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清風:淺論孔子「仁學」之四維
當今時代是民主與科學向前大步邁進的時代,也是文化與精神滑坡、信仰缺失的時代。如何重塑傳統使之成為中華民族未來幾百年的精神支撐體系,是仁人志士們今後數年需要共同面對的課題。
我們今天學《論語》,學孔子的儒學,不能只學其皮毛,最重要的是要對其核心的「仁學」思想體系有較深刻的理解。可以說,領悟不了「仁學」,就把握不住《論語》的核心,也就無法真正理解孔子究竟偉大在何處。孔子之偉大,固然離不開2000多年來封建統治階層的吹捧,但這並不是重點,重點是他們發現孔子思想對他們有極大的「再利用」價值,於是大加墾殖,而這種墾殖過的思想,又反過來嚴重遮蔽、甚至偏離了孔子的原儒思想,尤其是最為核心的「仁學」體系。
孔子的「仁學」可以說是一套從形而上至形而下、較為完備的思想體系,於當今時代的發展來說,仍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尤其在社會治理、穩定、發展層面,「仁學」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若能繼承、剪裁、修繕並予以充分的發揚的話,相比重構一套全新的價值體系來說,更利於社會的長治久安。
但是,若想復興「仁學」,使其成為支撐中華民族後續300年發展的精神與文化支撐的話,就必須與時偕行,重塑傳統。這裡,有必要再強調一下:復興不是復辟!復興的真正意義是「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而不是復辟出一個封建帝國,更不是復辟出一個春秋亂世。
今天,我們若想將「仁學」從蒙蔽天日的歷史塵埃中篩洗出來,使其重煥光彩,就務必立足於孔子的原儒基礎之上,用更能接近孔子時代的老子、釋迦、西方聖哲的哲學思維方式,結合當今人們認知能力所接受的心理學、科學邏輯、倫理學等方式方法予以重新詮釋、闡發。 如此,改造後的新「仁學」,就不僅僅是儒家的專屬,它已與道家、佛家、耶回等其他派系融合為一,已經成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世價值觀念了。
另外,筆者認為,孔子的「仁學」體系總體來說可以分為四個維度,即:道德、秩序、民主、自由。而復興「仁學」最重要、最核心的任務,也是要圍繞這四個維度開展。第一個維度:道德,這裡的道、德不僅是形而下的仁義道德的概念,它是兩個相對獨立而又統一的整體概念,是一體兩面,正所謂道本德用,道為體,德為用。你可以說它是精神的,也是物質的;是有神的,也是無神的;是有形的,也是無形的。用現代辭彙來解釋的話就是:「道」更多代表的是一種能量因子的排列與變化,是人生與宇宙的唯一終極真理;而「德」是一個人內在能量因子排列所呈現出來的外在氣場的自然流露。當然,道可道,非常道,我這種解釋儘管有一定合理性,但並不絕對正確。
第二個維度:秩序,這是人與人之間為能和諧相處而需要共同遵守的公約或準則。孔子的「仁學」思想是用「禮法」來維持人與人之間的秩序的,具體來說包括維持家庭和睦關係的「孝悌」守則,維持上下級和諧關係的「禮敬」守則;維持人與人社會交往的「禮樂、信義」守則,以及自我思想行為約束管理的「忠恕」守則等等。當然,其中的一些具體條款可能已經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需要,需要進一步的增刪、完善,同時更可以融合中西方先進文明國家的一些方式方法,使之成為一種符合時代所需的中華民族的契約精神。
第三個維度:民主,很多人說孔子的思想是不民主的,其實並非如此,孔子對民主思想的闡發是比較客觀、全面的,比如,他說:「天下有道,則庶民不議。」一個國家能處於太平盛世之中,說明領導有方,能讓老百姓足衣、足食、樂其樂而利其利,物質及精神上都能獲得滿足,這樣的社會,不就是按照民眾最想要的生活方式而構建的嗎?老百姓還會議論他什麼呢?這是民主思想的體現之一。再比如,孔子說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儘管這句話有很多爭議,但筆者認為孔子的初衷更多是想表達其民主的思想,這裡筆者姑且解讀為:民眾的思想,「可使之」若可以被採納使用,作為政治方策的話,那麼,「由之」就要順由民眾思想,憑藉他們所提出的方策來治理國家,這也充分體現了老子的「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的思想。「不可使」若不可以被採納使用,不能作為政治方策的話,那麼,「知之」,這裡的「知」字有兩解,一是作「告知」講,知之,就是要告知民眾,告訴他們其方策不可施行的原因是什麼;二是「知」通「智」,作動詞解,孔子那個時代,民眾多是愚笨不開化的,民眾的思想多是不理智、不可取的。因此,知之,就是要用「智慧」教化民眾,使他們「明智」起來。如此,民眾提出方策才能更加趨於合理,才能推動社會進步。還有孔子說「泛愛眾」、「仁者愛人」等都體現了民主的平等性原則。
第三個維度:自由,自由不是無節制的縱慾或放縱,量子力學表明,看起來十分自由的粒子,其實也並不是可以隨機運動的,也是要受到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的限制的,更何況由如恆河沙數般的粒子所組成的「人」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呢?自由永遠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正所謂物極必反,最大的自由反而是不自由。孔子說:「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真正的自由是在培德體道的過程中、在不僭越社會法則、秩序的前提下而獲得的一種心靈的超脫。它不純粹是物化的慾望滿足,而是心靈的大自在。這種超脫與大自在已超越了任何有形的束縛。因此,孔子這種「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觀,是應該被提倡的。
最後,筆者拋磚引玉,結合個人修習心得,嘗試構建出一副「仁學」理論構架圖,希望能與廣大仁人志士們探討交流。(譚清風)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