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篇,關於蛋白質的十大偽科學(上)
最近《健身入門學》講運動與蛋白質代謝,其實裡面有很多不錯的小知識,但是大家可能看題目「運動與蛋白質代謝」比較枯燥,容易敬而遠之,所以我把最近課程里一些知識點提煉出來,補充一下,羅列一個關於蛋白質的十大偽科學流言,希望能對更多人有幫助。
內容其實也不算多,就是標題圖裡面那些。但是為了大家好讀,還是分成上下兩部分吧,兩篇文章間隔開發。大家注意,小標題裡面都是誤區,都是錯的。
蛋白質十大偽科學第十名:高蛋白飲食後放屁臭就是蛋白質過量了
高蛋白飲食放屁臭,這個很多增肌人群都有體會。有人說,高蛋白飲食後放屁臭,那麼就是蛋白質吃的太多了,過量了,其實這種說法沒有明確的依據。
我們吃下去的蛋白質,總有一部分沒有被徹底消化吸收,這些未消化的蛋白質進入腸道,會在腸道細菌的作用下進一步無氧分解,也就是腐敗。這個過程可以產生少量的維生素或者脂肪酸,被我們身體利用。但是大多數腐敗產物對身體有害,比如胺類、苯酚、吲哚、硫化氫等等。這些東西對身體都沒好處,而且還有很刺鼻的臭味。
所以我們健身人群,平時蛋白質吃得多了,放屁會很臭,就是這個原因。蛋白質吃得多,未消化的蛋白質必定也會多一些,但這不代表一定就是蛋白質過量。
有些人如果蛋白質消化能力差,那麼蛋白質吃得多,進入腸道的未被消化的蛋白質可能就會更多,那麼放屁可能會很臭,所以這種情況,建議可以吃一點含有蛋白酶的消化酶,儘可能的增加蛋白質消化能力。另外,蛋白質食物少量多次的吃,也能提高消化率,這也是一種辦法。
蛋白質十大偽科學第九名:蛋白粉絕對不能用熱水沖
一直有人說,蛋白粉絕對不能用熱水沖,否則蛋白質變性就失去作用了,搞得人們沖蛋白粉小心翼翼,水稍微熱一點心裡就犯嘀咕。其實這樣完全沒必要,蛋白粉即便用開水沖也沒什麼問題。蛋白粉不建議用比較熱的水沖,主要是這樣影響口感。單從蛋白粉的蛋白質營養角度講,熱水沖蛋白粉完全可以。
高溫會讓蛋白質變性,酸鹼同樣會讓蛋白質變性,我們把蛋白粉喝進肚子里,胃酸就會讓蛋白質變性。蛋白質變性是我們消化蛋白質的第一步,變性的蛋白質更好消化,因為變性的蛋白質更容易被蛋白酶水解。
我們平時把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做熟,比如煮肉、煮雞蛋,其實也是讓蛋白質變性的一個過程。做熟的蛋白質更好消化,一般在近端空腸就可以被吸收。沒煮熟的蛋白質消化就慢一些,一般在進入迴腸後才能被基本吸收。
所以有些人,尤其有些力量型運動員,特別喜歡喝生雞蛋,好像很營養。其實這都是很幼稚的想法。生雞蛋不僅僅因為蛋白質沒有變性不好消化,而且生雞蛋裡面還有一些特殊的蛋白質,會影響蛋白質、生物素和鐵的消化吸收。我們把雞蛋煮熟,這些特殊蛋白質變性,失去生物活性,就不會影響我們對這些營養物質的獲取了。
當然,有些蛋白質食物被過分加熱,做的太熟,可能消化速度也會受影響,比如雞蛋,煮的過熟也不好,所以單從消化速度來講,蛋白質食物足量加熱但不過度烹煮可能是比較理想的。
