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覺得現在的移動醫療應用例如就醫160、翼健康、微醫、春雨醫生、平安好醫生這些同質化都太嚴重了嗎?

它們各自的核心競爭力到底在哪裡?感覺都是互相抄襲,複製再複製。(題目里沒有提到還有健康之路、就醫寶、好大夫在線、燈塔醫生、趣醫院等……模式差不多的產品太多了)


樓主的問題我簡單想了一下,可能涉及到三個層面的問題,一個是現在為什麼移動互聯網醫療的產品同質化這麼嚴重?另一個是他們現在這麼互相抄襲下去,未來會怎樣?還有一個就是關於核心競爭力的問題。

為什麼移動互聯網醫療的產品同質化這麼嚴重?

表面上同質化嚴重在所有被看好的行業裡面,是個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一個行業移動互聯網化發展的必然階段,只不過有些行業的這個階段過去的比較快,有些比較慢,有些行業已經過去了,有些行業還處在這個階段而已,就像打車、團購、電商、生活服務等等,這些行業的大批量同質化產品階段已經過去了,目前呈現的要麼是一家獨大,要麼是兩方博弈,要麼是三足鼎力。而像P2P金融、在線教育、醫療健康等行業,目前還正處在各個行業垂直領域同質化嚴重的階段,僅此而已。

他們現在這麼互相抄襲下去,未來會怎樣?

談這個問題,要分三個方面看

第一,醫療是個非常複雜並且非常大的行業,明面上,背地裡,涉及的東西太多,關係到行業利益分配、關係到政府政策、關係到各大傳統廠商的布局、關係到民生等等。上到醫改政策,醫療模式;下到醫患矛盾,資源缺乏不均;左到各種灰色地帶;右到各個利益鏈條;中間再加上大家的各種誠信缺失與互相不信任。本身想要移動互聯網化這個行業就是一個非常大的硬骨頭,不管是想要顛覆也好,改變也好,促進也好,誰+誰也好,不可能像打車那樣2,3年就一統天下。所以醫療健康這個行業,從客觀情況來說這個產品同質化嚴重的情況還會存在一段時間,但是也不會再突然多出很多了。

第二,樓主列舉的這些產品大部分簡單來看的話要麼是預約挂號的診療服務入口,要麼是醫生患者聊天的輕問診模式,當然今年以來,分級診療也都被各家作為演講的最後一句話「更好的貫徹和落實了國家分級診療政策「或」提供了分級診療的落地」。但是,移動互聯網醫療這也發展了好幾年了,目前還沒有一個能夠真正預約所有醫院的產品,輕問診也還沒有像滴滴一樣影響到大部分人的就診方式,所以,就在同質化這麼嚴重的情況下,要達到普及這個目標,還需要各家公司再拼一段時間。

第三,樓主所說的同質化嚴重,很多也只是表面上的事情,是外人看來。當你深入到每個公司裡面去了解,其實大家還是存在很大的不同,就像都是在蓋樓,首先,樓的質量各不相同,有的注重表面,有的注重實際,有的注重設計;其次,蓋樓的目的不一樣,有的就是賣房子賺錢,有的為了在一個地方布局,有的是為了炒地價,有的可能就是趁亂撈一筆,有的可能就是看大家都在這麼干,自己也去干而已。所以目前的移動互聯網醫療也是類似,你看著大家互相抄襲,但是很多在後面各憑本事,朝著自己的預期,努力拚搏著,都在為了讓自己走的更快更遠。

簡而言之,現在這些公司就像在爬醫療這座大山,大家上山的路或相同或不同,帶的東西或相同或不同,自身的實力和背景或相同或不同,但是都在默默的聚集力量,目前領先的想要擴大優勢,目前落後的在找那個可以超車的轉彎,最終誰先爬到山頂,雖不說可以一統天下,但是基本上行業布局和市場格局就會很明朗了。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黑馬的出現,一個大的行業存在著很多細分領域(貌似去年在醫療健康領域投資金額總數最高的細分領域是基因檢測),而在這些細分領域裡面,想做出一些和現在不一樣的模式突破也是很有可能的,注重正面戰場的拼殺往往也不能疏忽了那些抄小道上山的人,但是真正發現小道可以上山之後,同質化與抄襲就又會接踵而來。

關於核心競爭力

這個不好談,除非是行業壟斷企業、或者是技術壟斷企業、或者是資源壟斷企業等可以明著欺負別人的,否則核心競爭力就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念,它就像底牌一樣,明面上的,背地裡的,真真假假的,而且很多自認為是核心競爭力的,到最後可能也只是一個笑話。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在15年前,誰會想到一個即時通訊軟體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是遊戲?又有誰知道,一個網上商城可以搶銀行的生意。當年這些類型產品的同質化更嚴重,當時他們各自的核心競爭力又是什麼呢?

