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茶」是大不列顛崛起的原因

引文:

18世紀以來,大不列顛成為人均消費茶最多的國家之一。都不用去國外,看看國內多少英式下午茶館就知道了。然而誰曾想到,「茶」這種飲料,竟然無意中成為大不列顛崛起的重要原因。

為什麼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先從霧霾說起……

一 為什麼會陷入死循環?

近一個月內,因為新書籤售,去了三次北京。我發現,在北京跟陌生人熟絡起來要比上海容易得多,就是一起吐槽一下霧霾,然後就算是有共同敵人的朋友了。

講真,霧霾是咱們老朋友了,而且我們都知道它的主要來源是煤炭、工業排放、機動車等等這些,為什麼不直接治理呢?

比如推動新能源、淘汰落後產能、關停一些工廠?

經濟學家汪丁丁在《長期霧霾的政治社會效應》里給出了兩個數字:北京霧霾導致的經濟損失大概在700億/年。

700億的成本還不足以讓政府去做這些事情?

他也列出了另一個數字:2015年9月「閱兵藍」的一個多月里,京津冀地區完全停產的(或許可疑)企業數目大約5000家。

「假設一家企業養活100名工人和他們的家庭(五口之家),那麼,50萬工人家庭有大約250萬人口。

不考慮地方政府的財政損失,單純命令這些企業永遠停產,中國社會可能要額外負擔250萬人口的生活費,假設每年每人4萬元,單這一項,一年為霧霾要支付的費用是1000億元。

實際上,霧霾問題之所以困難,不僅僅在於環保問題本身的複雜性,更在於它不僅僅是環保問題,還是經濟、法律、政治、社會等各方面的問題,牽一髮而動全身。

不說霧霾那麼大的問題,就拿私家車這麼一個很小的問題來說,也不簡單。

我周圍一些北京的朋友,多數沒有減少霧霾天開車的頻率,而是繼續開車,然後在車裡裝一台空氣凈化器,因為這樣比暴露在外面乘坐公共交通、戴著口罩更加舒服。

但這樣一來,機動車所造成的污染會更加嚴重。而污染越嚴重,那些原本開車的人更加不願在戶外乘坐公共交通,而是繼續開車。

由此形成惡性循環,如下圖:

當然,今天不是討論霧霾問題,在不具備相關專業知識的時候,我對熱點事件通常選擇謹慎發言,不給社會添亂。

我想說的是,很多問題,其實都跟霧霾一樣,是一個系統性問題。而這些系統性問題,如果用通常的問題解決方法(大問題拆解成小問題,逐個擊破)是很難解決的。

比如企業轉型問題:一些企業想要從低端產品向高端產品轉型。但問題是,由於之前走低端路線,利潤非常薄,可投入的研發和市場資金少,產品高端不起來。

這是不少企業在轉型的時候所要面臨的問題,就像是個死循環,如下圖:

再比如工作量,我們會發現,在職場上,部分人的工作是惡性循環:他們的工作負荷看起來很大,工作壓力隨之增大,又因為工作壓力太大,做事情很容易出錯,導致工作效率降低(單位時間內能夠處理的工作量小),然後工作負荷更大。

這些問題,就像一個循環怪圈,似乎很難用大問題拆解成小問題來解決。為什麼呢?這類問題跟別的問題有什麼不一樣呢?

第一,整體並不是部分之和。

比如管理團隊,是不是把團隊每一個人管好了、產出很高,整個團隊的產出就會很高呢?

想像一下足球隊就知道了,去年拿了英超冠軍的萊斯特城,球員工資總額排名英超倒數第三,沒有什麼數得上的球星。

所以,有些問題無法分解成為個體來看,必須把整體來看,才能解決。

第二,部分之間是有聯繫的。

之前說到的霧霾,既然涉及到環境、經濟、社會、政治等等問題,為什麼不能把這些問題進行拆解,然後一一解決呢?

因為這些問題都是相連的,看似解決了一個,但是會造成另一個問題的發生。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

所以,對於非常複雜的問題,光解決一個問題是不行的。而是需要完整地將問題看成一個系統。

這就是所謂的系統思維。

二 系統思維是什麼鬼?