我們說一下蛋白質變性。蛋白質變性這個概念,咱們老白姓不太了解,一聽變性,覺得挺可怕,自然而然會想當然的認為,變性了蛋白質就沒用了。實際上,蛋白質變性,是指蛋白質的有序的空間構象變成無序的,讓蛋白質的理化性質改變,比如粘度增加、生物活性喪失等等,但不會降低蛋白質本身的營養價值。
什麼叫生物活性喪失呢?比如催化我們身體生化反應的酶,就是一種蛋白質,所以大多數酶是怕高溫的,一旦變性,就失去了酶的作用,但是它還是蛋白質。我們吃蛋白粉,要的是蛋白質營養,所以這不受蛋白質變性的影響。而且話說回來,我們喝的乳清蛋白粉,大多數在噴霧乾燥的時候已經經過高溫處理,早就已經變性了。
我給大家打個比方,比如過去人們打獵,一箭射過去,射死一頭鹿,這頭鹿死了,失去了一些作用,比如說觀賞的作用,比如說繁殖的作用,或者作為寵物的作用,但是營養價值還在,鹿肉還可以吃,這個不受影響。蛋白質變性也是一樣,失去了生物活性,但是蛋白質營養價值不受影響。
當然,這是指蛋白質營養本身,有些蛋白質食物裡面還有一些活性營養成分,比如牛奶裡面還有一些免疫蛋白,這些東西我們吃進去可能對我們的免疫功能有好處,這些東西,我們要的是它們的生物活性,不是蛋白質營養,所以過度加熱會破壞這種營養價值。
這是說,蛋白粉可以用熱水沖,不會明顯影響蛋白質營養。我們有時候沖蛋白粉,水熱一點,大家也不需要有什麼顧慮,水熱點水涼點其實都不是多大的問題。無非就是水太熱蛋白粉口感差一點罷了。
蛋白質十大偽科學第八名:蛋白粉顆粒大小非常影響食用後的效果
蛋白粉的生產技術現在已經很成熟,現在蛋白粉的生產廠家為了突出自己的產品,和其它產品拉開「檔次」,往往喜歡從所謂蛋白粉「顆粒大小」、「溶解度」上做文章。有些生產商說他們的蛋白粉的顆粒小和溶解度高,吸收好效果強,這種所謂的優勢真的能使蛋白粉的營養價值產生質的區別,進而影響我們的增肌效果嗎?
評價蛋白質的營養價值,一般使用兩類方法。一種是化學方法,一種是生物學方法。蛋白粉其實也一樣。蛋白質營養價值評價的化學方法,就是分析一種蛋白質來源的氨基酸構成和特點,看看裡面的氨基酸種類和含量怎麼樣。因為我們攝入蛋白質,最終需要的是幾種必需的氨基酸。
蛋白質營養價值的生物學方法很多,比如蛋白質的生物價,就是我們比較常用的數據。還有一種方法就是找實驗動物的幼仔,吃吃某種蛋白質看看。看看幼小實驗動物體重的增長了多少,然後跟所攝入的蛋白質比一下,得出一個比值,這個數據就可以表示蛋白質用於生長的效率,這叫蛋白質功效比,簡稱PER。
一般來說,一種蛋白質來源的PER大於2.0,則為高質量蛋白質;PER1.5-2.0為中等質量,而<1.5則認為質量較低。 比如有的數據,精麵粉的PER只有0.6,這就說明精麵粉的蛋白質營養價值比較低。雞蛋是3.9,這個營養價值就高的多。
蛋白粉的PER數據方面,有一項研究評價了粗蛋白質含量為80%的某品牌混合蛋白粉,這種蛋白粉是大豆分離蛋白粉和乳清濃縮蛋白粉的混合物,PER結果為2.22,屬於高質量蛋白質。通常的動物來源的蛋白粉產品,或者以動物蛋白質為主的蛋白粉,PER結果都比較高。
