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活力的親子陪伴
01-30
親子互動的改善, 是應該需要結果導向, 應該有思路或原則, 但更重要是堅持親自踐行, 尋找合適自家的方式. 本文核心一句話: 家長持續付出陪伴時間, 成為一個孩子, 成為自己孩子的朋友.
## 版權聲明:
本文著作權歸作者 TsingsonQin 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 tsintson_at_me_com 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知乎網址 / TsingsonQin 署名 / "三明啟智" 三者必不可少)。
## 小小說明:
- 任何他人的成功經驗或所謂概念定義原則指南( 包括我寫的), 都僅僅是參考.
- 想改善親子互動的家長們,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請親自踐行吧, find your way out.
- 對孩子來說, 家長給予最好的愛, 就是有品質的, 持續的, 充分的陪伴時間
## 提前的小總結:
- 家長應該進入孩子的世界, 以遊戲的心態
- 尋找最合適你自己孩子的"引導"方式
- 就算"確認"孩子有"問題" , 也堅持用半年一年以上的時間來調整( 注意: 是調整, 不是糾正, 不是禁止, 不是打罵, 不是呵斥,不是冷漠)
以下是案例及小故事:
- 與聾啞朋友作朋友的案例
- 家長與孩子一起學習口琴演奏案例
- 6年陪伴孩子繪畫案例
- 調整"過活躍"孩子注意力持續集中的實踐
### 案例1, 平等對話:
大學畢業後, 有一個朋友的孩子是天生啞吧, 聽力也不太好, 非常內向,除了聾啞學校的小部分同學, 甚少接觸社會. 為了與這個啞吧朋友相處, 我先把自己變成聾子( 裝上得重的耳塞讓自己失聰), 再把自己變成啞吧( 強制自己不說話).這樣情況下, 與這個啞吧朋友呆了3個月(平均每天在一起2小時左右) 之後, 我們成了真正的朋友, 無"話"不"談" ( 手語與畫畫交流).
慢慢地, 這位聾啞朋友( 以及他的同學們) 進入了我的朋友圈, 一起作平面設計, 一起"聽"音樂, 一起用手語在街上評點美女們.... .### 案例2, 共同經歷:( 文字整理中, 稍後修訂上來......)注1: 題圖, 2016年9月6日, 自家女兒抱怨媽媽,我在手機上記錄下來的原話.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