所以同質化,互相抄襲不是問題的關鍵,只是一個被大家都看好的行業發展的一個階段而已,誰能活到最後,才是各個公司目前需要思考並且付諸行動的事情。


不承認員工因工作導致的加班,不按員工工資標準進行加班補償,並且要求員工簽字承諾自願加班不獲得任何加班補償。作為一個上市公司,這樣做真的對么?順便說一下,該文件已遞交至深圳市勞動局。同時已聯繫了相關律師,律師回復該行為違法,正在整理證據和資料準備上訴,羅寧政先生請做好律師函接收準備。

——————————————————————————————

至於這家公司一直以來的做派呢,從知情人士那流出的據說是高層群里的截圖,大家看看。拖欠工資不發,詢問就要開除。想問下對於就醫160來說國家法律是什麼呢?你們的員工是什麼呢?


2016-10-10更新:

最近在準備公司半年會上的競品分析報告,報告內容和這個答覆有重疊,應該不會再更新了。

---------------------------------------------------------------------

轉醫學影像方向半年,對行業現狀略有了解,試著答一下,計劃兩到三周完成。

按@屈靈翊 兄建議,列出利益相關:本人在一家醫學雲計算平台公司工作,從事醫學影像相關軟體開發。

先說和題目相關的部分:

移動醫療的意義(2016-08-31更新):

業務本身未必具有可延續性,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很可能會重塑行業。這種模式在歷史上頗為常見,王荊公變法,具體的變法條目未必對社會產生長期影響,「一文章」這一個舉措卻實實在在的延續下去了,重塑了士子階層。或者像尼古拉斯在《淺薄》中舉的印刷術普及的例子,閱讀的習慣改變了人類的思維。

以下為原答覆:

---------------------------------------------------------------------

2016-08-30

個人認為,行業現階段的主要矛盾是產研脫節,移動醫療並沒有觸及這一點,屬於領先三步的投資行為,由此推測,哪家背後的資金雄厚、意志堅定,能持續投資到行業主要矛盾解決之後,才有可能在移動醫療領域取得主導地位。

產研脫節的一個表現是,行業全面呈現供給不足的狀態,表現在醫療一線,是好醫院、好醫生稀缺,表現在人才培養上,是培養周期長,成才不易(指成為名醫)。整個行業缺少一種快速複製「最佳實踐」的能力。

研究圈的成果不易被醫療一線從業人員認可(同事講過一個案例,復旦一個研究阿茲海默的組,基於300個樣本發了高等級論文,可是醫療一線對論文中的手段持懷疑態度,認為離實際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一、他山之石:孟慶祥的洞見

「我認為,電信設備供應是一個非常特別的行業,這個行業最大的特點它提供的是一種全球同步部署的工業品。我們以鋼鐵行業和建設道路這兩個行業類比一下,大家就清楚我要說的是什麼意思了。鋼鐵行業和道路建設也是經久耐用的產品,它不像消費品因為消費者的喜好就會將產品雖是丟棄和更新。這樣的行業一旦第一波飽和之時,整個市場就會劇烈下降。1973年是一個分水嶺,這一年,發達國家完成了工業革命,鋼鐵消耗也達到頂峰,此後就開始迅速下降了。」

「但是,世界的鋼鐵工業並未衰退,主要原因很簡單,發達國家飽和了,中國又開始工業化了,全球形成這樣一種輪動方式,所以世界產業也跟隨這種趨勢轉移。」

「電信設備與鋼鐵和公路建設的不同之處是:它沒有輪動,非洲的埃塞爾比亞和米國也差不了幾年,它沒有不同地區的波峰和波谷,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

2016-09-01更新:

二、醫患關係緊張的意義

從社會主義原始積累說起:

「普列奧布拉任斯基擔心在新經濟政策條件下占人口五分之四的小農的自發勢力會使俄國向資本主義發展。因此,他贊同托洛茨基的只有加速工業化才能拯救俄國的觀點」

「普列奧布拉任斯基在本書中提出用剝削小農的辦法來為工業化積累資金的社會主義原始積累理論,主張國家利用壟斷地位運用預算、信貸和價格手段來重新分配國民收入,急劇改變原有國民經濟比例,把資金從農業抽調到工業方面以保證工業高速發展;提出過渡時期有社會主義原始積累規律和價值規律兩個對立調節者的理論」

現有的醫療體系已經無法滿足日益分化的消費者訴求,此時,醫療體系自身需要分化來適應時代變遷,可是當下,無論從制度上還是從能力儲備上,都沒有自上而下設計新制度的可能。醫患關係緊張、醫鬧的存在,於原有醫療體系而言,就相當於「剝削小農來為工業化積累資金的社會主義原始積累」,持續的從原有醫療體系內剝離出個體從業者,進行商業模式創新。以下內容摘自:你在什麼時候會有「學醫是救不了中國人」的感覺? - 君不見卿的回答

有人說我這個心態做不了醫生。

如你所願,我已經轉行做手法行業。

我現在的客人,我與他們簡直相處不要太愉快。

喝會功夫茶,聊聊天,談談最近情況,然後治療。心情輕鬆加愉快。

P.S.:百度Echarts 關係圖的示例中,有一張多個國家的預期壽命變化圖,推薦對醫療改革感興趣的朋友去看看,從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到今天,人口激增的同時預期壽命顯著提高,我們在新聞中看到的醫鬧新聞不過是這一趨勢的註腳。鏈接如下:

ECharts Examples

---------------------------------------------------------------------

2016-09-02更新:

三、半信息化的現狀

在現代醫學之前,一個人就是一個人,現在,一個人可以是一次CT掃描的結果、一次MRI的結果、一系列fMRI的結果,一次PET的結果,就是把人抽象成信息,以下摘自《冬吳相對論》:

吳伯凡:我看到對這個故事比較深刻的分析是義大利作家(伊塔洛·)卡爾維諾對它的一個分析。它的意思是說人實際上是非常渺小的,與一個強大的世界,與一個神的一般的跟我們作對的大自然相比的話,我們是非常地無力的。但是我們有一種能力,就是繞開它的實體的這一面,把它信息化,就本來是個實體的東西我們通過某種技術手段把它變成沒有重量的一個信息,我們通過掌握這個信息,最後來戰勝這個我們實際上無法正面戰勝的一個力量。其實人類的信息化能力就是虛擬化的過程,其實呢,它這時候把美杜莎給虛擬化了,變成了一個……

梁冬:鏡子當中的一個影像……

吳伯凡:誒,當成一個影像,通過這個鏡子來掌握它實際的動態的信息,然後通過對這個信息的反映,它戰勝了它。就正面進攻是不可能的,但是通過信息化這種側面的方式來最終戰勝它。

為什麼說「半信息化」呢,是因為患者信息在當前的醫療體系內部,它的流動是非常困難的。以磁共振數據為例,一個nii文件(或者一組Dicom文件),大致上只能從磁共振設備流動到本醫院的PACS,如果想發給其他醫院的醫生會診,只有請對方過來(以其他手段傳播,在現有的法律框架之下,對醫生來說有法律風險)。

還有產生這些信息的源頭,設備,本身也是孤島狀的。用通信行業來對比的話,通信行業的基站有兩個方向的信息流動,一個方向是把用戶數據傳遞到骨幹網、把設備運行狀態上報給系統監控中心(SMC),另一個方向,是接收配置數據變更,調整天線傾角等參數。前一段和業內人士聊天,說起中科院在和國內某排名靠前的醫院合作,對某種罕見疾病進行自動診斷,這裡面有一個關鍵因素是該醫院的設備參數是專門調整過的,如果我們想把這個科研成果向全國推廣,就要一家一家去修改設備參數,在現有的醫療設備上,成本遠遠大於潛在收益。

