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地緣格局(上) | 最後的世界強權

自歐洲大航海時代以來,全球格局發生的主要變化有:歐洲列強的全球殖民與舊世界的重組、俄國的東進與游牧世界的衰退、美國的獨立與崛起、奧斯曼帝國的瓦解。

其中,舊大陸上的故事,更像是對既有財產的瓜分與再瓜分;而美國的崛起,則是喚醒了地球上最後一支重要的地緣力量。從此,殖民衝擊後的世界無法再重現原有的格局,歐洲與亞洲之間,不止有伊斯蘭和海洋,還有美利堅。

封印中的北美大陸

地球上適於人類建設文明的地區並不多,即使最好的條件,也需要人為的技術改造,即使最好的技術,也難以把阿富汗改造為一個民族國家。

如果該地區有著成片的、氣候適宜的、水源充足的可耕地,並以廉價的河流航運連綴其中,可以積累資本並將各地人口整合到一個統一市場之中,更有山海險阻阻敵於外,這無疑是很好的條件。這樣的硬條件是真正的——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以至於他們至今仍是這個世界最繁茂的地區。

世界燈光圖——不要問我為啥沒把波斯灣和烏拉爾山算作繁榮地區。。

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美洲大陸由於地理的隔絕長期無法與歐亞非大陸上的文明交流學習(偶爾飄過去某個人不在此列),使其文明程度總體上落後(能源、農作物資源、交通體系、社會組織規模)。時間長了,差異也逐步拉大,看上去也不太一樣了。。

你好,大酋長

來吧,我的祭品!

然而美洲的自然條件(尤其北美)卻是相當優越的,且相比開發了數千年的舊大陸,美洲的自然資源相對完好。

北美地理格局

北美洲呈倒三角形,三個角分別與亞洲、南美洲、歐洲有微弱的聯繫(阿拉斯加-西伯利亞、巴拿馬、格陵蘭-冰島),而北美的大部分海岸線以寬闊的海洋與其他大陸隔離開,這使得一旦北美內部形成統一力量,外部無論從海上還是陸上攻入北美腹地(密西西比)都是不可能的。

雖然加拿大的面積比美國要大,但大部分領土氣候惡劣,溫暖地帶緊貼美加邊界,冬天可能會變成這樣:

北美冬季雪線最南範圍

當然,這也是被美國擠壓的結果,迫使加拿大只能儘可能爭取在五大湖地區的存在感,併合作建造昂貴的運河體系使五大湖可以通向海洋(湖之間有落差瀑布,且五大湖至聖勞倫斯河也需人工改造),雖然這一好處主要被美國所享用,但加拿大的重要城市也基本集中於這一線。

五大湖——聖勞倫斯河——大西洋剖面圖

尼亞加拉瀑布群——安大略湖與伊利湖之間——雖然好看但是妨礙航運。。

從落基山脈向南延伸的墨西哥和中美洲則遍布山地交通不便,南部更是為熱帶雨林所覆蓋,墨西哥如果無法控制墨西哥灣沿岸的其他板塊(如德克薩斯、密西西比、佛羅里達),使自身的核心變為墨西哥灣,進而與內陸的密西西比流域對抗,則只能退守為墨灣西岸的山地國家,飽受貧困與分裂之苦。

墨西哥最終退守為墨灣西岸的山地國家

北美的核心地帶是大密西西比河流域,世界上流域面積最大的三條河流:亞馬孫河、剛果河、密西西比河(長江遠遠排在後面...),前兩條都被淹沒在熱地雨林之中,唯有大密西西比發展為最大的內河航運區域。

大密西西比...

