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初為什麼選擇做記者?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很小但是又很難回答的問題:你當初為什麼選擇當記者?
我給出的回答是:因為喜歡吧,比較有意思,可以以自己的視角和筆墨去記錄下一些東西。
大學的專業不是新聞,而是廣告;唯一與新聞沾邊的是兩門課:新聞學概論和新聞采寫。新聞學概論是新聞傳播類專業都必須有的;新聞採訪與寫作則是選修,好像真的沒有什麼值得回憶的地方。
對我產生影響的,可能是大學時候經常購買的《南方周末》,2005-2008年前後的南周還是有著極強的影響力和非常棒的口碑。與老家山東的《齊魯晚報》不同,南周給我開闢了一個新的新聞閱讀體驗:原來新聞可以寫的那麼長!是的,當時還沒有新聞入門的我,對於南周的第一印象就是文章長,在有了更多知識儲備之後,才知道這種風格的新聞叫做深度報道。
當然,南周發的文章,文筆確實好。2008年地震,滿屏幕的救災和悲愴,印象很深的是南周的一篇文章標題叫做《北川,悲傷成川》,那應該是當時南周一期系列中的一篇文章,但是這個標題成為此後很多年都無法忘記的一個教科書式筆法。
彼時的南周非常犀利,監督報道常見報端。廈門PX事件的報道,也成為當時震動全國的經典環保新聞案例。身為大學生的我,對政治有著十足的熱情,而這種熱情需要一個出口和結合點,而每周一期的《南方周末》則成為最佳的選擇。南周也成為讓我對新聞行業感興趣的第一個刺激。
當求學結束,研究生臨近畢業的時候,擺在自己前面路無非兩條:繼續深造、就業。
說來慚愧,當初入學時候還信誓旦旦不讀完博士不畢業的我,在畢業的節骨眼上還是選擇了走出大學校門。媒體,成為我和身邊同學的一致選擇。與大部分同學留在北京不同,我選擇去了雲南。一個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是一個旅遊目的地、有著內地沒有的秀美風景的西南邊陲省份。
為什麼選擇雲南?雖然已經離開很久了,但是現在的回答和當初的回答是一樣的:因為想去見證這個地方的一些變化,如果不是發展的話。
這可能與個人的成長經歷有關:出生在山東中部農村、小學時候去了縣城、高中到市裡就讀,然後省會城市和北京完成高等教育。中國最發達的地方和最落後的地方我都知道是什麼樣的,對於這樣的履歷,我一直都是很炫耀的。雲南,可能還是中國最不發達的地方,在那裡待幾年,經歷的事情可能要比留在北上廣這樣的一線城市要多得多。
如果用一些學理性比較強的話來解釋的話,北京上海可以說是已經步入了後現代(後工業)社會,中國東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地區正在進入或者已經進入工業社會,偏遠的西部地區可能還處在前工業社會或工業化階段。
如果能在自己的文章里,去記錄下這種變化的經過,是不是一件很有意思、也很有意義的事情呢?此外,還有少數民族的漢化和認同,這也是雲南吸引我前往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於是,在2011年夏天的某個上午,我在北京踏上了終點站在昆明的火車,行程47小時。
(圖片拍攝於雲南昭通,2012年4月)PS:這是這個專欄的第一篇文章,以自己經歷開啟。以後會陸續更新一些與新聞、媒體以及自己的經歷等相關的文字。自勉。
推薦閱讀:
※消除「主流精英」與「沉默大眾」之間的裂痕需要負責任的媒體
※歷史上有哪些最初只有少數人知道,被刻意隱瞞,大眾總是最後知道的秘密?
※僅考慮技術層面,媒體做「切糕黨調查」這個選題應該如何操作?
※美國對世界的控制在哪?在於媒體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