以醫療行業半信息化的現狀,如果一位患者被懷疑得了某種罕見疾病,很可能要出行幾百上千公里,耗時兩三天,到北京、上海的一線醫院,在專門調整過參數的設備上去採集一次信息。如果醫療行業實現了信息按需流動,那流程就可以簡化為,患者所在地的醫院向一線城市的專業醫院申請一個參數包-&>用這個參數包調整當地的信息採集設備-&>將採集到的信息傳遞給專門的分析工具-&>設備恢復通用參數-&>得到診斷結論。用信息的流動代替人的流動。

-----------------------------------------------------------------------

2016-09-04更新

四、另一個半信息化的樣本:ERP

對這個行業略有關注,2013年的時候,業內預估2015年的銷售額將達到大致300人民幣的規模,2015的實際銷售額是多少呢?

520億。

這個誤差從何而來?從我自己了解到的信息,是行業覆蓋面變寬了,現在連科研院所也認識到ERP的重要性,而且這幾年正好資金比較充足(8月剛審批通過的2016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全國總計183億人民幣,這還只是資金來源的一部分)。

照例,先把分析框架貼上來,以下內容摘自三聯版的《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

據此,亨廷頓對第三世界新興國家做出的總體估價是這樣的:相對於並存的西方發達國家來,第三世界新興國家,除了若干***國家外,從傳統到現代的過渡時期就是一個克服社會動蕩和防止政治衰朽的歷史階段。動蕩和衰朽的根源不是這些國家的貧困和落後,而是它們致富和發展的慾望。此話怎講?因為這些國家都企圖在短時間內全面實現西方早期發達民主國家在過去長時期內才辦完的事情。亨廷頓指出,世界上第一個實現了現代化的國家英國,曾為此經歷過1649到1832年共183年的時間,美國經歷過八十九年的時間,即1776年到1865年,歐洲其他13個從拿破崙時代進入現代化社會的國家,也曾經歷過大約73年的時間。而到本世紀60年代,在形式上進入現代化的第三世界國家有21個,歷時卻平均只有29年。......經濟的發展,集團的分化,利益的衝突,價值觀的轉變以及民眾參與期望的提高,這些急劇的變化遠遠超過了政治體制的承受能力,導致了社會的紊亂。

2016-09-07更新:

這幾天找幾個ERP的問題,看下來大家對ERP有幾個明顯的槽點:

流程適配難

信息化難

甲方人員培訓難

2016-09-11更新:

流程適配難,如果乙方想用一套流程適配所有客戶,自然會在實施期間要在甲方現場進行深度定製。

昨天和朋友去上海一家西貝莜麵吃飯,聊起來這家店面裝修的視覺效果和聲學效果沒能兼顧,導致很精緻的一家店聲音嘈雜。朋友給我介紹這家西貝莜麵是二代店,研發的時候對聽覺方面的考慮不足,不過西貝的團隊一直在嘗試不同的組合方式,目前已經做到五代店,在奶茶店大小的面積內,能做出不錯的綜合效果,實際上,西貝已經能覆蓋幾種不同面積的場地了。

我聽了之後就很感慨,原來傳統行業早就遇到了類似的適配問題,連解決方案都做出來了。

待續。

-------------------------------

參考

華為戰略思考 孟慶祥

塗爾干《社會分工論》認讀 王新 謝敬磊

新經濟學 普列奧布拉任斯基

社會分工論 塗爾干

冬吳相對論 第151期 信息化的力量

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 亨廷頓


是挺嚴重的。

因為目前大家都處在戰略布局階段。

而布局階段最重要的指標之一還是用戶量,包括醫生量和患者量,

而目前獲取用戶量最常見的手段就是挂號和輕問診,

所以圍繞落地到產品形態上你看到最多的也是這兩大類功能,或者他們的變體。


在行業格局還沒有完全形成之前,大家各個角度都在嘗試。或者叫樓上說的「占坑」。因為誰也不知道未來的商機在哪,誰也不知道政策的那道口子會打開。乾脆,全都布上棋子,隨時等待開戰。在這方面表現最明顯的尤其是BAT。具體可以看我的這篇文章,搶灘移動醫療,BAT分別布了個什麼「陣」? - DT財經 - 知乎專欄 希望對你有用。