美國中部不光是大平原,更是被河流網路滋養連接起來的大平原,如同中國長江流域的每個省份都以一條長江支流為基礎一樣,美國中部則在更大的範圍內整合在一起,各州的名字也往往與支流相同。這一龐大的網路覆蓋了美國三分之一的國土面積(不算阿拉斯加則比例更大),比新疆西藏加起來還要龐大。

密西西比河的支流還有田納西河、肯塔基湖、俄亥俄河、伊利諾伊河、密蘇里河、堪薩斯河、阿肯色河等。。

這一航運網路使美國的廣闊內陸擁有出海口,其豐富物產可以以很低的成本運向全國各地和世界各地,加上以運河打通密西西比流域與五大湖,則美國本土相當於三面環水,且與廣闊內陸相打通。美國強大的農業產能(耕地挖掘潛力仍很大)不止在於地廣,也在於運輸的便利(俄國則相對不便利)。

美國明尼蘇達州某地

同一尺度下河北省某地。。

然而密西西比河的入海口一旦被一個控制墨西哥灣的政權封鎖,則是致命的,墨西哥灣曾是西班牙人的勢力範圍,所以擊敗墨西哥和西班牙都是必要的(控制德克薩斯、邁阿密、古巴)。

對於美國來說,大密西西比是其地緣核心,其東西被阿巴拉契亞山脈與落基山脈夾持,北通五大湖、南通墨西哥灣,得大密西西比則得美國,得美國則得北美。

列強環伺

雖然獨立後的北美十三殖民地成功控制大密西西比並擴張至太平洋,但英國人並非北美洲唯一的殖民者,法國人和西班牙人都在北美有大片殖民地

1750年北美殖民勢力

雖然早期路易斯安娜(大密西西比)名義上是法國的殖民地,但是由於北美內陸的落後狀況,使得殖民時代的北美是沿海地區的競爭,法國所控制的聖勞倫斯河流域太冷,西班牙人的領地則太熱,東海岸則優越得多,甚至發展起內部貿易,企圖擺脫宗主國英國,自行向阿巴拉契亞山以西(大密西西比)擴張。

在早期競爭中,殖民地勢力羸弱,北美洲的此消彼長很大程度上決定於歐洲的戰場。在七年戰爭(1754—1763)中,法國遭受重創,失去了在北美的大部分殖民地。

圖上略有差誤,法國仍保留在密西西比流域的一定影響力,但此地地廣人稀,其實殖民者一直是點狀的

長期以來,北美的英國殖民地因為受到法國殖民地的威脅,需要宗主國的軍事保護,一旦法國勢力被擊敗,則新大陸上的均勢被破壞,英國表面上的成功最終演變(亦不可忽視眾多其他原因,比如法國的援助,歐洲繼續決定著美洲)為二十年後的美國獨立。

大美利堅終於要登場了

獨立後的美國大體位於阿巴拉契亞山脈以東,眾多河流東西走向,使得不同的州傾向於獨立,且國家靠海洋交通維繫,這對於早期的美國來說是極其脆弱的,第二次英美戰爭再次證明。。美國海軍完敗。而統一與強大靠什麼?靠西進大密西西比。

西部大開發

相比之後的落基山脈,阿巴拉契亞山脈顯然好翻越得多,並且隨著一些國家公路的建設,移民的小溪逐漸膨脹為洪流,通過俄亥俄州-俄亥俄河進入整個大密西西比河流域是一條重要的路線。只要西面沒有強勁的對手(印第安人算么?),美國平民組成的大小車隊開始了對阿巴拉契亞以西的西部大開發。

1785年美國地圖。。剛獨立兩年,美國人已經把整個密西西比河以東都劃為自己的地盤了。購買以西的路易斯安那是1803年

這一段壯闊的西進歷史徹底打破了全球的力量平衡,這是塊優質的大洲級的資源寶地,不過美國人也以驚人的速度開發甚至破壞之。(相比中國數千年的持久農耕,美國一百餘年開發全美,是否也算是一場驚人的伐木運動?)

