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未捷的天才——埃斯頓將軍

作為工業革命以來的第一次世界性戰爭,新技術新武器在戰場上的應用造成了無數的傷亡。前文《走向主戰坦克之路》曾經提到過一戰由於火力較之19世紀呈指數倍的提升,迫使戰爭由19世紀短期就能分出勝負的大規模野戰,變為了由立體工事和火炮支撐的塹壕陣地消耗戰。在這種「人肉磨坊」的戰爭中,發起進攻的一方必然要承受巨大的損失,而要打破僵局就必須進攻!但進攻帶來巨大傷亡使得戰爭的雙方都不會輕易發殘酷的攻堅戰。

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撕裂塹壕和陣地呢?

1915年一名法國的炮兵中校給出了自己的回答。這個人就是法國陸軍裝甲之父——讓·巴蒂斯特·歐仁·埃蒂安納(Jean.Baptiste.Eugène.Estienne,有譯為埃斯頓,艾斯丁等,以下簡稱埃斯頓)。

埃斯頓出生在法國萊索特德謝埃的默茲河河谷地區,他自小就展現了對數學,歷史,和哲學的天賦,酷愛古希臘歷史和哲學問題。19歲這名天資聰穎的少年就被法國軍事學院錄取,1882年,年紀輕輕的埃斯頓從該校畢業,加入炮兵成為了一名炮兵少尉。要知道在當時炮兵是高技術兵種,相當於今天的戰略導彈部隊。不過,這名數學專家並不鍾情於指揮作戰,相反他在技術問題上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他於1891年首次在法國軍隊應用了間接瞄準的策略,令炮兵從無頭蒼蠅變成了能夠迅速鎖定目標可怕力量。

在間接火力策略提出之前火炮都是直瞄武器,只能對目視距離距離以內的目標進行打擊,雖然設有觀察員,但觀察員並不會離火炮太遠,通信也基本靠吼。無法精確有效的打擊目標,也無法判定打擊效果,當炮群可以攻擊對面目標之時,自己也往往暴露在敵軍火力之下。

而所謂間接瞄準即是由觀瞄人員通過精密光學儀器給出目標的距離,方位等信息通過電話線傳給炮兵指揮所,炮兵指揮所分析數據之後,再傳達命令給火炮炮群,執行打擊命令。而觀瞄人員可以再通過觀察打擊情況,決定再呼叫打擊或者著轉向打擊下一個目標。炮兵指揮部充當一個過濾信息和決策的機構,由它來決定先後點擊順序,分配不同的目標給不同的火炮,使得一個炮群可以攻擊多個目標,極大的延展了炮兵的殺傷力和射程。埃斯頓也因為這一個小小的改變,成為了法國最有影響力的技術軍官之一。1909年他率先提出由當時剛剛出現的飛機來擔任火炮觀瞄任務,更是引領了航空兵的發展。

1915年面對西線的慘狀,埃斯頓提出了移動炮兵的理念。在他看來只有一種具有機動力的能夠掩護步兵的「火炮」才能有效通過德軍的鐵絲網和塹壕陣地,並對關鍵的永備工事,堅固堡壘進行殺傷有效的殺傷,而不是發展一堆長射程卻大而無當的火炮,

德國製造的巴黎大炮。由於塹壕戰理念的束縛,德國希望該炮擁有足夠遠的射程,可以在超越法軍火炮射程以外的距離摧毀法軍的要塞堡壘。從圖中可以看見該火炮超長的身管,只能由加強鋼索來防止炮管彎曲。儘管如此,每一次射擊之後超長炮管都會扭曲變形,這時候只有放平炮管進行調校,同時超長的身管帶來的是糟糕的身管壽命。這種火炮很難大量裝備,也無法達到預期的打擊效果。

埃斯頓的移動炮兵理念完全解決了前述的問題,有裝甲防護的火炮可以抵近到距離目標很近的距離,不要超大口徑超長身管的火炮就能事半功倍的清除目標。受到「霍爾特」拖拉機的啟發,埃斯頓向法國陸軍總司令霞飛將軍提出製造一種「裝甲戰鬥車輛」。在他的報告里詳細描述了這種武器的技戰術性能指標和戰術構想,受到了霞飛將軍的高度重視,並指示他聯絡法國施耐德公司進行研發。很快法國的第一輛坦克施耐德突擊坦克就孕育而生。1916年2月,軍方立刻就訂購了400輛這型坦克。1916年4月因為開發出了坦克這種新武器,埃斯頓被晉陞准將。這時候,英國正在研製馬克1型坦克的消息傳到法國統帥部,他立刻趕赴英國參觀了盟國正在研製的坦克原形。