作為一個平台,互聯網醫療產品的價值是連接 醫生 和 病人 這兩個群體。就像打車軟體對接了司機和乘客,P2P連接了借貸雙方一樣。

經濟學上有個分支,專門研究這種平台的發展,叫雙邊市場理論。在平台發展初期,有一種路徑是先做大一個用戶群體,這樣才能吸引另外一個群體到平台上參與交易。

拿打車軟體來說,只有在足夠多的計程車上安裝了某個打車軟體,乘客在使用時,才能更容易打到車。試想下,如果司機端的打車軟體數量不多,乘客用軟體打車還不如路邊攔車快,誰還會留著這個app。

同樣的道理,互聯網醫療平台,現在是想方設法的要爭奪醫生這個稀缺資源,並且把他們留在自己的平台上。科普文章,在線問診,挂號,電子病歷……很多功能都是根據醫生的需求開發的,並通過付費或者補貼,讓醫生也獲得些實實在在的收益。

個人認為,互聯網醫療的商業模式,一定是在某個環節上,能夠優化就醫流程,比如推動分級診療,運用互聯網或者大數據,能否分流一些病情較輕的病人到社區醫院,二級醫院首診?而並非讓所有人都扎堆跑三甲醫院。

當然,要做到這一步,需要對我國的醫療體制有著深刻的理解,才能在錯綜複雜的就醫流程中梳理出互聯網公司可以優化的部分,而且做到這一步,也需要政策上的支持。


應該來講,以上應用的同質化只是針對於互聯網醫療1.0。什麼是1.0模式呢?就是簡單的連接醫院的號源,然後做挂號o2o的,同時帶上醫生問診的,此類應用都稱為1.0模式,類似於翼健康、健康之路的應用便是這種level的應用。

而現今大多數應用並沒有打怪升級到互聯網醫療2.0模式,也其實比較少數的企業做到,就是連接醫生。通過組建專家團隊,繼而吸引專家的學生參與該團隊,平台就有著豐富的醫生資源。同時對應每個團隊還有1-2名分診人員(對於該團隊的醫生專長了解的人,醫生助理or護士之類的),這樣通過互聯網的方式收集患者信息,這個信息通過系統給到相對應的系統和團隊去篩選,便可以給患者推薦合適的醫生。微醫的模式,可以說是分級診療的範本,能夠實現醫療資源的有效配置。

分級診療可以給三甲醫院的專家帶來準確的患者,那麼就可以吸引大專家的進駐微醫平台,而專家便有不少自己的學生。通過7200多組大專家帶來26萬多小專家,微醫無疑擁有著豐富的醫療資源。而這種模式比好大夫一個個拓展醫院的醫生的模式,可以說是高維吊打低維。

互聯網醫療3.0模式,就是現在炒的比較火的互聯網醫院。從第一家烏鎮互聯網醫院開始,到最新平安的互聯網醫院,全國範圍內已經有接近40家互聯網醫院了。從最新的互聯網醫院徵求意見來看,衛計委要求互聯網醫院必須要有線下實體醫院作為支撐,同時不得做首診診療,還包括了不能使用互聯網醫院、雲醫院、網路醫院等名稱之類的意見。不過,此方案還屬於徵求意見階段,還需要公示、聽證、反覆討論等諸多環節,終稿會有一定的修改,改多改少在此就不做評議!

醫院診療中,佔到60-70%的患者是複診的,這些患者的訴求也比較簡單,就是掛個號,開個處方,拿個葯。同時,醫生也不喜歡佔用太多的時間作複診。第一,醫院考核醫生的是首診量;第二,複診只是開藥而已,在現在醫藥分家的情況下,開藥多少與醫生無關,也不能給到醫生醫術上的精進。所以,互聯網醫院方便了患者及醫生,帶來了醫療效率的提升,做到讓患者能夠足不出戶便可以完成複診。

所以,綜上所述,對應題主的問題,現在移動醫療同質化只是1.0的環節而已,而很多企業連2.0都跨越不了,便死在「缺少融資」的路上。誠然,經歷了2015年互聯網醫療的大爆發,現在也該回歸理性了!!!


按照知乎現在的常用邏輯:

1. 先說是不是?

