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都沒有選擇:影評《軍中樂園》
說起台灣電影腦子裡的形象總是特別的複雜,一茬又一茬的偶像劇小清新影視劇看似主流,可是隔三差五又總能拿出像是《賽德克巴萊》、《海角七號》這樣的電影讓大家神經一緊。《軍中樂園》也是一部有著這樣分量的電影。
我不太熟悉鈕承澤導演,聽說過一部火得不得了《艋舺》,但是當《軍中樂園》片尾打出鈕承澤導演作品的時候,心裡還是滿滿的感動。我常常聽到的話說,在這一代新的電影觀眾當中,可能沒有足夠的理解力可以理解這樣的電影,或者說對這個類型的題材根本就不感興趣,對於這樣的說法,作為一個九零後的「新一代」電影觀眾,我是不認同的。好的電影,不管是什麼題材,把故事講好了,該感動的同樣都會感動,不管所謂的「新一代」電影觀眾在未來又要換多少茬。另外,對於曾經的歷史,年輕人和曾經歷史的經歷者的感受確實不能夠相比,但是,這其實是最好的理由,拿出更多類似的電影把歷史告訴年輕人。
這確實是一部好好講故事的電影,故事算不上複雜,妮妮,小寶,莎莎,華興,老張和阿嬌,六個人三個故事。華興和莎莎這條線的筆墨最少,可是帶給我的感動半點都不打折扣,華興是個文弱新兵,受盡了老兵「學長」的欺辱,在八三一茶室里結實了莎莎,其實是莎莎也是不甘生活的欺辱,藉由著華興的建議,華興當了逃兵帶著莎莎逃跑計劃游泳到對岸去。故事是很簡單的,但是,華興和阿寶在茶室門口喝汽水聊天那一段,我想導演也是借著華興的台詞,說出了他整個電影想要表達的內心,華興在講了他被「學長」欺負之後,他說:「為什麼我們都沒有選擇」。
華興是沒有選擇的,在八三一茶室里的侍應生也是沒有選擇的,守後在金門的士兵們也都沒有選擇。在大時代下,小人物能夠左右自己的生活嗎?我們常說「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裡」,不管是從電影里看出去,又或者是從生活中看回自己,我知道所謂「身不由己」的那種無奈和孤獨。
老張和阿嬌的戲是電影里的重線條,陳建斌扮演的老張在電影開始就以一個暴躁長官的角色出現,電影的過度讓他講出自己在故事,想起身在大陸的母親,他操著一口濃濃鄉音的普通話,在金門他甚至聽不懂「本省人」的閩南語,是最為典型的「外省人」的角色。老張在山坡上喊出:「娘,俺想你!」這段戲,這該是一整代在台灣外省人的心聲,隔岸的那邊是自己心念的親人,如果不是被時代的選擇,又有幾個人不期望能再吃一次母親做的餃子。老張和阿寶在山頭上還有一場戲,那場戲裡老張扯著嗓子罵出了「干你娘」的憤怒,好像是對當時抓他當壯丁的那支部隊說的,也可能是對無可奈何的生活說的,又或者是對所謂的「政權」。
至於老張和阿嬌的故事,老張是真心實意的愛著阿嬌,可是阿嬌在這裡如果不是生活一開始就給她足夠的耳光,她的想法其實也就是安心的過日子。我們總說夢想和拼搏,我們總是鼓勵掙扎和奮鬥,其實對於很多人而言,像普通人一樣過生活就是最大的夢想。
阿寶是電影里的主線條,他應該是愛上了妮妮的,整個電影當中,我覺得阿寶的飾演者阮經天其實做了很棒的詮釋,可能是出於對偶像劇的偏見,甚至在看完電影都不大相信阮經天這樣流暢的完成了,我不知道是不是一個好導演的功底,又或者是阮經天本身有這樣的實力,總歸說他給了我很大的驚喜。
電影在結尾的時候放了三張照片,實際上是給電影三個故事一種可能的假設,回過頭看三張圓滿的想像其實真的不過是最為普通的生活而已。電影在回憶八三一那段歷史,故事裡其實驚心動魄的很少,導演的選擇也沒有把過多的鏡頭放在茶室里發生的有多麼不堪,侍應生每天的接待其實有很多的不幸,很多歷史書里其實告訴我們,每個侍應生在一天接客的過程中其實有非常多的可怕。但是電影其實做了比較合適的處理,把故事穿插在這其中,其實,回過頭來,在這個電影里我看歷史的同時,我看到更多的是,選擇的無奈。
我看到導演在這個電影里想說的其實沒有多麼的驚心動魄,電影不同於紀錄片,其實也可以把歷史表現得更直接和現實,但是這部電影里借著三個故事,把故事的背景放到金門,放到八三一茶室,借著故事的殼子,其實是說出那整代人的無奈和孤獨,每個人都是被時代作了選擇的。
鈕承澤是很擅長講故事的導演,我當然承認故事已經是感動到我了,但是,說回到到電影的題材上,我覺得這可以是體量很大的電影,雖然做了三個故事,但是其實沒有很深刻的承載住這段歷史,我覺得在故事的感動之後,不清楚是導演選擇的傾向還是沒有做到的疏忽,實際上我覺得電影不夠深刻,這樣講其實是吹毛求疵的,但是如果說電影要做到回應歷史,給觀眾歷史的思考的話,在這幾個故事的框架下其實好像沒有做得足夠的深刻 。至於前面我說阮經天對於阿寶角色的詮釋很流暢,但是,其實也只是流暢而已。
不管怎麼說,我覺得這個是一個很認真講故事的電影,其實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說,我們總是期望能夠多一些這個類型的電影,或許只是展現一個很小的角度給我們看到過去那段歷史,但是,我們總該樂觀的看到還有人在做這件事兒。現在的電影行業這樣熱火朝天,每個人都在娛樂和商業,每個人電影上映都渴望更高的票房,於是,是「作者電影」還是「觀眾的電影」,這該是在市場之下也要思考的問題,我總希望在眾多「觀眾電影」背後能夠多幾部這樣「作者電影」,不至於讓我們都沒有選擇。
#這是一個傳送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