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一妻制的起源

富有的人有多於一個的配偶,這在中西方的歷史上均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以至於很多人穿越回去的目的就是為了開後宮……

從經濟學上講,這一點其實很容易去解釋:

  • 男性和女性生理特點不同,男性可以通過增加配偶的個數來有效的增加自己後代的個數;
  • 男性佔有的社會資源有顯著差異,但是女性生孩子的能力沒有顯著差異;

有很多經濟學家,比如加里.貝克就證明了男性之間的財富地位不平等和其擁有的女性配偶個數成正比。但是,理解一夫一妻制就不是那麼容易了,在當前的社會,無論中西方,財富不平等不但存在,並且前所未有的大——有人富可敵國,有人衣不蔽體。發達國家的財富不平等,從絕對數額上來說是大於不發達國家的,比如特朗普的豪華內閣——上面支持多妻制的兩個特點依然滿足,而為什麼反而發達國家一夫一妻制更加的流行呢?這是人類在自縛手腳,還是理性的必然?

世界上沒有無根之水的文明,如果一項制度能夠長期的存在並廣泛被接納為「文明的」,那麼必然是這項制度至少在某些情況下改進了社會福利,我們既然認為一夫一妻是「文明世界」的特點,那麼一夫一妻必然有其經濟上能夠被合理化的理由。

假定人的效用分為兩塊,一個是自己的消費,另外是自己兒子的收入,也就是說,人是在乎自己後代的。而收入也分為兩塊,一個是自己的奮鬥所帶來收入,一個是父親給兒子的饋贈。在發達國家,人力資本的作用更大,故而富人以自身的奮鬥為主導;在不發達國家,則父子相傳的份額更大。

自身奮鬥靠什麼?靠自己的人力資本。為了簡單起見,我們假定只有兩種人力資本:聰明和平庸。就社會階層而言:兩個聰明的夫婦,有小的成本能培養出聰明的孩子;如果一方聰明一方平庸,那麼成本較高;而如果雙方都是平庸的,那麼無法培養出聰明的孩子。

在這個模型中的婚姻,則被定義為夫妻雙方通過某種協議,來生產並投入資源給一個後代。

顯而易見,我們能得到的第一個結論就是:當聰明與否所帶來的收入差別很小的時候,培養高水平的孩子是一件非常『吃虧』的事情,精確一點說,培養孩子給父母的邊際凈收益帶來的增加小於再生一個孩子所帶來的邊際凈收益。

這個時候沒有人會去刻意培養孩子,數量才是王道——富有的人會非常傾向於多妻制度,因為不管女性是聰明的還是平庸的,反正大家都不會去投入資源養孩子,那麼也就意味著,女性是聰明還是平庸,在婚姻市場上沒有任何的區別。所以在古代不但有多妻制,還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式的婚約——因為事實上大家沒有那麼在乎後代的質量,更在乎的是後代的數量和遺產,而生產後代這一活動本身是不需要個人意志參與其中的,至於遺產——更重要的門當戶對,而不是自己的創造。

那麼隨著科技的發展,聰明和平庸所帶來的收入差距變的越來越大,尤其是在發達國家。那麼作為父母,如果雙方都是『聰明』的,即便是出於最大化自己效用考慮,也開始希望提高自己的後代為「聰明」。這個時候會發生什麼變化呢?

假想一個聰明的男性,如果他和一位平庸的女性結合,按照我們的設定,要培養這個後代為「聰明」,需要花費較高的成本;而如果轉而去追求一位聰明的女性,則培養這個後代為「聰明」成本較低——當這兩個成本的差別足夠大的時候,也就意味著「聰明」的女性具有巨大的比較優勢,而這一優勢會立刻在婚姻市場上體現出來,那麼這個時候對於聰明的男性來說,有一個這樣的權衡:

  • 如果去選擇去迎娶「聰明]的妻子,那麼聰明的妻子會根據自己在婚姻市場上的巨大優勢收取足夠的租金(這是稟賦租金,基於自己「聰明」這一特點的),當市場均衡的時候,這個租金會剛好耗盡這位聰明的富人的資源,使得這位富人無法去迎娶第二位妻子,無論其賢愚與否;

  • 如果去選擇迎娶多位「平庸」的妻子,然後因為成本的緣故,就不值得培養後代了,儘管養的起,但是邊際收益太低——養多個孩子並不能沖淡這一劣勢,因為每養一個孩子,即便不培養,也都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帶來的收益相同,但是因為自己的消費隨著孩子的數目增加而降低,所以養多個孩子天然的就是邊際收益遞減的。

而因為「聰明」的女性在婚姻市場的這一巨大優勢,所以這也給了父母額外的激勵去把自己的後代也培養成「聰明」的。於是在我們設定的這個小社會裡面,富人只能供的起一位「聰明」的妻子,窮人則不管妻子「聰明」與否也只能娶一個。就這樣,即便我們不考慮任何外生的社會規範和文明進步這些變數,一夫一妻制照樣產生了。

在這個模型中,男性為生產方,故而模型的結論為:

男性之間的財富/天賦不平等越大,多妻制的傾向越大,而女性之間的財富/天賦差距越大,一夫一妻的傾向越大。

這個也可以用來解釋發達國家和不發達國家的不同,不發達國家很多富人是靠尋租而非勞動所得,可能自身並非是聰明人,那麼根據我們的模型,只有聰明人才會面臨上述權衡,並且去迎娶聰明的妻子;而平庸的人的最優選擇只有一個,那就是多多迎娶平庸的妻子,生育多多的孩子,所以在不發達國家還普遍有一夫多妻的現象;而在發達國家,人通過自己的天賦和勞動致富的通道比較通暢,故而更多的富人是依靠天賦而非遺產的,其最優選擇就如同我們上面所描述的,一夫一妻,對後代重點培養。

有人可能會好奇,如果在未來,「聰明」對生產率的影響進一步擴大,以至於即便是「平庸」和「聰明」的搭配,不惜血本的培養自己的孩子為「聰明」也是最優的,又該是什麼樣的社會制度呢?了解了上述了邏輯,大家應該可以自行推理得到答案^_^

提示:可以從女性之間的比較優勢入手考慮。

------------------------------

說一夫一妻多妾的,我統一回復吧,文章裡面說的很清楚了,模型中的「妻」,就是一位男性同時供給並養育多個與之生育後代的女性,「妻」和「妾」都算是模型中的「妻」——因為模型中每個「妻」固定只能生育一個孩子,所以多個孩子=多妻。這個限制只是為了計算方便,技術上可以放寬假設到每個女性可以有生育N個孩子的稟賦上限,只要『聰明』的女性和『平庸』的女性在生孩子的稟賦沒有顯著差異,這並不會對結論造成任何實質上的差別。

Gould, E. D., Moav, O., & Simhon, A. (2008). The mystery of monogamy.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8(1), 333-357.


推薦閱讀:

長久保鮮的婚姻,需要一次又一次出軌
離婚破局3: 我可能不會愛你
? 青·讀:除了暖男,你更需要知道暖婚
父子搶老婆,母女爭漢子,外國撕逼節目也太奇葩了...
女性系統性紅斑狼瘡病友應積極擁抱婚姻家庭

TAG:经济学 | 婚姻 | 一夫一妻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