是的,現在移動醫療的同質化非常嚴重 -- 市面上看到的移動醫療公司提供的服務基本上差不多,不管是面向患者還是面相醫生的。

面向患者端的公司業務都包含網路挂號、免費問診、健康自查、疾病教育、慢病管理、移動商城、互聯網醫院、線下診所,比如春雨醫生、杏仁醫生、平安好醫生、微醫等。

面向醫生端的公司業務則基本是圍繞醫生的再教育的需求開展,比如指南庫、文獻庫、臨床工具、最新研究、大會報告視頻,再加上一些醫生社區,問診、數據分析等,比如杏樹林、醫脈通、丁香園-醫生、醫學界、醫庫業務等。

業務對象一致,業務場景一致,切入角度類似,提供的服務也類似,界面設計可能也都差不多,導致的最終結果是同質化嚴重。

2. 再說為什麼?

政策因素限制了可以探索的範圍,而顛覆性業務的缺失和投資者的壓力推動了所有人的全面布局和快速跟進。

政策環境限制了很多環節的切入: 挂號的限制、線上處方流轉、醫藥電商、醫保支付的限制等等,導致很多鏈條、執行效果、用戶體驗受限,最直接的例子是網購處方葯的限制,導致了很多移動醫療公司缺少患者診治的數據,無法衡量實際的治療效果。現行的業務範圍和模式,基本上是政策環境允許(或者未明文禁止) 的業務範圍。

而最核心的原因則在於現在移動醫療公司還未找到真正能夠改變、顛覆現有醫療市場的解決方案,所以只能在投資者的壓力下,看到市場上現有、競爭對手在推行的業務就快速跟進 --我不知道未來的方向在哪裡,但是我需要以我的優勢業務為起點,儘可能多的在市場布局提前進行。

3. 最後說核心競爭力

提到核心競爭力,不在於到底有多少用戶量、手頭拿了多少投資、團隊背景和實力有多強,而在於到底有沒有一個真正為用戶服務、解決其需求痛點、並繼續提升的產品和服務在。比如丁香園的核心競爭力在於服務的兩百萬大夫群體的繼續教育的需求,線下的丁香診所肯定不是。再比如最近被關停的百度醫生,挂號搜索沒有任何核心競爭力,內容角度又太受其醫療搜索業務影響-缺少高質量、公正的內容,數據分析方面缺少關鍵的診療和康複數據,患者健康數據角度智能硬體也沒有繼續堅持。。。被關停是早晚的事情。

初步想法,歡迎交流、指正。


福州有一家做遠程醫療開始的公司,叫醫聯遠程醫療科技公司,和這些移動醫療不同,他主要著眼分級診療,社保支付和電子病歷,藥商在線服務,推廣家庭醫生服務,依託國家醫療數據中心,依靠體制醫院推廣移動醫療,對偏遠地區很實用,在福建省已經鋪開了,我覺得這公司不聲不響地,但是在逐步整合,區域複製會比較快。


其他平台沒安裝體驗過,通過支付寶城市服務知道微醫的,感受如下:

剛用微醫預約挂號,因為沒自己去過醫院挂號對牙科的科室也不了解。我是牙齒酸痛,經過微醫app上的「智能導診」推薦了一個專家給我預約挂號。2天後請假去醫院挂號,到醫院後諮詢處說這個醫生是負責裝假牙的,內心也是崩潰的。

預約錯了,那我自己排隊現場挂號吧,結果是應該要去挂號的科室全在上午掛滿了。醫院排隊挂號的場景大家知道,這個消息簡直就是晴空霹靂。

幸好我這還不是什麼大病,不然微醫就是在耽誤病人時間,也白白耽誤了我們上班(結果連個病假單都交不出)。和微醫客服反饋這個誤導預約挂號問題,結果卻拿出這是「免費」服務來推脫責任。

對微醫很失望,相應的產品經理如果你看到了這個反饋,請不要把不完善的產品功能開放出來,你們做的是人命關天的產品,容錯率很低,需要的是更專業的團隊。


不經意間發現竟然還關注了這樣一個問題,就借用一下當下比較火的「一帶一路」一篇文章來說明一下吧!原文鏈接中俄健康合作高峰論壇關注大眾體育

記得在三月底的時候,微醫搞事情,弄出一個大新聞,和浙大玩了起來,準備做人工智慧方面了吧!所謂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和浙大的結合,可謂是讓外界叫好,當然也引起了不少目光。

