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佛讀夏校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越來越多走在出國路上的學生開始考慮參加夏校這一件事。參加夏校,不僅僅讓學生開始接觸美國文化,對更多的學生來說,是為了拿推薦信、掙學分、為未來的申請打好鋪墊。
但是,本文作者從哈佛夏校中學到了更多。從兩個故事開始,realEnjolras為我們講述了兩個故事,和在夏校收穫到的,不只於夏校的種種。
我發現,身邊很多放棄高考、轉身選擇出國留學這條路的人,在十六十七歲前後這兩年,都在申請過程中開始不約而同地考慮「要不要上夏校」。並且,這種思考很快就會轉變成「哪裡的夏校性價比高」。「性價比高」有一個狹隘的定義,大多數局限於未來早申請這所大學的可能性大小、課程門門A的難易程度、和獲得教授推薦信的概率高低。
這種年紀本來應該最恣意妄為,卻早早地開始砍掉一些可能性。理想的狀態應當是,在查閱了大量夏校信息(不包含類似「耶魯哈佛一星期高端體驗營」的惡意傳銷)、拜讀了網路上大量以「我真的收穫了太多太多」結尾的夏校遊記、分析了無數這種夏校能給自己的活動經歷錦上又添多少花、計算了到底能增加ED大學的多少好感度......
之後,我把所有數據丟進回收站,刪得一乾二淨,遵從自己內心所想,打開最愛大學夏校申請的界面,不管她是世界第一或者世界倒一,毫無保留地報上自己的履歷,全盤托出對她的熱愛,那一刻,你感覺到,這麼多年了,也許只有在這一刻能觸摸到最真實的自己。
半年前,我懷抱著同樣的心情,申請了門檻幾乎平易近人(托福考試達到100分以上即可申請)的哈佛夏校。在哈佛,我認識了許許多多17歲左右離開家鄉來到美國參加夏校的人,他們有趣並且有個性,但也迷茫,也有困惑。但他們也對未來充滿希望,並且這種希望在經歷這兩個月後也都發生了變化,朝著更好的方向。
他們身上有一種」driven」的精神氣質,也很容易讓人認識到,所謂夏校,並不是競爭激烈的精英訓練營,而是一段長達兩個月的寶貴生命體驗。而人生也並不僅僅只有申請率和大學,還有更多更多的故事等著挖掘。
兩個故事
分享兩個小故事。第一個故事的主角叫拉赫曼,是一位來自沙烏地阿拉伯的伊斯蘭教徒。
拉赫曼是我姐的室友,每天凌晨1/2點,她都需要做禮拜,夏校這段時間又正好是他們的齋月。
在齋月里,每天東方剛剛開始發亮至日落期間,成年的穆斯林必須嚴格把齋,不吃不喝,直到太陽西沉才允許進餐*。每天我去她們宿舍樓下接我姐,都能看到拉赫曼頂著嚴重的黑眼圈和同伴走下樓,餓著肚子去上一天的課。
沙烏地阿拉伯富得流油,拉赫曼他們學校一共來了29個學生,夏校學費全部是政府掏錢。
相應的代價是拉赫曼每天都會收到一張空白的表格,她必須在表格上一絲不漏地記下她當天做了些什麼,幾點禮拜,幾點上課,幾點下課,用餐在哪裡,幾點回到宿舍。
她對於這種生活雖有些不滿,卻感覺已經習以為常。
第二個故事的主角是一位來自田納西州的男生李。李第一眼看上去是個不怎麼容易親近的人,實際上,兩個月的相處下來,就能發現他是典型的外冷內熱性子,也非常講究兄弟義氣。我們經常相約一起去健身館,四十多次的約定,他從不遲到一分鐘,光是這點就讓我打心底里對他有了好感。
李的祖父母是潭州人,父輩在丹麥留學。他在丹麥上了小學以後,父輩移民新加坡,於是他也轉學到新加坡繼續上初中。
快畢業時,父母又決定舉家搬遷美國,他便連畢業儀式也沒參加就匆匆辦理了轉學簽證和手續前往美國。他和我說,ps是個好東西,雖然每個學校的畢業照都沒他,他還能把自己p上去,權作安慰。
李總能很快地適應陌生的環境。他喜歡生物,哈佛難度跨度不小的生物課程選擇正好滿足了他的胃口。他選了一門號稱是整個夏校生物最難的課程,據說班上幾乎全是哈佛本科生和研究生,作業的壓力不容小覷。李之後便整日沉浸在功課里,夏校結束的最後,他激動地告訴我,期末考試他拿到了全班第三的好成績。
說到課程
哈佛夏校的課程種類繁多,文理商藝術應有盡有。比如你會認識操著一口純正倫敦腔的愛好占卜的天文妹子,也會認識帶有濃濃咖喱味口音的經濟系印度學生。
運氣足夠好的話,班裡還會出現不少哈佛在讀本科生或者研究生,他們來自不同的背景,操著不同口音的英語,喜愛在圖書館玩屏氣不出聲的遊戲,關鍵有時候論文寫得還沒你一個高中生好。
選課時在了解課程設置和大綱的同時,可以了解一下教授。有些教授是哈佛本校在職人員,有些則是來自別校,這是區別之一,但實際上並不能從這點上分清他們的教學水平。比較方便的方法是上ratemyprofessors網站(RateMyProfessors.com – Find and rate your professor or campus.)比較學生對教授的評價,缺點是容易錯失教授獨特的閃光點。
