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時代病,得治——厭食症是怎麼回事
多年來,肥胖的發生率急劇增長,社會各界增加對防治肥胖的宣傳力度。
逐漸的,大眾的審美觀也產生了變化。人們拒絕肥胖、害怕肥胖,追求「骨感」、「纖細」。不論胖瘦,一律加入減肥的大軍,減肥的隊伍日益壯大。
現在,一種以往比較少見的疾病走進我們身邊——神經性厭食,從癥狀看似乎與肥胖風馬牛不相及,但起因和發展都與肥胖脫不了關係。
什麼是「神經性厭食」?
神經性厭食是指個體通過節食等手段,有意造成並維持體重明顯低於正常標準為特徵的一種進食障礙。
例如,我們知道,中國成人正常的BMI範圍標準下限是18.5kg/m2,很多神經性厭食患者刻意將其控制在更低,比較多的是控制在15kg/m2以下,如果一個160cm身高的女孩子,體重為38.5kg,那麼BMI就是15kg/m2。嚴重的案例,BMI在9-11kg/m2範圍之間,已到達危及生命的程度。
體重低,並不能判定就是神經性厭食。神經性厭食的特徵是以強烈害怕體重增加和發胖為特點的對體重和體型的極度關注,盲目追求苗條,體重顯著減輕,常伴有營養不良、代謝和內分泌紊亂,如女性可出現閉經。嚴重患者可因為極度營養不良出現惡病質狀態、機體衰竭從而危及生命。
很多明星都曾患有神經性厭食。有的痊癒,有的離去。
什麼人容易得神經性厭食?
神經性厭食好發於13~20歲之間的年輕女性,神經性厭食患者中男性僅佔5~10%。近年來,男性患病率有增加趨勢,發病年齡也有低齡化趨勢。我接觸過的厭食症男孩最小的15歲。女孩子比較多,10歲左右的也有。年齡最大的有42歲。
值得注意的是,神經性厭食在經濟發達的地區發病率較高。
為什麼會得神經性厭食?
神經性厭食的病因複雜,涉及社會文化、心理學和生物學多個方面。
神經性厭食患者發病前可有一定的性格特徵,比如完美主義、刻板固執、保守、敏感、嚴謹、內向拘謹、膽怯退縮、自尊心強、自我中心、不合群、渴望成功等。
另外,臨床資料發現,人際關係緊張,學習、生活遭受挫折、壓力過大、環境變化、家庭不和諧、親人發生意外、死亡等事件與神經性厭食的發生有關。
遺傳因素在神經性厭食的發生和發展上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患者還存在多種神經內分泌的異常。
例如:明星為了自己的公眾形象,格外在意體型;青春期的女孩子之間會流行減肥,使得一些對自己要求頗高的孩子盲目減肥;原本是肥胖狀態的,通過減重恢復正常體重,但是由於過度害怕發胖,矯枉過正...都可能誘發疾病。
神經性厭食的表現怎樣?
- 心理行為障礙
對自身形象認知歪曲;限制進食,吃得極少,進食後催吐、過度鍛煉、濫用瀉藥、減肥藥;患者可有拒絕求醫和治療的表現;30~50%有發作性貪食。
舉個例子,從客觀指標來看已經屬於非常瘦了,但還是認為自己非常胖,不擇手段要減輕體重,拒絕家人和朋友的勸說。這樣的人要懷疑得了神經性厭食。
- 各種器官功能障礙
長期飢餓、能量攝入不足造成營養不良,畏寒怕冷,便秘噁心,心悸氣短,皮膚乾燥、毛髮脫落、四肢水腫、低血糖和繼發性閉經,嚴重者危及生命。
神經性厭食後期主要表現就是嚴重的營養不良以及相關結局。不及時治療/或者患者拒絕治療的,死亡率很高。
懷疑得病了怎麼辦?
作為臨床醫生,經常接觸到BMI嚴重低於正常範圍的人,但是有不少是患有器質性疾病的或者是由於其他疾病(癌症、外科手術後、抑鬱症)等繼發的重度營養不良患者。所以疑似患病的,應前去大型綜合性醫院就診,排除器質性疾病與其他原因導致的消瘦和攝入減少。
若確診,立即需要進行營養干預、進食訓練、精神行為治療以及藥物治療。嚴重營養不良患者需要鼻飼和靜脈營養的方式讓患者攝取更多能量。
經過及時救治的神經性厭食患者很多都能逐漸恢復正常體重和生理機能,一部分救治不及時的患者將會逐漸衰竭,死亡,當然這部分人群是比較少的。
如何預防神經性厭食?
良好的家庭關係對預防神經性厭食非常重要。
要樹立對於肥胖與進食的正確認識。
不可採用極端的限制飲食方式來減肥。
如果發現身邊的朋友已經極瘦,還在減肥,要多多關心她/他哦!
本文內容首發於公眾號:營養醫師在線,圖片來源於網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