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ing 是個力氣活 - 手把手教你 Small Talk
如果我們都可以坐在電腦前「陌陌」的約嗎就可以約到我們想見的客戶和聯繫人,我相信沒有幾個人想要去那些看上去高大上的社交酒會,站著吃一肚子冷餐,心裡盼著給我個凳子讓我坐會兒,再上碗炸醬麵該多好啊!
如果我們在只需要「脈脈」的看著別人,人家就會主動的跟你搭話,我相信就不會有「社交焦慮症」了。研究調查中國人每十個人就有一個有不同程度的「社交焦慮症」,大家在線上刷朋友圈都很活躍,但一到線下尤其是有老外的社交場合,談話顯得乾乾的,握手卻都濕濕的。儘管我們知道參加這種線下的社交場合是打造職場人脈(professional networking)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但我們還是多多少少有些發怵。
首先你有沒有覺得Networking這個詞不管怎麼翻譯都聽著都這麼彆扭?翻成「交際」吧一股風騷氣,翻成「社交」缺少動態的感覺。把Networking這個詞拆開其實是Net (網)和working (力氣活).合起來講就是鋪一張人脈網的力氣活。
老外經常把Network和 Relationship 統統翻譯成「關係」,這一看就是缺乏對中國文化的了解。關係是個一對一的概念,而人脈網是個一對多的概念。
作為一個關係社會,我們中國人的社交圈通常建立在地緣(如同鄉會)或親情關係上,相對比較封閉,不強調流動性,也不太強調跨界。好比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同學圈,但是通常是小學同學一個圈,中學一個,大學一個,很少看到有人跨圈活動。但在同一圈子裡我們可以拉關係套近乎。幾千年來我們都是靠飯局和麻將來拓展和維護社交圈的,直到社交媒體的到來。
相比之下西方社會的人脈網相對比較開放,流動性比較強,各種圈子如教會,同學會,商會之間通常會由一些活躍的社交人士來跨界連接。(這些人叫 connector)。這也就是為什麼各種社交酒會,冷餐會流行於西方。和我們有固定座位的桌餐相比,這種形式的社交逼著你走來走去跟各種各樣的陌生人去說話聊天,拋開語言是不是問題不談,這種形式本身就讓我們很不習慣,難怪我們喝著雞尾酒想著熱湯麵。
這句話挺繞的,這裡面的學問就更饒了,我也不打算在一篇文章里闡述清楚,就先上點乾貨,剩下話題咱們留到後面繼續探討。先說說如果你去一個社交酒會,怎樣才能和陌生的老外展開一個small talk. 很多我們培訓的外企客戶都對這個話題感興趣,想必大家都有同樣的困擾。
首先看看大家在這種場合常問的三個問題(看你中槍沒有?):
What』s your name?
Which company do you work for?
Where are you from?
這三個問題本身沒什麼問題,但是經常你會發現問題問完了談話還是乾乾的,為什麼呢?回到剛才 professional networking的真諦在於和不同之人找到共同之處,如果通過這段聊天你壓根兒就沒和人家找到任何交集,這天就基本聊不下去了,那有沒有更好的問法呢?
What』s your name? 這個問題更多的是功能性的問題,你總得知道人家叫什麼吧?但是不是一上來就問呢?我通常會先和旁邊的陌生人扯些有的沒的,英文叫」small talk」,判斷我是否有興趣繼續和這個人進一步深入聊,如果是的話,我再自我介紹,否則就可以借著拿飲料的機會結束這段談話了。舉個例子:
(場景)服務員端著一個餐盤過來上面有一些finger food, 我旁邊的老外遲疑的看著盤子,此時:
我:Oh, it』s fried shrimp ball, Ijust tried it, not bad. 是炸蝦球,還不錯,我剛試過。
陌生人:Right, I was wondering whatit is, thank you! Mmm, it is pretty nice. Have you been to this place? 我正琢磨這是什麼呢,謝謝!嗯確實不錯!你來過這個地方嗎?