微信BG成立的時候,張小龍發了一封內部郵件,總結了微信成功的五個理念,除了用戶為先、保持快速學習這些常見的產品思維之外,還提到了一個系統思維

他說:記住我們的願景,連接人,連接企業,連接物體。讓它們組成有機的自運轉的系統,而不是構建分割的局部的商業模式。

系統思維也會幫助我們建造透明公正的商業體系,讓系統在規則下運轉,避免人為的干預。

而在《第五項修鍊》中,系統思考也被列為最重要的那個「第五項修鍊」。

當然,《第五項修鍊》這本書雖然極受推崇,卻也十分晦澀。而張小龍說的這個系統思維,也是聽起來很有道理,卻不知如何落地。

那麼,這種「系統思維」,有什麼方法嗎?

Wikipedia對「系統」的解釋如下(為方便理解,我翻譯成了中文):系統是指將一系列相互影響、相互依賴的部分進行有序的整理,而形成的錯綜複雜的整體。

而關於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Dennis Sherwood在《系統思考》一書中這樣說:對系統的研究,實際上就是對系統構成組件之間的連接的研究

聽起來更玄了,但打個比方就明白了,想像一下醫生治病,他們會將人體看成一個系統,任何一個部位出現異常,都有可能是其它因素引起而不僅僅是該部位問題所致的,而醫治每個部位的時候,就要想到它對其它部位造成的影響。

說白了,系統思維要求我們從看局部到觀整體、從看表面到洞察背後的結構、從靜態的分析到尋找動態的平衡

這種思維並不像「結構化思維」那樣被我們熟知,但在組織管理、投資、宏觀經濟決策等複雜問題里,已經開始應用了。

比如,物理學家利用系統動力學相關的建模手段,進行金融的量化投資並取得了讓人驚嘆的業績。

從工業化時代開始,我們的社會分工就越來越細,人們看問題也越來越深,這點從學校的專業劃分就可以看出來了。

但如今社會,面臨的問題正在變得複雜,如果只用拆解的方法,無法解決所有問題。

比如滴滴,作為一個連接乘客和司機的平台,最初就會面臨這樣的問題:用戶不多,乘客不夠,司機接不到單,就不願意用滴滴,而司機不願意用,乘客就打不到車,繼而他們也放棄了滴滴。

所以,只解決乘客端或者司機端,都有問題,必須整體看待。

那麼,如何進行系統思考呢?

看似很困難,但掌握基本的系統思考方法,其實只需要掌握兩點

1)了解系統的組成要素;

2)知道幾類系統的特徵。

因為系統思考的基礎,是畫出系統循環圖(類似上面的那些圖),然後判斷這個系統是什麼類型,從而知道如何分析

三 系統有哪些要素

系統循環圖有四個最關鍵的要素:1)正向連接、2)反向連接、3)增強迴路、4)調節迴路。(以下兩張圖裡,都標註了上述四個要素的序號)

1)正向連接:原因和結果同時上升或下降。在上圖裡,加號的連接都表示正向連接。比如工作負荷越大,導致工作壓力越大,它們之間就是正向連接。

2)反向連接:原因和結果一升一降。在上圖裡,減號表示反向連接,比如工作效率越高(單位時間內能夠處理的工作量大小),導致工作負荷越小。

所有的系統循環圖都是由連續的閉合反饋鏈構成,稱為反饋迴路。反饋迴路有且只有兩種:增強迴路、調節迴路。

3)增強迴路:如果整個環路上的反向連接個數是偶數(包括0),這個迴路就是增強迴路。

如果你回顧一下我們文章開頭的那些圖,就會發現,它們全部是增強迴路。

比如,工作負荷大,導致工作壓力大,繼而導致出錯概率大,然後導致工作效率低,最後是加劇了工作負荷。

也就是說,對於這個增強迴路來說,每循環一次,工作負荷大就會加劇一次。

當然,增強迴路不僅僅是惡性循環,也可以是良性循環。

比如,對於高效工作者來說,他們就是良性循環:高效帶來工作負荷低、壓力小,然後出錯概率小,從而效率更高。

4)調節迴路:如果整個環路上的反向連接個數是奇數,這個迴路就是調節迴路。

比如春節了,你去另一半的父母家拜年,洗澡的時候會有個大問題,就是:因為不熟悉,所以淋浴器怎麼也調不到自己喜歡的溫度。

通過調節淋浴器來調整水溫,就是典型的調節迴路。如下圖:

