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年底了,我們為什麼要開這麼多會

1.

諸位,好久不見。

最近很忙(好像一直都很忙),越到年底越是忙翻天。

但說起來,整個快1個月時間,其實差不多都在干一件事:開會。

年會、各類總結會、議事協調會、組織生活會、民主生活會、評選表彰會、團拜會、黨委會……

一邊開,還得一邊辦。

說起來,辦會算是我的一項工作特長了,從會議方案、分工、文稿、統籌協調、現場安排到會後的宣傳,這裡面每一個單項我都能講出獨到的心得來。

關於辦會的心得、乾貨,我有時間肯定會集中寫一寫。

但今天,主要想和大家分享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我們為什麼要開會?

從中央到各部門,各單位,乃至公司、企業,都有數不勝數的會要開。

難道真的是因為大家就喜歡開會,或者說不開會就解決不了問題?

2.

在說說我自己的思考之前,我們先聊一件最近發生的事兒。

我在忙著辦會開會昏天黑地的那段時間裡,根本顧不上上網看新聞。

等忙過後再去回顧,才發現我已經錯過了一個熱點事件:鳳姐逆襲。

據說,她寫了一篇文章回顧了自己這些年的「奮鬥歷程」,特別是成功獲得美國綠卡的艱辛。

末了,她寫道「求祝福,求鼓勵」。

網友們這一次沒有十動然拒,而是紛紛慷慨解囊,文章的打賞很快就達到了驚人的數萬次。

即使鳳姐之前並沒有真的「逆襲」,靠著公眾號的關注數和打賞,這下也真的可以逆襲了。

對此,很多人都表示不理解。

我身邊不少朋友跟我聊起來都是一副義憤填膺、難以接受的樣子:一個靠炒作,人品也有問題的人是怎麼火起來的。

火起來也就算了,居然還能洗白。

他們舉出鳳姐當年炒作自己時說的話,侮辱溫州動車事故死亡群眾時寫的微博,在美國參與反華遊行時的照片,等等。

翻來覆去就是一句話:真是搞不懂鳳姐這樣的人。

3.

在我看來,懂不懂鳳姐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應該懂人心。

所謂的人心,就是人的思想、觀念、想法、態度甚至是情緒的一種虛擬集合,說不清道不明,卻又能實實在在感受到。

這個世界上,關於人心有很多種說法。其中有一個說法很土,很直白,卻也最接近真相:

人心隔肚皮。

你永遠也無法真正知道別人是怎麼想的。

永遠不要期望所有人都和你想的一樣。

更不要天真地去認為,別人會像你想的那樣去想。

魯迅曾經說過:凡人們的言論、思想、行為,倘若自己以為不錯的,就願天下的別人、自己的朋友也都這樣做。

反過來理解就是,只要樣本數足夠大,你總能找到足夠多的人和你想的不一樣。

你不理解,只是你不能接受。

這才是人心的本質。

4.

《人類簡史》里提出,人類之所以能夠形成龐大的群體,構成組織、國家、社會,核心的核心就在於人類學會了一種獨特的技能,「想像」

共同的想像能將不同的人緊緊地集合在一起。

比如隔壁老王相信是人是女媧造的,樓上陳大爺也這麼認為,那他們就能天然形成一個群體。

你要是覺得:屁,人是猴子變的。就註定要被他們排斥。

人類所謂的宗教、國家、文化,都是這種共同想像的產物。

從古至今,人類折騰來折騰去,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干一件事:讓對方接受自己的「想像」,否則,就滅了他們的「想像」。

現在回到最初的問題,我們為什麼要開會?

答案很簡單,就是為了統一大家的「想像」。

想一想,從國家到部門到公司,制定了什麼計劃,作了什麼安排,有什麼重要思路,憑什麼讓大家去相信、去執行、去維護?

特別是對一些天高皇帝遠的地區和部門。

這時候,我們就需要用各種各樣的會議、文件,造成一種共同的想像了。

比如今年工作總結里的「十件大事」,明年工作思路里的「五個增強」,或者是組織生活里的「兩學一做」,甚至八榮八恥,核心價值觀,三個表,都是這樣的產物。

凡是接受這種想像的,大家就是一路人,就是國家好公民、公司好員工,反之則非。

這種想像如此重要,以至於我們很多部門、專家學者,苦苦鑽研一年,很可能也就能搞出幾個這樣的東西出來。

5.