我:Yes, we had a joint networking event with the EU Chamber last year here. 來過,去年我們和歐盟商會在這兒做過活動。
陌生人:Oh, we』re a member of EUChamber. 哦,我們公司也是歐盟商會的會員呢。
我:We do a lot of events with EU Chamber. By the way, my name is Lin. I』m the vice chair of 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Nice meeting you! 我們經常和歐盟商會合著搞活動,對了,我叫高琳,我是中國美國商會的副董事長。很高興認識你!(掏名片)
陌生人:I』m John Beaumont , nicemeeting you too! 很高興認識你!(掏名片)
注意到在談話進行了幾個來回才自我介紹不但顯得很自然而且那個時候對方已經對你有了一定的印象,可以把名字和這個人聯繫到一起,此時的你對他來講不僅僅是一張名片,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了,更容易建立聯結。
這裡有個小竅門跟大家分享:通常活動會為客人準備名牌(badge) 但是經常不是字太小就是只有中文/英文名字,因此我出門總會在包裡帶一個名牌,上面印有我的中英文名字(字體要大),隨時可以戴上。這個方法特別適於那些名字比較難念的同學,如果你發現別人不愛跟你聊天,那真的不是人家的錯,人家怕念錯你的名字不敢跟你打招呼。
第二個問題 Which company do you workfor? 又有什麼問題嗎?有!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是在一個公司工作的,有可能對方是哪個老大的配偶目前是全職媽媽,也有可能人家是留學生,是藝術家。你這樣問後面很難接話,甚至有點尷尬。那怎麼問呢?不如換成「What do you do? 」(您是做什麼職業的?)或者「What brought you here?」 (哪陣風把您吹來了?) 不管問什麼,關鍵是問題既要有功能性和也要有開放性,能讓談話進一步展開使得你能從中尋找共同點。
老外經常會被問Where are you from? 問這個問題也沒錯但前提是你要麼哪哪兒都去過,要麼對地理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興趣,不管人家怎麼回答你都可以接下茬。最怕的是人家說「我來自西雅圖」,你來一句「西雅圖在非洲嗎?」 你說這天還怎麼聊下去啊?如果你對各國人名和口音有一定的認識和敏感度,你還可以試著猜一下,比如剛才酒會上的那個哥們,我就可能這樣說:
陌生人:I』m John Beaumont , nice meeting you too! 很高興認識你!(掏名片)
我:(接過名片)Mr. Beaumont, I take that you』re French? Beaumont先生,我猜您是法國人?
陌生人:Yes, but my mom is German andI lived in the U.S. for 5 years. 是的,不過我媽是德國人,我自己也在美國住過5年。
我:Oh, I lived in the U.S. for 8 years too. 哦,我也在美國住過8年。
可以看出這樣的 small talk 讓我迅速的找到了共同之處。反過來如果談話進行的不太有趣,我可能就說:Oh, I desperately need some wine, I』m going to get it, well, it』s very nice meetingyou. 「哦,我得去那邊要杯酒去,非常高興認識你!」然後就可以優雅的閃了。
最後我得坦白的承認我從來沒有「陌陌」過,也沒有「脈脈」過。對於那些一沒本事二沒經驗三沒人脈的年輕人來說,與其花大把時間和精力上各種人脈網或去些社交場合湊熱鬧,不如多看書,多幹活,先積累自己的經驗資本再積累人脈資本,因為聽別人吹牛逼永遠不會讓你變得更牛逼,就這麼簡單。
最後,我的首個知乎Live直播間發布啦,話題為:如何建立有效的社交圈~了解更多有關職場社交、閑聊的 話題歡迎大家踴躍報名參加哦~點擊頭像進入知乎首頁即可查看~
推薦閱讀:
※【瓦罐態度 - 扯閑篇】 2000年 你還記得多少?
※在你們日常生活中發生的超可愛的事情有哪些?
※為什麼玩遊戲不過關會一直玩,學習學不明白就不愛學了?
※弱者是為了什麼而存在的?
※知乎里為什麼經常有人將五大常任理事稱為五大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