來看看這次的新聞內容,你們就懂了,畢竟一帶一路是大事嘛,移動醫療的幾家公司里,好像只有微醫「上榜」了。

5月16日,中俄健康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此次高峰論壇由中俄雙方友好、和平與發展委員會健康生活方式理事會主辦,主題是「中俄體育交流、大眾體育與健康合作」,旨在推動中俄體育與健康合作,實現雙方優勢互補。

互聯網醫療企業,微醫董事長兼CEO廖傑遠受邀作為中方代表發言並就微醫醫聯體創新實踐經驗與俄羅斯健康專家進行經驗交流。廖傑遠在中俄交流會議中首次披露了微醫的「醫藥險+AI」戰略,即醫聯體、葯聯體、健康險和AI。

微醫董事長、CEO廖傑遠 那麼在未來呢我們會看到醫學的人工智慧,能夠成為醫生最重要的助手,幫助大醫院醫生降低工作強度,幫助基層醫生提升專業能力,所以我們認為呢在AI的驅動下面,我們的醫聯體、葯聯體和健康險它會成為一個高效的產業鏈。

中俄雙方委員會主席、雙方政府有關部門領導、知名企業界高層管理者、中俄體育健將和體育明星、醫療健康專家、權威媒體單位、國際體育單項聯合會以及體育管理部門等200餘人出席了會議。


移動醫療應用存在同質化在所難免。以為各家面對的用戶無非醫生和患者。所在,對於醫生端就會出現文獻查詢,病例討論,繼續教育,患者管理,病情答疑等功能。產品經理也是要站在醫生的角度考慮,通過醫生工作需求來設計產品模型。對於用戶端也是,開始本著挂號難的噱頭,出現了一大批以挂號為主的公司。然後被政策打壓了,然後輕問診,然後醫藥電商,然後基因檢測。獨木不成林,有些移動醫療公司銷聲匿跡了,但也是可敬的,因為移動醫療需要的是一股勢頭,正是這麼多大大小小的企業,通過對用戶的教育,通過和醫生的溝通,才慢慢的被認可,被政府關注,最近剛看到《數據之巔》這本書,美國通過數據實現了超越,中國的醫療大數據存在很大機會,希望能有機會見證。


我可以做到移動醫療達到像淘寶一樣的網站,我已經找到合適推廣方式了,而且非常精準提高用戶量和活躍度,計算過成本很可靠。但是沒機會創業。


站在風口,豬也能上天!


他們 回答都是一模一樣的一個字都不差。。一看就知道複製的


醫療軟體的本質是為病人提供醫療服務。對醫生而言,要治好病,就要知道患者得了什麼病;而對患者而言,是想早點找到得病的原因,花費最少的代價去治好病。

現在移動端的醫療app眾多,側面也反映出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滯後,但是從本質上說,無利不起早,沒有那一關軟體有這麼愛心,去做公益慈善,在他們的背後,總有一條產業鏈支撐,所以,讓商家做好app軟體的唯一條件就是,誰為軟體運營買單。

第一,廣告支撐,這樣的app就不需要多少了,這樣的軟體不消多說,其盈利鏈條也非常明顯,但是帶來的短板就是,其實質還是服務於醫療市場。

第二,用戶支撐,這類軟體一般都需要在用戶側收費,免費和收費的卻別就在於,花了錢的服務比免費的強,但是憎多粥少,醫生資源和就診條件完善度不夠,試想一下,忙完了一天門診在拿這手機給病人看病,和拿著化驗單和患者交流,那種方式更容易了解病情?

市場上醫療app同質化嚴重的原因,也許就是還沒找到一條合適的經營方式,在服務質量和各方利潤之間選擇一個合適的平衡點,或者說,是缺乏一種迎合市場需要,能夠提高就診治癒率的一種方式。也許,未來的醫療app會縣上線下聯動,實體店網店相結合也說不準。


微醫,160同質化嚴重,且無可持續性。平安,泰康可不一樣。因為背靠支付方。


推薦閱讀:

如何快速的docker pull
kids room | 那些孩子房裡的奇思妙想
MIUI一億激活量代表著什麼?
平安夜閑談——IScroll的趣味
筆記本的哪些功能和設計可以提升你的幸福感?

TAG:互聯網 | 移動醫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