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規矩|儒學辨義 論語 八佾篇第三 1

原文: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釋義:對於季氏使用了八行八列的規格在庭院里舞蹈,孔子說:「這都可以忍,還有什麼不可以忍!」

八佾篇的第一段講了一個關於舞蹈的故事,八佾是指舞蹈的隊列,即八行八列,這是周天子才可以使用的規格。古代舞蹈的人數是有規矩的。天子八佾,六十四人;諸侯六佾,三十六人;大夫四佾,一十六人;士二佾,四人。而季氏身為魯國大夫,本應用四佾,卻用了八佾,確實是破壞了規矩,謀逆之心昭然若揭。因此孔子憤憤不平的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在春秋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天子之位有名無實,魯王又缺少實權,才使得季氏家族肆無忌憚、為所欲為。孔子是看在眼裡痛在心裡,忍無可忍又無可奈何,所以才總想著恢復禮樂秩序,好讓動蕩的社會回歸平靜。

周朝的禮樂實際上就是當時社會的秩序、規則、制度,說白了就是規矩。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矩對於社會的運轉確實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規矩就是這個世界的遊戲規則,穿衣有穿衣的規矩、吃飯有吃飯的規矩、居住有居住的規矩、交通有交通的規矩、從政有從政的規矩、經商有經商的規矩、上學有上學的規矩等等,方方面面都有規矩。比如不能穿著內衣逛街、吃飯不能大聲喧嘩、樓道不要亂堆雜物、開車要遵守交通規則,這些都是規矩。如果生活中沒有這些規矩,那一定會亂套。

越是發達先進的社會規矩越繁多,也越有必要。反之,越是原始的社會,規矩越少。原始人不需要穿衣服、吃飯搶著吃、有個山洞住就不錯、也沒有道路,哪需要那麼多規矩。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規矩也逐漸的積累增多了,但是很多古代的規矩,到今天真的還有價值嗎?這就需要好好反思了。還是拿穿衣來說,古代穿的唐裝漢服,今天還有必要拿出來穿嗎?生活習俗、審美觀都變了,穿衣打扮顯然沒必要復古。不過像日本那樣,只是作為一種文化懷舊在典禮等重要場合使用一下,也未嘗不可。

關於吃飯的規矩可就多了,類似吃飯不要吧唧嘴、不要吸煙等一般性的宴飲禮儀,大家當然都應該遵守,但是像排座次、敬酒這類老規矩,除非是國宴,我看還是趕緊取締了吧。

山東在這方面是最講究的,因為是孔孟之鄉,所以也稱為禮儀之邦,但也是全國酗酒最嚴重的地區。我曾在山東待過一段日子,對那裡的飯局酒局感受很深,美其名曰:「我們山東有文化,吃飯喝酒規矩大。」但最讓人不舒服的就是這種講究尊卑長幼的封建傳統。每出來吃頓飯,都得研究怎麼個座次,大家你推我讓一番,幾個外來的朋友只好無所適從的等著別人給安排位置,生怕坐錯了還得被拽走。有一次我覺得煩,就坐到最不打緊的位置上等著,結果被人家好說歹說請到副賓的位置上去了。大家都是小老百姓,有必要講究這個嗎?就算和政府官員吃飯也沒必要把三陪、四陪、三賓、四賓都計算得那麼清楚吧?這其實就是封建等級制度留在人們心中難以抹去的烙印。

至於喝酒,那就更別提了。大家都知道,山東喝酒的規矩多,主陪副陪三陪四陪輪番的敬,你敬完了一輪,人家再挨個回敬你,有的喝一杯不行,還得連干兩杯。讓你喝酒的理由種種、花樣繁多,個個出口成章、熱情洋溢,但真的喝了酒就能成為朋友嗎?大家心裡都清楚。

沒日沒夜,喝來喝去;沒完沒了,喝死拉倒。大家想想,如果到處都是這樣的酒缸文化、酒鬼規矩,社會能好的了嗎?且不說損害國民體質、喝死多少人,這成天的喝喝喝,暈暈乎乎的,還有多少能幹點正事的人呢?

全國像這種酒缸里泡出來的地區不要太多!河北、江蘇、河南、東北、安徽、山西都是中國有名的酒罐子,只不過喝酒的規矩沒山東那麼多,酒的消耗量相對少了些,但也都是酒桌上拿酒當水喝的。無論如何這個風氣是該改一改了,最好先從政府開始改,什麼喝酒好辦事,讓人們死了這條心,估計腐敗還能少一點。

如此看來,有些老規矩是優良傳統,可有些老規矩就明顯是弊多利少了。社會生活中不能沒有規矩、不講規則,但那些給人增加負擔、束縛和不平等的規矩還是越少越好。人生在世,活得輕鬆自在一些多好!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自然文化發展

推薦閱讀:

荀子主張禮義是聖人創建的,那聖人又是和誰學習的呢?
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用於現代早期教育是可行的嗎?
如何看待王康評毛詩詞的演講?
《論語解構》:子絕四: 孔子修心要法的四次第

TAG:文化 | 国学 | 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