養育方式也是從小就向孩子灌輸一種抓主要矛盾的人生態度,畢竟人的時間是有限的。

皮實寶寶情境二:小病小災平常心

寶寶偶爾生個小病,家長不必過分擔心。不過分擔心不代表不足夠重視,我們需要觀察寶寶的癥狀,如果需要,及時就醫。寶寶還不會說話的時候,他是不會告訴你他嗓子疼的,我們能看到的就是他拒絕吃東西,莫名哭鬧。通常直到寶寶發燒,我們才意識到他生病了。阿寶八個月的時候有一天發燒,我們先是到兒童醫院的急診看了下,由於阿寶只是發燒而沒有其他癥狀(醫生聽了心臟,檢查了耳鼻喉),於是就只開了退燒藥,讓觀察兩天。觀察幾天後,阿寶起了兩個疹子,於是又去了醫院,原來是手足口病,不需要吃藥,只要多喝水並且不到小朋友扎堆的地方傳染別的小朋友就好。阿寶得手足口病的那段日子,可不喜歡吃奶了,估計嗓子相當難受,於是我們就給他喝冰凍母乳,阿寶看上去還算可以接受。除此之外阿寶生活照舊(當然也不能見兔美了),下面的照片就是阿寶在那期間出去玩照的,是不是很神氣?

我們覺得寶寶生病期間沒必要過分養著,多活動一下,振奮一下心情應該是有助於恢復的。另外呢,寶寶身體不舒服的時候,多給點關心是正常的,但沒必要搞得全家慌亂,圍著他團團轉。對於懂事了的寶寶,看到自己一生病就成為了全家的焦點,可能會「喜歡」上「虛弱狀態」的,再大點,沒準會裝病或者對自己的身體狀態虛張聲勢來吸引大家的注意。

皮實寶寶情境三:磕磕碰碰小意思

阿寶會爬之後,到處摸索,磕磕碰碰那是經常的事。那個時候,阿寶會把立在牆邊的工具箱弄倒,然後把自己的手壓在下面,第一次壓手哭了,後來再玩的時候已經見怪不怪了。通常阿寶磕著碰著了,媽媽都是先看阿寶的反應,而不是自己做出任何反應。若是阿寶沒反應,那麼就什麼事都沒有了;如果阿寶疼了,想撒一下嬌,媽媽就會給阿寶一個大大的擁抱,告訴阿寶沒事的,阿寶在這過程中既感受到暖暖的愛,又能感受安全的環境,通常阿寶過上10秒鐘左右就高興地該幹啥幹啥去了。

總之,對待寶寶的那些小挫折,我們既需要表現出一種共情的態度,鼓勵他情緒的表達,而不是若無其事地告訴他沒關係;又需要讓寶寶知道那些小挫折沒啥大不了的,環境很安全,沒必要沉浸在悲傷情緒之中,接著開開心心去玩就好。


推薦閱讀:

TAG:育儿 | 儿童心理 | 儿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