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芹齋:他曾是最大的古董商,靠半世紀對祖國的洗劫,讓西方人認識了中國藝術
提及C.T.Loo,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知道這是什麼了。
但早在上世紀前半葉,這卻是個在古董收藏界、歐美上流社會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名號——這是當年馳騁全球藝術品市場的中國古玩巨賈盧芹齋的簡稱。
在中西方古董界,這個名字有著太多複雜的意味。
在中國,盧芹齋是不折不扣的賣國賊:他曾將包括青銅器、古玉器、佛像、唐三彩等在內的大量中國古代文物賣至歐、美。據稱,1949年以前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中,至少有一半是經他之手流轉出去的,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唐太宗昭陵六駿」中的「兩駿」和宋代《睢陽五老圖》。
在西方人眼中,盧芹齋是英雄,是傳遞中國文化的使者:他以精湛的文物專業知識和天才的商業眼光征服了歐美收藏者。從巴黎吉美博物館到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全球最大博物館的館藏無不被他的收藏與眼光所左右,是他讓西方對中國藝術有了新的認識,甚至可以說從他開始,西方才對中國藝術品具備了鑒賞力。
盧芹齋的一生極富傳奇色彩,映襯在動蕩起伏的歷史背景下,成為20世紀上半葉世界藝術活動的一個縮影。他的一生也極富爭議,究竟是收藏大師還是賣國賊?
功過自有人評說。
01
盧芹齋本名盧煥文,1880年生於浙江湖州盧家渡。幼年時,母親自殺,不久後父親也過世,他不得不寄養於遠房的堂叔家。15歲時,為謀生計,他進入南潯巨富張家做廚房小工,後因幹活利索又吃苦耐勞,被提拔為張家二少爺的貼身僕人。而這位張家二少爺,正是日後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的張靜江。
張靜江
1902年,當25歲的張靜江被派巴黎擔任中國駐法使館商務參贊時,他唯一帶上的家僕就是22歲的盧煥文。
抵達巴黎後,出身商賈豪門的張靜江棄官從商,由其父出資30萬元,創辦通運公司,經營湖州的傳統外銷商品茶葉、絲綢、地毯以及在國內搜羅的珍貴古玩。他得其舅父龐萊臣提供古董書畫的貨源,獲利頗豐。而在通運公司內部負責古玩業務的心腹愛將,正是沒怎麼念過書但學習能力超強的跟班盧煥文。他一邊幫張靜江打點生意,學習如何經商;一邊向張靜江的叔叔張石銘和一些法國著名的漢學家學習古玩知識,很快就成為法國古玩界的買賣高手。
1905年,張靜江在船上結識孫中山,後來成為終身摯友。1906年起,他多次在經濟上鼎力資助孫中山及同盟會,而這些資金大多來自通運公司由盧氏負責的古玩業務。從某種意義上說,盧氏稱得上國民黨建黨前夕的幕後財神。
1908年,28歲的盧煥文決定自立門戶,成立了來遠公司。他換掉了自己有幾分土氣的原名,給了自己一個全新的身份,改名為雅緻的「盧芹齋」(Loo Ching Tsai),日後西方各界習慣稱他C.T.Loo。
02
1912至1915年間,盧芹齋每年都乘火車經西伯利亞到中國進貨,並在北京和上海與人合股開設商號。他出主要經費,對方經手鑒定並收購古董。盧吳公司就是這一時期,盧芹齋與上海古董商吳啟周合作建立的,後來成為了中國近代史上最大的私人古董出口公司。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國內的藝術考古活動進入一個高峰期。清朝土崩瓦解,國寶四方流散,很多王宮貴族、八旗子弟失去生活來源,把祖先遺留的或從宮裡偷的古董拿來典賣。還有許多文物被挖掘出來,很大一部分進入市場。盧吳公司財大氣粗,有實力將市面上流通的好貨,包括青銅、古玉、瓷器、字畫等搶先收入囊中,然後將它們發往巴黎或紐約。同時,他們還從盜墓者手中購買大量文物,如壁畫、佛像、青銅器等。
事實上,早在1913年和1914年6月,民國政府分別以稅務處和大總統名義頒布了禁止和限制古物出口法令,但盧芹齋的生意並未因此受到影響,他對自己的買賣也直言不諱。他背後的靠山,正是被蔣介石成為「革命導師」的張靜江。因此,對於盧芹齋的走私活動,國民政府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換個角度說,盧芹齋的古董貿易也為國民政府創收不少。