所以,我們說一種蛋白質來源的好壞,一般不說所謂的顆粒大小,溶解度高低,這都不是主要的方面。實際上,蛋白質來源,主要還是用植物來源和動物來源來區分,總的來說,動物蛋白質來源,或者混合蛋白質來源的質量都比較高。而如果都是乳清蛋白,僅僅是加工方式有差別,顆粒大小有點差別,其實根本不足以對蛋白粉的質量造成本質的影響。
其實所謂的蛋白粉顆粒大小,就是看蛋白粉顆粒的直徑,這跟蛋白粉的「溶解度」有一點關係。這個溶解度是帶引號的溶解度,為什麼是帶引號的呢?因為其實蛋白質是沒有真正的溶解度的。蛋白質屬於有機大分子化合物,在水中以分散態存在,而不是真正化學意義上的溶解態。所以蛋白質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溶解度。我們一般只是把蛋白質在水中的分散量或者分散水平,看作蛋白質的溶解度。均勻的分散了,就說溶解度好,分散不開,結塊結團,就說溶解度差一點。
蛋白粉粒徑較大的話,所謂的「溶解度」確實會差一點。表現為不能分散,或者是粘附於容器內壁,或者沉澱於容器底部。我們喝的時候就是口感上稍微差點,其實營養上面沒有多巨大的差別。
比如我們都知道,酪蛋白粉所謂的溶解度很差。但是酪蛋白粉的營養價值並不低。所以,顆粒大小,所謂「溶解度」不能作為決定蛋白質來源營養價值的考量主要標準。商家用溶解度作為宣傳的噱頭,其實也不過是有一種營銷手段而已。
蛋白質十大偽科學第七名:單獨補充蛋白質會浪費
有很多人說,吃蛋白質食物的時候應該配合著吃一點碳水,否則光吃蛋白質不吃碳水,那麼這些蛋白質就要用來提供能量了,當柴火燒掉,多可惜。吃點碳水,那麼就「燒」碳水了,節省下來蛋白質合成身體組織。
其實這種說法當然不對,我們身體需要營養,但也不是吃一頓飯管一陣子,我們還有血糖,還有肝糖元。雖然說進食後脂肪氧化受到抑制,但是也總是能提供一些能量的。所以並不是說光吃蛋白質的話,蛋白質就都當柴火燒了。
當然,蛋白質食物配合一些碳水來補充,比如在訓練後,這要比單獨補充蛋白質更好。對肌糖原的補充和蛋白質的合成都更有好處。
蛋白質十大偽科學第六名:氨基酸比蛋白質更營養
很多人覺得氨基酸很有營養,各種氨基酸補充劑都是好東西。但實際上氨基酸和蛋白質,沒有本質的區別。我們補充蛋白質,進入身體裡面之後,基本也照樣會變成氨基酸被吸收。
所以有些人覺得,補充氨基酸液,或者氨基酸粉很高大上,吃幾個雞蛋吃點雞胸肉就很普通,其實不是這麼回事。而且運動營養學界更提倡食物補充蛋白質,我也是這個觀點。
因為蛋白質消化吸收,主要是消化系統把蛋白質變成氨基酸,然後小腸吸收氨基酸。但小腸細胞吸收不同類型的氨基酸,是在不同的位置。所以同一種類型的幾種氨基酸,會競爭同一個吸收位點。
所以,如果我們食物裡面某種或者某些氨基酸含量特別大,那麼就有可能會干擾其它的氨基酸的吸收,因為有些氨基酸之間彼此的吸收是競爭關係。所以一種或幾種氨基酸過量,就容易造成其他的氨基酸暫時無法吸收或者被浪費。我們之前反覆強調,氨基酸好像拼圖,需要湊成一整套才夠用。所以某一種或者幾種氨基酸再多,缺少其它氨基酸也不行,我們還是利用不了。
這就是說,我們很多增肌的人,可能會使用氨基酸補劑。聽說某種氨基酸特別好,就使勁吃。比如聽說亮氨酸對增肌有好處,就使勁吃亮氨酸或者支鏈氨基酸。但實際上這可能會影響其它氨基酸的吸收。最後,你支鏈氨基酸再多,也只有3種,影響了其它氨基酸的吸收,氨基酸湊不成一套,那麼肌肉合成還是會受影響。
