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體驗了一下傳說中的共享汽車,有這些體會

過年回家的時候,一種車身上印著大大熊貓頭像的電動汽車引起了我的注意。

據堂弟介紹,這種叫做「盼達用車」的分時租賃共享汽車活躍於成都重慶,是他們滴滴代駕司機的最愛。

在堂弟的帶領下,我們一起體驗了「盼達」的使用流程。

體驗「盼達用車」

下載「盼達用車」的APP,上傳身份資料和駕照資料通過認證之後,便擁有了租車資格,如果支付寶芝麻信用600分以上可以免交押金,否則需要支付1000元押金。

租車時,需要提前半小時預約,選擇一輛電量充足的電動車,輸入取車和換車站點,下單成功之後就可以直奔網點取車了。

「盼達」的開關門、發動和鎖車等功能都是在手機上完成,充滿電的續航里程可以達到150公里,在高速上開到120碼也不成問題,滿足日常需求是足夠了。

查了查「盼達」用車的資料,發現這是力帆汽車旗下的新能源汽車租賃業務,早在2015年8月26日就有第一批30輛「盼達」上路,到去年才算進入一個高速發展期。

仔細了解之下,我發現「盼達」並不是川渝地區唯一一家共享汽車廠商。

雨後春筍般的「共享汽車」

在成都,和「盼達」網點數量相當的,是來自上汽集團的「EVCARD」,「EVCARD」的特色在於車型豐富,有榮威E50、奇瑞EQ和寶馬之諾三種,不同的車型相應的價格也有高低。

並不是所有「共享汽車」都是重資產模式,「蘇打出行」就更加註重軟體體驗和平台運營,它自己擁有的車並不多,而是想讓不同的汽車租賃公司、汽車廠商接入到蘇打平台,實現汽車自由流動的目的。

聽上去有點像「滴滴出行」,也與法國巴黎共享車項目Autolib的模式有點類似。

國外共享汽車項目不但在理念上影響著國內,更有直接進駐參與競爭的。

在重慶,我專門去尋找了傳說中的Car2Go,作為賓士旗下產品,Car2Go在全球9個國家、28個城市提供服務,而重慶是中國乃至全亞洲第一個可以使用Car2Go服務的城市。

Car2Go在重慶的車輛非常多,服務網點更是多到殘暴,清一色的賓士SMART看上去還是很拉風的,而且和傳統共享汽車大多採用電動車不同的是,Car2Go的SMART汽車都是汽油車,當然,每公里0.99元+每分鐘0.49元的價格也可能是共享汽車中最貴的。

這還只是西南一隅,在大帝都,共享汽車項目更是品類繁多,根據我有限的了解,就有9個:

Gofun出行:首汽旗下產品,主要車型奇瑞電動車。

car2share:賓士旗下產品,只在中國運營。

TOGO途歌出行:主要車型為smart。

ezzy:大夢科技旗下產品,主要車型為寶馬i3。

友友用車:主要車型為北汽150、160。

零派樂享:樂視旗下共享汽車品牌。

一度用車:成立於2015年的電動車分時租賃品牌。

GreenGo綠狗租車:北汽與鴻海合作的品牌。

寶駕出行:提供分時租賃和P2P租車服務。

感謝劉健亮同學從帝都發來的實時照片,這時候共享汽車相較於單車的優勢開始凸顯

「共享汽車」也並非新鮮事物,在國外,「共享汽車」的歷史更為久遠,最早可以追溯到2008年。

現在,除了最為知名的 ZipCar,傳統汽車廠商大多都有自己的共享汽車品牌,比如賓士旗下的 Car2Go,福特旗下的 GoDrive,寶馬旗下的 DriveNow,大眾旗下的 Quicar,通用旗下的 RelayRides等等。

這其中,除了ZipCar 還在使用比較傳統的會員卡之外,其他國內外品牌大多都是通過手機 app 實現註冊、認證、下單、取車、還車等整個流程,有些品牌甚至連押金都不需要繳。