這個循環圖的意思是:我們一般先調整到一個位置,運行了一會兒,發現太涼了,就會往「熱」的方向再調整一下,然後水溫差不多了,但沒過多久,發現又太燙了。

這麼反覆幾次折騰,才能掌握好最佳水溫。

這種調節迴路完全不同於增強迴路,它不是每運行一次就加強的方式,而是有正向、負向的雙重作用力。原因就在於,它的負向連接是奇數個(可以數一下上圖的減號數量)。

所以,就像調節淋浴器那樣,調節迴路最終是為了匯聚成一個目標(比如淋浴器的例子里,目標就是適合自己的水溫)。

好了,那知道了這些要素,畫出了系統循環圖,接下來呢?

四 系統有什麼規律?

所有的系統都是由增強迴路和調節迴路組成的,沒有第三種類型。只不過,一些簡單系統只有一個迴路,一些複雜系統則是由幾個增強迴路和調節迴路組成的。

當我們畫出系統循環圖之後,就知道這個系統的哪些部分是增強迴路,哪些部分是調節迴路。而這兩種迴路,是有明顯特徵的。

特徵1:所有的增強迴路都是指數級的

我們都聽過所謂人生的複利模型(1.01和0.99在多年之後的差異),但如何達到複利呢?

那就是建立一個良性循環,比如開始進步一點點,然後就會有成就感,然後成就感會激勵自己,又能進步一點點,如此循環下去。

為什麼是這樣呢?因為進步和成就感之間,構成了一個相互影響的增強迴路系統。而只要一個系統是增強迴路,那麼就會呈現指數級增長或者衰退,根本不存在線性關係。

當然,指數增長的初期一般非常緩慢。你看上面的圖,最開始的時候是不明顯的,在它迅速增長之前可能會需要非常長的時間。但一段時間之後,速度看起來會很快。

還記得我們開頭說過的問題嗎?人們都有高估短期、低估長期的傾向。

比如,我們定一年計劃的時候,往往雄心壯志,但後來發現,一年根本做不到那麼多事情。

但是,當5年過去,我們回顧過去的時候,又會突然發現:哇,自己竟然做了那麼多事情!因為我們潛意識裡面,把5年當成了1年的5倍,也就是說,我們以為成長是線性的,但是,它是一個增強迴路,是指數的。

另外,《增長的極限》是用系統動力學來研究人類發展的一部精彩著作。書中比較了人類社會貧富發展的根源,然後結論是:任何社會模式、企業制度,幾乎都會變得富人更富,窮人更窮。

在財富領域,馬太效應是非常明顯的。感興趣的話,可以自己畫一下財富的系統循環圖。

特徵2:指數增長是不可持續的,而且極容易轉為指數衰退

理論上來講,一張A4紙可以無限對摺,然後它的平面以指數級變小,但實際上呢?

你可以試一下,9次是極限。因為每對摺一次,摺痕位置都需要一定的彎曲,不可能做到兩半部分完全貼合。

打個比方,如果你折9次,2的9次方是512,想像一下你把一張A4紙折成了512頁的一本書(給個參考,我的書是278頁,想知道512頁多厚,買兩本試一下就知道——我是認真的),根本不可能。

實際上,只由增強迴路組成的系統是不多的,往往同時包含增強迴路和調節迴路。

所以,受調節迴路的影響和限制,指數增長通常不可持續。就好像A4紙不可能無限對摺一下,它受到紙的韌性的局限。

再比如,你提升自己,每天進步一點點,但還是會有上限,比如天生的認知能力等等。

所以,指數增長几乎不可持續,這是為什麼我們說「沒有長盛不衰的企業」、「富不過三代」的原因。

而且,指數增長不但不可持續,還極容易轉為指數衰退。

我是07年畢業的,印象很深刻,06/07年經濟高速發展,公司特別多福利,而且擴張很快,拚命招人。

但是到了08年,一下子就不行了。幾個月的時間,經濟就急轉而下,公司開始裁人、凍薪。

經濟學系的學生,都對經濟周期和商業周期特別熟悉。為什麼經濟繁榮一旦轉為衰退,都如此猛烈、想阻止也非常困難呢?原因就在於,整個系統的基本結構沒有發生變化,依然是一個增強迴路。