青年時期的盧芹齋
對於盧芹齋的商業策略,佳士得國際拍賣公司高級副總裁、《盧芹齋傳》的作者羅拉(Géraldine Lenain)曾解析道:「他是第一位了解市場全球化的古董商;他是第一個直接到中國去找貨,然後拿到美國和歐洲賣的古董商。在他之前,古董商只是在當地找貨。他第一個了解到貨在中國,但錢在西方,必須到貨源地去找東西並拿到有錢的地方去賣。因此他很快在北京和上海開設分號,有專人在全中國各地找貨源,跟他聯絡,為他保留貨源。他則每年到中國一兩次,看貨、取貨、訂貨,拿到西方去賣,同時了解中國境內的最新行情。他的活動範圍橫跨歐、美、亞三大洲。」
儘管從歷史、愛國的角度,盧芹齋背上了「國賊」的罵名,但其作為中國古美術的重要推手,讓西方人為之改變收藏的口味,把很多不為常人所注意到的文物細節解讀成令人動容的審美精髓。在他之前,西方人主要收藏的是具有中國風味的精緻工藝品,例如18世紀、19世紀的五彩、粉彩瓷器。盧芹齋開拓、建立了一個高古藝術市場,例如古代青銅器、古玉、佛像、壁畫等。
盧芹齋和他的歐美客戶
事實上,這是一項很大的賭注。因為當盧芹齋開始賣高古器時,這些東西在歐美根本不值錢。比方說,當時一個粉彩花瓶價值3萬舊法郎,而一塊古玉只賣60舊法郎。他必須去教育潛在買家,教他們欣賞這些東西,這也是他有魄力的地方。他甚至創造出一套西方收藏家能夠聽懂的新語彙,來銷售中國高古藝術品。他發明了「中國巴洛克」和「古典時期」等辭彙來介紹雕塑,其實當時的國人完全不是用這樣的語言來講的。但他認為:「既然我面對的是只懂希臘、羅馬藝術的西方藏家,那我就要用相應的詞語,才可以讓他們理解併產生共鳴。」他經手的很多古董,都「由死變活,由冷變熱」。從這個角度來說,他無疑是個營銷天才。
03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盧芹齋意識到美國已經成為古董市場的中心,於是決定進軍美國。為迎合美國人的口味,他將生意擴展至銅器、石器、陶器和佛教造像等門類。他的名氣和人脈很快使他成為許多私人博物館的供應商和顧問,他所參與買賣的都是價值連城的中國古董。他的客人有銀行家、軍火商、石油商、不動產商等等。
但他也不只是一個普通的商人:生意之外,他的古董店也成了文物界群英薈萃的沙龍,他邀請知名學者對文物進行研究,如與伯希和研究出版了古玉圖錄,請褚德彝、伯希和編寫青銅器圖錄等。這些研究成果增加了物品的價值和知名度,對相關歷史的研究也頗具價值。
盧芹齋還開創了一種嶄新的形式——回顧展。1936年他在紐約富勒大廈組織了「中國藝術史回顧展」;1939年在紐約雅頓畫廊開辦了「玉器三千年」展覽,《Parnassus》雜誌稱這一展覽「不可錯過,因為它們總是不負眾望,讓觀眾看到具有科學與藝術價值的展品」。
盧芹齋40歲時,古董事業正如日中天。他又產生了一個新的想法:建造一座完全中式的建築,用以展示和銷售來自中國的珍寶。本來,這個想法在市政規劃非常嚴格的巴黎幾乎是不可能的:巴黎的建築都有統一的風格,每幢房子的高矮、設計風格、材料都要經過嚴格的審批,必須與周圍建築整體相協調。然而,不知他施展了怎樣的神通,竟買下了一幢拿破崙三世時建造的公館,在法國設計師的協助下,於1926年到1928年間,將其改建成了一座5層高的中式樓房。這可能是巴黎市內最正宗的一個中國式的建築——紅樓。
紅樓
「紅樓」是盧芹齋展覽自己收藏文物的中心,被當地人稱作「中國盧浮宮」。在盧芹齋進行中國藝術品交易的複雜國際關係網中,「紅樓」不僅是展示空間和庫房,它還是盧氏在中國、法國和美國之間平衡與調動資源的大本營。其中一些石雕藝術品,如1928年在其巴黎古董行中出現的石棺,並沒有被很快賣掉,10年後又出現在盧氏紐約古董行的「中國石雕展」中。
盧芹齋熱愛、崇尚中國文化,但一直希望能有個法國女友。1910年,30歲的盧芹齋和年僅15歲的瑪麗羅絲(Marie-Rose)結婚。但事實上,瑪麗羅絲的母親,年長盧芹齋4歲的歐爾加(Olga Libmond)才是他真正的戀人。這是一個富有商業頭腦又極具個性的女人,讓自己的女兒嫁給盧芹齋正是她的主意——當時,另一個男人時常會給歐爾加寄錢,如果她和盧芹齋結婚了,就收不到這些錢了。但如果盧芹齋和女兒結婚,他們不僅仍然能夠在一起,還能夠得到額外的收入。
盧芹齋和自己一生摯愛的「岳母」
盧芹齋和瑪麗羅絲生有4個女兒。在他與家人的合照中,總有「岳母」歐爾加的身影,而且在絕大多數照片中他也總是「恰巧」和歐爾加站在一起。
04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盧芹齋設在上海分部的一大批重要文物被收繳,他分布在中國各地的夥伴與幫凶,有的被監禁,有的被處決。盧芹齋悲哀地向友人表示:「中國文物的交易已到尾聲,我的樂趣將被全部剝奪!」