法國施耐德突擊坦克,裝有一門75mm迫擊炮和兩挺機槍,裝甲最厚約為11mm,速度最高約8.1公里/小時

埃斯頓在參觀了英國研製中的馬克1型坦克之後再次萌發一個了不起的想法:英國研製的坦克太過笨重,通過壕溝的能力泥濘地形的能力不強。那麼,為什麼不設計一輛輕巧的戰車。埃斯頓回國之後,將這個想法告訴了法國「雷諾」公司的老闆——路易斯.雷諾。雷洛立刻組織力量著手輕型戰車的設計工作,1916年冬天就拿出模型,1917年2月就拿出了樣車,當年九月就完成了新坦克全部研製,第一輛FT-17坦克正式下線。

FT-17是世界上第一輛採用360度旋轉炮塔的坦克,這一設計使得坦克幾乎可以360度無死角的攻擊。

在施耐德和FT-17研製生產的同時,法國副郭部長朱爾斯.路易斯.布雷頓也認識到了坦克的重要性。他為了和埃斯頓的炮兵部隊競爭在1916年2月向法國海軍和聖沙蒙工廠發布了建造「炮兵裝甲車輛」的命令,很快就研製出第一輛樣車。兩個月後,他背著炮兵部隊,簽訂了生產400輛的合同,並以工廠的名字命名為「聖沙蒙」坦克。

聖沙蒙坦克的特徵就是巨大「前臉」,據稱這種坦克在翻過壕溝等障礙時,前臉極易扎入土內而動彈不得,其主炮初期型是一門75mm野戰炮,後期更是換裝了M1897型75mm野戰炮,這種火炮是世界上首次採用液氣式駐退-復進機的火炮,射速很高,被後世成為「75小姐」,在當時是十分先進的武器。

這裡有希醬要插播一則廣告:9世紀後半業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行,化學,冶金,彈道數學等技術也突飛猛進——纏絲炮身,高抗屈服鋼,無煙火藥,後膛裝填,管退后座等技術相繼問世。而法國由於從拿破崙時期就格外重視炮兵,法國著名軍事家格朗梅松上校曾說過一句名言:

「.....火力投送和火力控制在當今有極大的重要性.....戰鬥熱情最高,士氣最為高昂的部隊,總是渴望通過連續的衝鋒奪取陣地。然而他們在局部衝鋒中缺乏密集的火力配合時,他們就會碰到巨大的困難,遭受沉重的傷亡。擁有火力優勢,,,,成了步兵戰鬥中最重要的因素」

同時作為當時的黑科技,法國科學家維埃勒於1884年率先在世界上將火棉,酒精和乙醚以及穩定劑成分混合成膠裝物質,乾燥之後壓片切條製成了世界上第一種軍用無煙火藥。法國人稱它為B火藥。無煙火藥燃燒比傳統的黑火藥燃燒更加穩定,使用無煙火藥可顯著增加彈丸的射程,提高彈道平直性和射擊精度。同時故名思議,無煙火藥燃燒時不會產生黑火藥那樣的濃煙,有助於隱藏使用它的火炮或步槍。

1887年初的一個深夜,一名法軍士兵叛逃到了德國。這名法國逃兵表示要將隨身攜帶的步槍賣給德軍,要價20000馬克。要知道這筆錢足以購買400支德軍當時最先進的毛瑟1871式步槍!德軍軍官一開始對這種勒索一般的價格無動於衷,但當德軍軍官在檢查這把步槍之後,卻驚訝的發現這名逃兵並非故弄玄虛。這支神奇的步槍不論槍口初速,彈道性能都遠遠超過了德軍,其彈丸槍口初速約為610m/s,而使用黑火藥發射葯的德軍1871式毛瑟步槍僅有約435m/s!

勒貝爾M1886步槍是當時最先進的武器,被法國軍隊視作最高機密,卻被一名逃兵泄露天機

螺閂的出現也為後膛裝填武器的大量普及鋪平了道路

螺閂由瑞典發明家諾登獲得專利,這種設計能極大提升火炮的閉鎖能力的同時,還簡化了炮尾結構。法國從一開始就購買了這項技術,並著手應用。

火炮後坐時,連接在後坐部分上的駐退桿帶動駐退桿頭通過駐退筒里的駐退液。駐退桿頭的移動迫使駐退液經駐退桿頭上的小孔從一側流向另一側。駐退桿頭上的小孔尺寸不大,使駐退液不能迅速穿過小孔來解除駐退桿頭後邊的壓力。這個壓力減緩駐退桿頭的運動,因此後坐能量被轉換成使駐退液運動的動能,並最後以熱能形式散失。

復進機由復進筒、復進簧和復進桿組成。火炮後坐時,尾端連在炮身上的復進桿被向後拉。此時,復進桿頭壓縮復進簧。後坐結束時,復進簧伸張,向前推動復進桿,復進桿帶動炮身回到原發射位置。

這些革命性技術隨後催生出了法國的M1897型速射野戰炮,令它成為了當時最為先進的武器。這種火炮在當時擁有近乎「變態」的射速。駐退機和復進機令法國火炮在射擊後可自行複位,無需再人工調試火炮。德國的77mm m1896式火炮每分鐘僅能發射15發炮彈,而法國的m1897型 75mm榴彈炮最高射速卻可以達到30發。

「75小姐」的設計是如此的出色,以至於二戰之後德國仍然通過為這種被繳獲的武器配發穿甲彈來做反坦克炮使用

二戰中被德國改裝成反坦克炮反坦克炮的M1897

親,你要來一發嗎?