只不過,一個外部事件的發生,啟動了衰退的進程,然後將增強迴路從指數增長推向了指數衰退。

再比如,一家良性循環的公司,公眾都很看好,然後股價一直上漲,因為股價穩步上漲又被更多人看好。

但是,突然發生的某個事件,比如當季度的銷售未達預期,媒體開始發布負面評價,導致公眾出現恐慌,然後股價一路下跌,之後公眾會更加恐慌。

如果這時候沒有外部力量干涉(比如公司通過有效的方式向公眾澄清、給他們信心),就會一直衰退下去。

在這個過程中,公眾評價和股價之間建立的系統結構,並沒有發生變化,只是,因為突發事件,導致指數增長變成了指數衰退。

特徵3:所有的調節迴路都在試圖實現一個目標,而且如果存在滯後,就會出現振蕩

在做庫存控制的時候,會有一個庫存目標值(因為庫存太高會導致成本升高,而庫存太低又會導致缺貨,所以,需要這個目標值)。

如果一個庫存經理不理解這個庫存系統,那麼他極有可能在庫存急速下降的時候,想要調高這個庫存目標值,多多備貨。

但如果這麼做,結果會更加糟糕,因為銷售和庫存之間是滯後的,如果備了更多的貨,發現賣不出去,然後他又人為地降低目標庫存,就會發現庫存又不夠了。

這是因為,調節迴路里有「時滯」的概念。

調節迴路會一直尋找某個目標,整個系統都會向著這個目標匯聚。但是「時滯」的存在,決定了接近目標的過程如何。

就像我們之前所舉的淋浴器例子一樣,因為「調節淋浴器」到「水溫變化」這個過程存在時滯,所以會出現高於或低於目標值的情況,導致系統振蕩,但是最終,振蕩會停止,越來越接近目標值。

然而,如果我們不知道這種調節迴路的「時滯」規律,而是人為干預,這種振蕩有時候會非常強烈,而且達到目標水平的時間會被拉得更長。

想像一下,如果你不知道一個淋浴器是滯後反應的,你會多麼頻繁地去調節水溫,然後怎麼也到不了自己的目標水溫。

特徵4:想加速的時候,別踩油門,松剎車

18世紀的歐洲,經濟增長的主要局限是人口負增長,因為大量的人因為疾病和饑荒而死亡,以至於死亡率超過出生率。饑荒是因為農業能力的限制,疾病主要是一些感染(那時候沒有抗生素)。

試問一下,如果你是國王,打算採取什麼樣的措施來增加人口、提振經濟呢?

為了能夠讓你更好地得出答案,以下是簡單版的系統循環圖,描述了城市人口的系統結構:

對上圖做個簡單說明:城市人口取決於出生人數和死亡人數,而兩者分別取決於出生率和死亡率。而出生率、死亡率又跟疾病和饑荒有關。

怎麼樣?想好措施了嗎?

我猜你的想法跟我最初一樣,都是鼓勵多生,比如發放生育津貼等等。這個方法有沒有用呢?實際上,非常微弱。

那靠什麼呢?不妨看一看,18世紀最終在歐洲諸國中脫穎而出、實現人口增長的大不列顛,有什麼不同?

很重要的一個答案是:他們喝茶!