看上去,「共享汽車」正成為「共享單車」之後又一個熱點。

我對「共享汽車」有這些看法

「共享汽車」的好處不言而喻。

比如便捷。不高的價格、「隨借隨還」的方式不但可以解決「無車族」出行難的問題,還可以讓有車一族避免限號、停車難、保養費用高等問題。

比如環保。分時租賃的方式大幅度提高汽車的使用效率,有分析認為1台「共享汽車」可以取代10台私家車,再加上主要車型是電動車或者小排量汽油車,也能一定程度上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更何況,「共享汽車」還背負著一個美好的願景,那就是你可能只需要使用、而不必真正擁有一輛汽車,我記得keso在一篇文章中提到過這個未來趨勢,只不過,他的想法是通過無人駕駛技術和共享經濟的方式,而現在,這一天似乎有提前到來的趨勢。

但是,目前來看,「共享汽車」依然面臨不少矛盾和問題。

首當其衝的,是車輛和網點數量的難題。

和「共享單車」不同,「共享汽車」在車輛上的投入更大,在網點布局上更為困難,這就需要龐大的資金投入以及不錯的政府資源,所以現有的「共享汽車」品牌背後大多都有車企或者其他大公司背景。

即便如此,目前「共享汽車」的數量和網點離「隨走隨停「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在去取車和還車之後,往往還需要步行一大段距離才能到達自己的目的地。有些網點設在地下停車場,這時候就得面臨在無GPS的情況下肉眼搜索預約車輛的尷尬境況。

其次是盈利難題。

汽車的價格加上系統開發、設備維護以及運營的成本,再加上自然和人為損耗,會是一筆不菲的開支,可為了保持競爭優勢,又不能將租賃價格定得過高,目前來看還是一個高投入、低回報的格局。

國內許多「共享汽車」網點沒有充電樁,需要工作人員更換電池

相比於國外的「共享汽車」項目,國內的運營和維護成本可能更高,以充電為例,國外大多在網點有充電樁,而國內許多網點則不具備這個條件,前文提到的「盼達」就需要工作人員檢測和更換電池,顯然增加了不少人力成本。

第三是維護難題。

前些天有篇刷屏的熱文,大意是說「共享單車」的遭遇折射國民的素質云云,「共享汽車」雖然不會像「共享單車」那樣被偷走,但也面臨諸多不被愛惜的問題,我在重慶看到一輛Car2Go,拉風的外表之下,是被蹂躪得慘不忍睹的內飾。

更為嚴重的是出現交通事故之後的責任界定問題,交通違章尚可以通過監控和時段分析追查到始作俑者,但小擦小掛就很難說是誰的責任了,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遇到車子電池或者大燈之類的被盜,如何界定是用戶順走還是換車之後被偷走的呢?

總之,「共享汽車」有剛需但也有局限,汽車的諸多特性決定了這個行業很難出現滴滴Uber那樣一統江湖的情況,我想,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滴滴代駕司機都是用「共享汽車」,而滴滴卻不入局的原因。

這個行業更適合傳統或者互聯網車企、能協調政府解決牌照和網點的企業,以及有智能出行軟體研發能力的企業,當然,最好是三者皆有之,而初創公司,恐怕只能從軟體平台這一端入手,看能不能提供更優的解決方案了。

我認為,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國內出行市場上可能會出現「網約車」、「共享汽車」與「共享單車」並存發展的局面,網約車解決打車問題,「共享汽車」解決短途自駕問題,而「共享單車」則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

只不過,市場上「網約車」方面滴滴出行一家獨大,「共享單車」逐漸可能也是摩拜唱主角,而「共享汽車」方面,則是各地的品牌百花齊放,在北上廣等大城市競爭會比較激烈,但更多的地方還是被地區性的廠商佔據,形成多點開花之勢。

推薦閱讀:

前瞻|傑米同濟大學演講《分享經濟下的新民宿營銷》
共享汽車事故致一死一傷,哪些「坑」橫在這門共享經濟面前?
租賃就租賃唄,能不能別一出來賣就提共享經濟
公共廁所紙巾被大爺拿回家?我有互聯網解決方案
滴滴出行的破冰之旅

TAG:汽车共享 | 分享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