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及媒介在社會輿情演變中的作用

中國社會輿情生態主要是由三方力量在不斷動態博弈,進而推動著中國社會輿情整體生態的不斷演變。政治力量依然是國家所有資源配置中的絕對主導力量,其在整個社會話語場域中也一直發揮著絕對主導的作用。媒介技術作為重要的社會變革力不斷對社會政治力量進行試探。民間社會力量在整個社會話語場域中從萌芽到不斷壯大,並且開始凸顯自己的力量。在社會力量成長的過程中,技術力量扮演著重要的幫手角色,未來技術也會繼續成為左右兩者力量均衡與否的重要砝碼。

社會輿論話語平台所依附的載體在不斷變化

在社會輿論生態演變的三十多年中,可以看出,社會輿論話語平台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社會輿論話語平台最早依附於報紙媒體,以當時的《人民日報》為主要代表;後來隨著電視機的逐步普及,又進而轉移到電視媒體;網路的勃興和方興未艾,進而轉移到以PC端為代表的互聯網中,主要代表是呈三足鼎立之勢的貓撲、天涯和凱迪社區等。而隨著移動媒體技術的興起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社會輿論話語平台隱隱有向移動終端話語空間轉移的趨勢,移動互聯時代的主要社會話語平台依賴微博、微信和新聞APP等產品,移動輿論話語平台開始躍然紙上。

媒介技術是社會輿論生態演變的主要推動力

加拿大傳播學者麥克盧漢曾提出「媒介即信息」的著名論斷,這一論斷對傳播媒介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進行了高度概括。他認為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信息,對社會個體來說,媒介最重要的作用是「影響了我們理解和思考的習慣」,對於社會來說,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信息」不是各個時代的媒體所傳播的內容,而是這個時代所使用的傳播工具的性質、它所開創的可能性以及帶來的社會變革。因此,媒介帶給人們的不僅是一種角度、一種簡單的介質,而可以使社會話語權力和社會話語資本在社會成員中重新分配。根據技術的秩序理解世界,這是現代人的宿命。根據海德格爾的理解,對於當代人來說,網路就是當代人的宿命。網路技術作為一種新的傳媒技術, n「促逼」著人類只能以信息化的方式、在信息化的框架下來解蔽世界,從而產生了一種完全不同於工業時代的全新的社會活動場域和環境,即後現代的社會生態地景地貌。可以說,「網路空間與資訊技術,在根本上就和其他技術一樣,是特定社會關係的揭顯與設框,是牽涉人類生存條件的特殊模式」。

從這個意義上說,媒介技術的不斷革新為社會話語的釋放提供了無限可能和遐想,媒介技術在社會輿論生態演變中也扮演著普羅米修斯般的「盜火者」的功能和角色,無論是網路論壇、微博還是微信及新聞APP客戶端,都在進行著這樣的嘗試和突破,一定程度上,媒介技術是整個社會輿論生態演變的最直接推動力量。

社會民間力量在社會輿論生態變化中不斷再集結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社會利益格局的多元駁雜,社會訴求也逐步多元化起來,不同階層的社會力量得以再集結,尤其是2008年汶川地震救災。這是新中國成立後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事件,數以萬計的民眾自發地從四面八方爭相向災區提供幫助,很多非政府組織扮演了重要角色,政府允許這些組織參與救災,這些組織也自覺地遵守相關規定,加強救災活動的管理,爭取了民眾的支持。同時,網路熱點事件發生後的社會討論有利於培養民眾對社會事件獨立的看法和認識,使民眾具備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從而提升了其作為現代社會公民的基本素養,啟蒙了他們的權利意識。同時,這個過程也建構了社會群體的行動邏輯和行動框架,並自覺地遵守和維護這些行動框架,這些框架反過來又進一步提升社會群體的社會動員和社會行為能力。

因此,網路技術尤其是社交媒體技術的勃興和中國轉型期的社會表達方式的重疊不僅僅促使社會與國家之間發生互動,並且使「社會」力量得以重現和回歸,促成了社會一方得以「再生產」,最終實現了當下中國呈現出的社會和國家的雙向互動與變遷。

網路意見領袖代表的社會話語精英階層尚未成熟

隨著微博等社會話語平台的逐步普及,在網路虛擬公共話語空間出現了網路意見領袖群體。這類群體通過在社會公共話題討論中的鮮明觀點和社會公益行動中的動員能力,成為網民關注的明星人物,進一步演變成為虛擬社會中的「新意見貴族階層」,動輒就可以引起網路民意的嘯聚。但由於這一群體素質參差不齊、魚龍混雜,並且這種話語表達方式一般不被主流意識形態所接納,雖然已然具備了現代公共知識分子的基本雛形,並可期成為未來的社會中產階層,但在發展萌芽中頗有些「先天早產、後天缺養」之勢,這類網路「新貴」們還需要進一步磨礪,通過自身階層的壯士斷腕和自我更新,才能夠真正成熟起來。

社會輿論話語生態的未來態勢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政治力量和技術發展是零和競爭關係,政治力量多一點,技術帶來的話語釋放空間必然就會少一些。政治力量總是希望將技術力量帶來的話語表達鬆動再重新管理起來,而技術是不斷前進革新的,政治力量手段和效力也在不斷下降,技術也在不斷操練和培養著社會力量的崛起。

英國歷史學家和未來學家湯恩比曾經說:「一部人類的歷史,便是在挑戰與回應中前進的歷史。」當傳播技術尤其是網路的崛起改變了整個社會結構和人類生存方式時,我們唯有毫不猶豫地去回應和面對,才能從容前行。傳統社會在網路等新媒體技術的衝擊下不斷消解、解構,社會熵不斷增強,網路結構嵌入到整個社會存在結構中去,網路社會崛起但最終還沒形成。初現雛形的網路社會的扁平化、去中心化等特徵,再加上網路等新媒體技術使得社會的有機化程度增強,危機社會來臨,危機不再是一個個突發的破壞性事件,而成為一種社會常態。人類網路化生存,再加上中國轉型期的特殊社會環境和結構,使得社會輿情鼎沸和不斷演化之勢成為中國網路虛擬世界中的常態存在。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所長、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 喻國明

推薦閱讀:

【輿情熱議】奧迪用錯中國地圖 正式發布聲明致歉
德國大眾承認尾氣排放造假 向美支付罰款240億美元
輿情回應有提速,水平仍參差不齊
三種數據獲取方法(輿情數據)

TAG:政治 | 媒介 | 舆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