拿我姐來說,所選的兩門課都是別校教授所授,據說非常盡心負責,教案齊齊整整,擅長直截了當地鼓勵學生。教輔課每周至少三節,實驗課搞到半夜十一點,讓她大為驚詫。
教輔課有些是由哈佛本科生所授,盡責程度和專業教輔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況且下課閑聊之際還能深入聽他們抱怨抱怨課業或者聊聊人生。
哈佛要求學生在兩個月內修滿共計八分的學分,每門課程的學分是四分,因此一般是兩個月內修完兩門課程。若不是對未來專業有明確方向的,哈佛的傳統shopping week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夏校開始的第一周內,所有課程可以隨意旁聽,並且允許向Dean提出改選課程的任何要求。大多數同學會建議選擇一文一理,實際上只要喜歡教授或者討論主題,任何課程都必定能有很大收穫(文科閱讀材料較多,時間安排也需要考慮)。
在城市裡
哈佛位於劍橋,宿舍、教學樓群分布在查爾斯河麻省理工大學的對岸,地鐵直達波士頓市中心,學校沒有明確的邊界線,與劍橋這座城市融為一體。
位於麻省大道的Harvard Square人流量大,餐廳也多,從東南亞料理到西班牙餐,從中餐和日式拉麵到精品漢堡店,各色美食應有盡有,完全可以滿足在學校食堂Anneberg受挫的味蕾。
坐地鐵到唐人街吃火鍋或者唱K的方便線路也是一大優點,畢竟尼采曾曰,火鍋不治百病,但可治思鄉之疾嘛。
健身房遍布整個校園,游泳池、舞蹈房、室內籃球場、各式跑步機,器材場地一應俱全。
晚上約上三五個好友,健身運動結束,去Boston Tea Stop喝杯冰冰涼涼的奶茶,或者去wagamama吃上一大碗熱氣蒸騰的拉麵,真是人生一大快事。Canady, Wigglesworth, Eliot, Pennypacker,Quincy等等都是哈佛的紅磚宿舍樓,學校按照年齡大小來分配宿舍。缺點是宿舍里並沒有空調,不過這並不影響你住在比爾·蓋茨曾經住過的宿舍時的激動心情。
周末,學校會定期舉辦各種短途旅行,目的地從水族館、海豚表演到遊客氣息濃厚的景點不等,讓人實在猜不透學校的品味。
可愛的人與事
舍友曾報名了一次Campus Tour大學參觀短途旅行,當天往返。傍晚,他氣沖沖地衝進宿舍,甩下背包,一臉憤恨地坐在沙發上。我們一問才得知,是他從MIT參觀回來,發現MIT的學生不僅有非擺設的漂亮大氣的壁爐和客廳,他們的宿舍還配了空調,舍友表示是可忍孰不可忍,難以理解「為什麼他們甚至有空調?!」我們忙安慰他,最後以去泰國餐廳胡吃海塞了一頓為結局而告終。
有時候能在街上遇見中國旅客,禮貌地用不太熟練的英語向你詢問附近的便利店在哪裡。你用中文說,就在前面路口拐一下,我正好沒課,帶你們過去吧!
這樣可愛的事情每時每刻都在發生,日後回想起來,會覺得這漫長的兩個月里每一刻都是有意義的。
無論是在課堂上與黑人小哥的激烈辯論,還是在星巴克里徹夜趕作業的時候恰好碰上同樣境地的同班同學,又或者是每天早晨對著食堂大叔幹勁十足地喊一聲「Morning!」,或者起晚了趕不上吃早餐,甚至來不及趕在教授前跑到教室,朋友卻早已幫你佔好了位置並且包了一塊曲奇餅和一根香蕉。
還有所有來自中國的我們聚在唐人街的火鍋店裡,就像萍水相逢的俠客一般舉杯共飲。這樣的經歷讓人覺得生命一直都是溫暖的,讓人開始期待起來每天早上太陽升起的那一刻。
作家王左中右曾聽一位日本老人這樣說過:「我從來沒有為我做過什麼而感到後悔,我只為我沒有做過的事情而感到後悔。」
留學生涯里,最大的可能是你最後並不會選擇哈佛的早申請,甚至即便你表現出再多對這所學校的濃烈的愛意,這樣一個夏校也不會為你的申請加上任何所謂制勝的籌碼。
但那又如何呢?也許這兩個月會改變你身上的某些東西,比如某些微妙的氣質。又或者讓你認識一群奇妙的人,比如你的終生至交好友。也許它會扭轉你的人生軌跡——不好說,萬一這就是命中注定?
少年少女們,放手一搏吧!
Reference: 穆斯林齋月_百度百科
作者:realEnjolras
編輯:王導
本文系TD創作計劃系列。
?? 我曾走過的出國路,孤獨而又曲折 || TD故事?? 20本奧斯卡獲獎影片原作書單來襲 看過這麼多書還怕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