1950年,盧芹齋在美國宣布退休,接著將紐約古董分店清倉,由他的同僚弗蘭克·加羅接收,法國巴黎古董店和那座大名鼎鼎的「中國盧浮宮」,則由他的小女兒Janine Loo接管,直至2006年被家族拍賣。
從入行到退休,盧芹齋馳騁古玩市場30餘年,他究竟倒賣了多少國寶,至今無人能說得清楚。部分已知的包括:唐代龍門石獅,現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14世紀的大型佛教壁畫,現藏於美國大都會美術館;隋代佛教青銅造像、一組漢代畫像磚,現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數尊真人大小的響堂山雕塑,現藏於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唐代仕女圖墓葬石雕,現藏於西雅圖市立美術館……另據資料記載,僅盧芹齋親自在紐約舉辦的兩次拍賣,就出售中國文物2800餘件。在巴黎的一次展銷中,他賣出青銅器、雕塑、玉器3000餘件。
在被盧芹齋倒賣的中國文物中,最著名的是馳名海內外的「唐太宗昭陵六駿」中的「兩駿」和宋代《睢陽五老圖》。這幾件國寶都可以算作是中國藝術史上最偉大的傑作,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無法估量。但在盧芹齋初入美國時,它們被作為見面禮,以12.5萬美元和8萬美元的價格分別賤賣給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華盛頓佛利爾博物館、耶魯大學博物館和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解放後,中國政府和民間組織曾多次通過美國政府索要這些國寶,但終因收藏這些文物的博物館票據過於「齊全」,加之還有當時的中國政府開具的通關證明而無果告終。
《睢陽五老圖》
1957年,盧芹齋因長期癱瘓在床,患肺炎死於瑞士一家診所,終年78歲。臨死前,他在絕筆中寫道:「我的確感到非常羞辱,因為我是使這些國寶流失的源頭之一。但我唯一感到可以欣慰的是:這些文物沒有一件不是在公開的市場上與其他買家競標得到的……」
晚年的盧芹齋對自己的一生確實感到十分矛盾。他承認自己使不少國寶流掉海外,但也為使這些國寶避免了戰亂而感到幸運。對於國內的指責,盧芹齋認為許多國寶名品,終熬不過民國前後四十年的盜鑿販售,散佚海外;身為舉足輕重的古董商,開拓出佛像的國際藝術市場,他也充滿愧疚。
在自己未完成的自傳中,盧芹齋以感性的口吻,辯護自己不是歷史罪人,因為藝術是沒有國界的。與其勉強把佛像留在中國,淪為有價的商品籌碼,再遭盜劫破壞,不如妥善保管於國外的博物館,充當活的文化大使,讓更多世人認知欣賞中國古代造像的藝術美學。
這也不是他身上唯一的矛盾:在盧芹齋生命里的每一天,他都告訴法國的家人中國已不再有親友,但事實上,他每年都會偷偷給老家的村子裡寄錢,一年2000美元,直到去世的前一年。
身為商人,盧芹齋靠「賣國」發財,卻慷慨又「愛國」。1937年10月,他前往日內瓦參加了當地中華婦女聯合會舉辦的義賣,共提供9件拍賣品,義賣獲得的收益全部貢獻給了中國紅十字會用於救助戰爭受難者。1938年1月,他在倫敦贊助了一場中國文物展,收入全部捐獻給美國醫療援華會。1947年,在學者陳夢家的鼓動下,盧芹齋又向清華大學文物陳列室捐贈了河南洛陽出土的戰國青銅器「嗣子壺」。在此之前,陳夢家赴美留學撰著《流散美國的中國銅器集錄》,盧芹齋為其多方周旋打通關節,取得調查的第一手資料。
《盧芹齋傳》作者羅拉說:「他對自己的國家引以為豪。當日本人1937年入侵中國的時候,1938年,他盡其所能拿出錢來鼓勵人們抗爭。內戰爆發的時候,他也做了同樣的事情。他捐贈了很多錢給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他坦言自己熱愛祖國……同時也將祖國洗劫了50年之久。」
歡迎關注"米格爾街"微信號:MiguelStreet
每天一個特別的故事每個故事,每個人,都如鹽般微小而珍貴
推薦閱讀:
※考古復興主義珠寶的前世今生(一)——19世紀中後期的珠寶時尚
※請問如何判斷古董首飾的年代?
※為什麼金絲楠木這麼貴?相對其他木工藝它的獨特珍貴之處在哪裡?
※大神,麻煩介紹一下這枚古錢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