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帶來的發展時間差:生物地理稟賦對國家間發展差異的解釋

這篇文章是周彭同學為「量化歷史研究」公眾號寫的推送,轉載已經公眾號同意,拉到底部可以看公眾號簡介。

根據平均資本收益率來排序,最高的10%的國家是最低的10%的國家的30多倍,最富的國家是最窮國家的100多倍。這應該怎麼解釋呢?究竟是什麼導致了人類社會生產效率的巨大分化呢?

人們常常把工業革命以及新石器革命作為人類發展史上兩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新石器革命被作為人類從游牧走向定居農耕的分水嶺;工業革命被作為人類極大程度上擺脫自然條件限制、走向更寬闊的發展道路的分水嶺。一些觀點認為在新石器革命中,自然條件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例如地理要素、生物地理稟賦(比如可被馴化的植物動物的種類);在工業革命的歷程中,制度因素則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那麼,自然因素對人類發展的影響究竟是怎樣的呢?

Hibbs和Olsson在2004年於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A上發表的論文「Geography, Biogeography and Why Some Countries are Rich and Others Poor」認為,生物地理因素和純地理因素對現代國家間生產效率差異有著重要的影響。他們認為,在工業革命之前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就是新石器革命,實現了從游牧社會到農業社會的轉變,出現了不需要進行食物生產的專業技術人員,以及技術進步的加速。但是,這種變化在世界的不同地區發生的時間不同,進而對當代不同地區的經濟水平也造成了重大的影響。他們發現,生物地理學上的差異和地理學上的差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釋新石器革命在不同地區發生的早晚,這種時間上的差異最終有助於我們解釋當代國家之間巨大的發展差異。

這篇論文中,數據處理方式如下:(1)在資本產出效率數據上,採用了1997年112個國家單位資本GDP(單位資本GDP=GDP/總資本),代表了不同國家間的發展差異。(2)在地理數據上,採用了Strahler, A. H. &Strahler;, A. N. (1992) Modern Physical Geography中的數據,構造變數的方法是先得到不同地區氣候、緯度、大陸東西長度三個因素平均得分的100倍,排序得出最大值後,再用不同地區得分除以這個最大值(最大值對應的地區對應的地理變數的取值為1)。(3)在生物地理數據上,採用了Blumler, M. (1992)「Seed Weight and Environment in Mediterranean-Type Grasslands in California and Israel」、Diamond, J. (1997)「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Nowak, R., ed. (1991)「Walker』s Mammals of the World」中的數據,整理出了西歐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東亞、南亞、太平洋大陸島嶼、北美、中美、南美共八個地區在12000年前可被馴化的動植物種類數量,構造變數的方法是先得到不同地區可馴化的動物植物種類的平均值的100倍,得出最大值後,再用不同地區得分除以這個最大值(最大值對應的地區對應的生物地理變數的取值為1)。(4)在制度質量的數據上,採用了Knack, S. & Keefer, P.(1995)於「Econ. Politics」整理的政治風險指數(International Country Risk Guide)中各個國家在1986-1995年的平均得分,同樣進行了標準化處理。

首先,文中對農業革命以前的人類社會經濟發展進行了非線性回歸分析。分析發現,只有地區的發展程度達到一個全世界統一的門限值的時候,農業革命才會發生。生物地理稟賦條件越好的地區,達到這一門限制的時間越早,就越早地發生新石器時代的農業革命。雖然在這步分析中的觀測結果較少,但是計量結果仍然顯示了顯著性。

接著,文章研究了當代經濟發展與12000年前生物地理稟賦以及地理條件的關係。將1997年與發生農業革命兩個時間點的差表示生物地理稟賦變數。分析指出,112個國家樣本1997年單位資本GDP生物地理稟賦有著顯著的正相關關係,生物地理稟賦又受到地理條件的影響。

進一步,在控制了制度變數之後,這種正影響雖然受到了減弱,但是依然顯著。也就是說,原始的自然條件對於現代經濟發展都起到了作用,並不是僅僅通過制度起到了作用。值得指出的是,在進行這一步研究時,對於美國、澳大利亞等依靠歐洲移民建立起來的國家,文章將其生物地理稟賦變數取值等同於移民來源地區的取值。

總的來說,文章將12000年前的自然條件與新石器時代的革命、現代經濟發展進行了分析,得出了不同地區生物地理稟賦的差異影響了新石器時代農業革命發生的早晚,更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當代巨大的國家之間發展差異。

論文來源:Hibbs, Douglas A. and Olsson, Ola(2004), Geography, Biogeography and Why Some Countries are Rich and Others Poor.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A, March 9, 101(10): 3715-3720.

「量化歷史研究」公眾號是由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量化歷史研究所組織,由陳志武(耶魯大學終身教授、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和管漢暉(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及其團隊負責。以嚴肅而又不失活潑的方式,向廣大學界和業界朋友,定期推送有關七大洲五大洋的量化歷史研究經典文獻和前沿文獻。本賬戶同時作為「量化歷史講習班」信息交流平台,向大家及時發送講習班的最新信息和進展。喜歡我們的朋友請搜尋公眾號:QuantitativeHistory。
推薦閱讀:

群體智慧、朋友悖論和白血病(一)
上世紀索羅斯狙擊英鎊、泰銖,具體是如何操作的?

TAG:经济学 | 经济史 | 经济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