雖然氨基酸是好東西,蛋白質也是氨基酸構成的。但是,補充蛋白質和補充氨基酸,不是一個概念。我們要補充,還是建議補充蛋白質。為什麼呢?因為蛋白質裡面的氨基酸不是一種或少數的幾種,一般都比較全面,而且不容易出現哪些氨基酸比例特別大的情況。我們始終要注意一點,氨基酸,只有全面均衡才有用。
但假如說我們蛋白質吃的太少,或者說種類比較少,質量比較差,那麼補充氨基酸可能有一些優勢。比如我們兩個選擇,要麼吃含有20克蛋白質的饅頭,要麼全面補充差不多蛋白質當量的,配比良好的8種必需氨基酸,那麼肯定補充氨基酸更好,因為饅頭裡面的蛋白質質量比較低,生物利用率較差。
但是一般人都不會只吃饅頭,一般都是有肉有蛋有糧食。比如氨基酸補充劑跟雞蛋或者雞胸肉相比,就完全沒有優勢了。大不了就是吸收的快一點,因為氨基酸畢竟是已經把蛋白質初步的拆分開了。但是理論上吸收快,是說8種氨基酸均衡的情況下,誰也不影響誰。如果某一種或幾種氨基酸比例太大,前面說了,就會影響別的氨基酸的吸收。
補充氨基酸還有一個缺點,就是氨基酸在加工過程中可能受到污染,所以還有一個安全性的問題。最後,補充氨基酸,跟直接吃蛋白質相比,成本肯定要高得多。
蛋白質十大偽科學第五名:飢餓的時候脂肪消耗完了才消耗身體蛋白質
這也是一個流傳已久的誤區。我聽很多人說,說中學生物課老師講了,人在飢餓的時候,先消耗糖、再消耗脂肪,脂肪消耗完了,才消耗蛋白質,因為蛋白質多寶貴啊,組成人體,所以輕易不會被利用。
但其實這都是胡說八道。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我們想一下,多數人,身體里儲存的脂肪,我們之前講過,一般來說都夠完全飢餓消耗60天左右,也就是說,什麼都不吃,身上的脂肪也能挺大概2個月。這難道是說,我們不吃東西,60天之後才開始消耗蛋白質掉肌肉嗎?真要是餓的時候先消耗脂肪,脂肪消耗完了再消耗蛋白質那就好了,減肥就不用擔心掉肌肉了。
經驗也能告訴我們根本不是這樣,我們有增肌經驗的人都知道,一餓肚子,肌肉掉的很快。健美運動員賽前減脂,首要考慮的一點就是掉肌肉的問題,如果是先消耗脂肪後消耗蛋白質那這個問題也不存在了。
實際上,飢餓的時候,在飢餓前期,身體會更多消耗蛋白質,而只有持續飢餓,在飢餓中後期,身體才會開始更多消耗脂肪。所以,飢餓的時候,糖、蛋白質、脂肪是都消耗,但是相對來說,相對優先消耗的反而是蛋白質。
為什麼是這樣呢?因為一方面,脂肪不能變成糖,所以飢餓的時候,需要蛋白質變成糖來穩定血糖,這就肯定要消耗蛋白質。另外,我們在沒東西吃的時候,身體可能也不希望留那麼多肌肉或者多餘的內臟部分,因為肌肉和內臟是很消耗能量的,所以反正都是提供能量,身體倒不如先使用掉這些蛋白質來提供能量,這樣有助於降低基礎代謝率,提高我們耐受飢餓的能力。
什麼叫多餘的內臟部分呢,比如肝臟,裡面就有大概100克左右的蛋白質是可以拿來周轉的。可以這麼理解,這部分肝臟消耗掉,也不影響肝臟功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