想像很重要,但怎麼樣去傳播想像更重要。

過去,主要靠人力傳播,傳教士、信使、驛站……想像能傳到多遠,能聚集的群體就有多龐大。

所以,黃仁宇的歷史觀里有一句話:古中國的帝國疆域,是由朝廷發布的消息能傳遞的最遠距離決定的。

但後來,由於交通的便利,我們有了更方便、更直接的方式:開會。

把相關領頭的人聚集起來,共同研究「想像」、討論「想像」、決定「想像」,再由他們回到各地區、各部門去向其他的人繼續傳播,層層傳遞下去。

這種傳播效果,就像金字塔一樣高效、簡潔、可控。

我們很多人,出於本能的反感,都低估了一個會議在統一人們思想上的重大作用,更忽視了面對面交流在解決重大問題上的獨特作用。

人心雖然隔肚皮,但你可以人為的制定一個觀點和思想,讓大家隔著肚皮表示同意。

大家都已經口頭同意、舉手通過了,個別不同意又能翻起多大浪花呢。

所以大家有空去看看黨史就會發現,那些事關生死存亡的重大事件,都是由一個又一個的會議串起來的。

一大,洛川會議,八七會議,遵義會議,瓦窯堡會議,七大,十一屆三中全會……

再去看看國民黨史,對比非常明顯。

我看到的一段史料里就曾經寫過:

國民黨自1894年興中會創立,1913年正式定名國民黨,直到1924年在國共合作背景下召開一大之前,整整三十年時間從未召開過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從未制定出一部統一的行動綱領,內部思想渙散,山頭林立,各有想法。

看看,開會是多麼重要。

6.

但這種重要性,在互聯網時代開始慢慢降低。

因為網路的傳播更廣,能鏈接到的人群更大,更容易傳播共同的「想像」,也更能造就新的群體。

鳳姐之所以能火,能有人為她叫好,能被洗白,就在於她擁有網路上足夠的關注度。

她只要學會合理利用這種關注度,把自己的故事包裝成「勵志」「逆襲」這一類很能引起大眾共鳴的「想像」。

就一定能聚起足夠多的人站在她這一邊。

你明白這一點,就能明白為什麼我們現在對互聯網如此警惕。

因為我們至今還沒有學會在互聯網上開會。

但大家早已學會了在開會的時候上互聯網。

OVER。

————多說的話——

其實,關於如何凝聚一個群體的共識,如何統一人心,除了這種共同「想像」,還有一種不靠譜但更有效的方式,那就是激發群體的情緒。

我當年看《烏合之眾》,翻來覆去就從字縫裡看到了五個大字:

群體是傻逼。

因為相對於個人情緒而言,群體的情緒更容易激發,激發後更容易控制他們的行為。

我讀高中時,李陽曾經到學校里搞過瘋狂英語的講座,不斷讓大家去回憶父母是如何關心培養自己的,父母又是如何老去的,再加上一些盡孝的案例,配上音樂,一操場學生泣不成聲。

再然後他再組織大家宣誓好好學習,教大家練習大聲練習瘋狂英語,所有人都很投入——這些在正常情況下怎麼看怎麼詭異的行為,在那種情況下,在所有人情緒被激發的時刻,你不這麼做反而很詭異。

因為我自己想法一直比較獨(怪)立(異),所以那時既沒有哭、也沒有激動,然而雖然我自己並不相信李陽的那一套,但在壓力之下也不得不配合地大聲朗誦英語,以免變成「異類」。

從那以後,我對這種以激發群體情緒為手段的東西都避而遠之。

但卻更深知,不會每個人都跟我一樣。

鳳姐的那篇文章之所以那麼火,除了我剛才說的利用了共同「想像」來包裝,其實也是因為找到了很多人的情緒G點,成功引起了很多人情緒共鳴。

讓他們為自己的情緒買了單。

對這種思考感興趣的,可以微信搜索「栩先生」關注我。


推薦閱讀:

我為什麼如此反對「讀經班」
清醒思考的藝術:中醫有用無用
如何做到言之有物?

TAG:思考 | 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