雖然美國中部地勢平坦河網縱橫,但也有著很多自然障礙有待克服,如改造密歇根大沼澤,曾經的密歇根州是一片廣闊的沼澤地(我記得用了幾十年才排光大沼澤,才有今日的密歇根)。這也是為什麼加拿大很難從五大湖向南擴張勢力。

當船隻走到河流的最西端,美國人民發現自己發現自己來到了落基山脈腳下,之後的道路可就艱難的多了。。因為前面是西部世界,然而美國人民是不一般的人民,他們充滿牛仔精神,具體來說就是:

邁向兩洋帝國

雖然美國西部的條件也很艱苦,但絕對不能和中國西部相比,荒漠是很多的,但並沒有塔克拉瑪干那樣連綿無盡的流動沙漠,事實上,美洲大陸較亞洲要窄得多,這使得他可以更密集的獲得來自兩方面的海洋水汽(亞洲則形成廣闊而無用的內亞荒漠),所以落基山脈內本身也發育出眾多河流,或向西入太平洋,或向東匯入大密西西比盆地,所以向西的前進道路是有的,何況,聽說遠方還有黃金。。

在通向西部的過程中,殖民者一邊走一邊建立城鎮、佔領耕地、找黃金,而來晚的人可以繼續向西,由於美洲是如此的廣闊,資源總是可以更多,生活總是可以更好,圈印第安人的地是實實在在的美國夢。

這種自發的追夢之旅(配合著也有很多造夢高手,比如某地有黃金)使美國人沿著可行的道路繼續向西,環境惡劣和競爭加劇使很多車隊加強自身的武裝和組織,並形成獨特的派別和領地如鹽湖城,鹽湖城即是由摩門教徒建立,並成為摩門教的大本營(鹽湖城並非摩門教建立的唯一城市)。這種基於西進經歷形成的共同體意識,似乎成為西部一些城市自治傾向的源頭。

在沖向西海岸的同時,仍有兩個問題需要解決,一個是墨西哥,一個是俄國。

獨立後的墨西哥繼承了西班牙帝國在加利福尼亞、亞利桑那、新墨西哥、德克薩斯等地的廣闊殖民地。老實說,這些土地比墨西哥核心區(墨西哥谷)要有價值的多,但這些所謂的領土與核心區之間相隔連綿的山脈和沙漠,如果墨西哥不能在墨西哥灣佔有優勢,必將失去沙漠以北的土地,而控制墨西哥灣意味著控制新奧爾良(密西西比出海口),而這是美國的核心利益。

由於陸路相隔遙遠,墨西哥軍隊遠征失敗,且墨西哥本土被美軍從海上登陸,首都被佔領,墨西哥戰敗。墨西哥既然沒有強大海軍,必然無法建立一個墨西哥灣國家,只能退守山地,沙漠以北的土地則盡失,墨西哥再也無法威脅美國的地位。

墨西哥最終退守沙漠以南,沙漠成為美墨之間的隔離帶

相比肘腋之患墨西哥,從西伯利亞而來的俄國人雖然在阿拉斯加甚至加州建立了前沿據點(狩獵貿易站也算據點么。。),但畢竟相隔遙遠,不可能與美國爭奪西海岸,最後連阿拉斯加也賣給了美國人。

至此,殖民時代中,相比歐洲國家在海外佔領的眾多飛地,美俄兩國則實打實的擴張自己的疆土,分別佔領了北美和北亞,並在阿拉斯加碰頭,以白令海峽為界。

勝利會師?

雖然遠在麥哲倫時代就完成了環球航行,但西方人向東西兩個方向的領土擴張卻是由美俄最終完成的。但這並不是終點,俄國人想要更多更溫暖的海岸線,美國人則要更多的海洋進而躍進到遠方的海岸,在內陸與海洋兩個擴張方向上,傳統亞洲邊緣地帶的國家,都只是他們的獵物。

美俄之間的亞洲邊緣地帶

未完待續....

歡迎關注我局微信公號:diqiuzhishiju(地球知識局)

推薦閱讀:

拆《美國十講》:最客觀的了解美國的入門書
特朗普上台了,印度人開始擔心了
Live內容與總結——美國藝術地圖

TAG:美国 | 地缘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