我們看一下完整版的系統循環圖(只是相對完整,因為做了簡化):

原本城市人口是個增強迴路,因為總人口多了,新出生的人就多了,然後又增加了總人口。然而,人口增長還需要考慮死亡人數。

在整個系統中,最終的限制就是兩個:

一是農業能力,因為人口總量沒法超過食物所能供養的總量;

二是疾病,因為它決定了死亡率。

當然,這兩個限制也跟一些因素有關,如果有興趣,可以畫出它們背後的系統。但在這裡,我們重點討論人口問題,所以不再延展。

這兩個限制的作用是不一樣的:農業能力是有限的,儘管可以提升,但短期內無法消除,尤其是在科學不發達的18世紀。

但是,疾病卻可以,因為當時的疾病主要是因為人口擁擠所造成的一些感染。

茶有一定的藥效,可以殺菌,雖然沒有現代抗生素那麼有用,但是卻能夠將疾病的約束減輕一點點,只要減輕到讓死亡率低於出生率,那麼人口就會進入指數級增長

在18世紀的歐洲,只有大不列顛養成了喝茶的習慣。

當然,當時的大不列顛,還獲得了其它的要素,比如煤炭、貿易等等,這些都促進了經濟發展,但是,茶的無意間引入,成為了它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

回頭來看系統圖,其實你會發現:鼓勵多生、發放生育津貼,實際上是在增強迴路方面促進增長,而喝茶,則是在調節迴路方面減少限制。

如果調節迴路的限制不消除,再刺激增長的舉措,作用都是很細微的。

實際上,所有的系統,即便再複雜,也是由兩種迴路組成的。當調節迴路和增強迴路相互作用時,調節迴路的作用就是減緩增強迴路的速度(無論正負)。

所以很多時候,想要增長,不用猛踩油門,鬆開剎車就夠了

說回到我們自身,這個規律也是非常實用的。比如說,很多企業為了實現銷售增長,不斷推出刺激政策,比如從外面高價挖來牛X的銷售人員、推出各種銷售激勵政策、大力做廣告等等,其實,可能最大的限制是產品本身。

再比如,我們為了掌握更多知識,不斷地去記憶和囤積知識,但其實,大腦記憶知識是有限制的。不如去鍛煉一下思維能力,把知識結構化,這樣才能容納更多知識。

五 系統思考怎麼應用

總結一下,我們應該如何應用系統思維:

第一,當我們碰到一些複雜的、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問題時(比如團隊管理、職業發展、知識體系、企業經營、商業決策等等),不妨畫出它的系統循環圖,然後就能夠知道,要如何發力,才能讓系統更好地運轉。

第二,增強迴路總是指數級變化的,儘力做到良性循環,哪怕速度慢,因為否則就會惡性循環。

第三,由於指數增長極容易轉化為指數衰退,所以指數增長的時候,小心外部事件。

第四,在系統問題前,永遠不要高估短期能做到的事情,而低估長期能產生的變化。

第五,面對一些問題,踩油門未必是有效的方法,你需要松剎車,解除系統運轉的限制。

其實,系統思維並不像結構化思維那麼為人熟知,因為它本身較難掌握、有些複雜。

況且,我們總是喜歡線性的因果關係,即:發生了一個問題,一定是某個原因導致的,但很多複雜的問題都不是線性的,而是環形的,就像系統循環圖裡畫的那樣。

別說系統思維,最近在其它平台做線上分享,有些聽眾覺得結構化思維都太複雜,認為人生很簡單,拼就好了,想那麼多幹嘛?

挺感慨的,我們讀了二十年書,但在思考方面,很多人依然簡單、線性、非黑即白,拒絕任何思辨,把雞湯當哲學,認為任何問題的答案都可以用簡單的幾個詞概括。

但是,世界什麼時候如此簡單過呢?

參考資料:

《系統思考》,丹尼斯·舍伍德 著,邱昭良 劉昕 譯,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年

《第五項修鍊》,彼得·聖吉 著,張成林 譯,中信出版社,2009

更多乾貨,請移步個人原創微信公眾號「圈外」(ID: iquanwai)。我就是那個反雞湯反雞血、堅持原創、不要讚賞、還請你吃飯的孫圈圈啦。(只想喝雞湯打雞血的就別來啦,我們在一起不會幸福的~)。


推薦閱讀:

如何管理情緒讓自己不生氣?
如何看透對方是什麼樣的人?
如何在瑣碎的時間提高注意力?
知識是資本嗎?你確定嗎?

TAG:系统思维 | 思维方式 | 方法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