言歸正傳,隨著這三種坦克的逐漸列裝,阿斯頓開始思索如何部署坦克來達到他的作戰目的。1916年4月15日,埃斯頓出任「突擊炮兵」部隊指揮官,同年9月法軍第一支坦克部隊成軍。此時剛好英軍首次在索姆河會戰中使用坦克給法軍提供了重要參考。

  1. 由於法國坦克部隊脫胎於炮兵,其編製混用了陸軍和炮兵的編製,其最大單位為坦克旅,按照法軍編製一個坦克旅作戰單位下轄3個團和一個修理廠;
  2. 每個坦克團又下轄兩個中型坦克集群(炮兵編製,等於營)和一個輕型坦克營,3種坦克各裝備一個營;
  3. 每一個集群/營又下屬4個連
  4. 每一個連擁有3個排,每排4輛坦克,輕型坦克連則是5輛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僅僅是作戰部隊編製,非作戰單位並未包括。例如法軍一個輕型坦克連有除15輛作戰坦克,還有一輛指揮官座車,一輛通信車,補充彈藥的裝甲車8輛。

由此埃斯頓設計的坦克部隊已經成型,初步具備了現代裝甲部隊的特徵,同時埃斯頓主張集中使用坦克,也和後世的理論不謀而合。

1917年4月16日法軍正式在蘇瓦松地區對德軍作戰的行動中動用了這支新生的部隊,此次作戰法軍共投入8個營,130輛施耐德坦克。埃斯頓原本並不打算執行這次戰役,但頂頭上司尼夫勒將軍卻一再催促,不得已埃斯頓只好命令這支部隊執行法國統帥部的計劃。

根據法軍戰役構想,坦克部隊從兩翼支援步兵奪取德軍縱深第二道陣地。由於在進攻前法軍坦克和步兵花費了15天才倉促的勉強完成準備,致使戰役企圖暴露。德軍加強了陣地上的炮火。當左翼的坦克部隊(3個營)試圖突破德軍的第一道陣地時,被寬達4米的塹壕所阻擋。德軍發現法軍坦克後也立即給予猛烈的炮火轟擊,造成了巨大損失,殘部被迫退回原出發地;右翼部隊雖然突入德軍陣地,但與步兵脫節同樣遭到了德軍炮火射擊,也幾乎被全殲。戰後統計這一次作戰中57%的坦克被火炮擊毀,14的坦克在壕溝和淤泥中失去戰鬥力。

同年5月五日16輛聖沙蒙坦克在參加的克拉福克斯磨坊地區爭奪戰中,15輛陷入了壕溝。

同年10月23日法軍動用三個營的聖沙蒙坦克和三個營的施耐德坦克共63輛支援6個步兵師在馬爾邁松戰役中取得突破,由於突破距離較短,坦克僅僅作為步兵的掩護而被使用,這一次僥倖的作戰中法軍取得了勝利。

但1918年的貢比涅戰役中,由於德軍預先佔領了制高點,加上坦克部隊行動過於盲目,缺乏訓練。那些剛剛進入部隊,尚未熟悉如何駕駛的法軍新兵對新型FT-17坦克性能不熟練,不得不強沖德軍防線,導致坦克陷入彈坑,或被擊毀。結果是21輛FT-17中18輛被德軍擊毀,幾乎全軍覆沒。

法軍的失敗使得埃斯頓和他的坦克部隊陷入了低谷,以前支持坦克的高級軍官紛紛喪失了對坦克的熱情。阿斯頓本人雖然在法國總參謀部工作的好友帕坦(Pétain)的幫助下保住了總指揮的職務,但軍權已經基本喪失。坦克部隊作為一隻獨立部隊的道路也走到了盡頭。法軍高層決定裁撤這支部隊,殘部作為步兵的從屬使用。

從以上三場戰役可以看出,法軍失敗的原因主要是訓練不足就倉促上陣;坦克和步兵脫節,而並非是這種武器本身出了問題。但法軍內部的守舊派卻並沒有重視法軍坦克所表現的突擊力,只是一味的強調坦克部隊糟糕的戰果。可以想像此時埃斯頓所面臨的壓力,自己倖幸苦苦所建立的軍隊,隨時有可能在襁褓中就走向死亡。

1918年7月17日,一戰的收官之戰馬恩河會戰(第二次馬恩河戰役)中,法軍破天荒動用了13個營500輛坦克會同英軍坦克執行進攻計劃。這一次作戰由於吸取了前幾次的教訓,坦克不經炮火準備直接突襲戰場,並且和步兵混編共同突擊。由於步坦協同得當,到1918年8月6日法軍以損失213輛坦克的代價推進了40千米,俘虜德軍12000人,繳獲了250門火炮。取得了令人十分滿意的作戰效果。

馬恩河會戰中掩護步兵衝鋒的法軍坦克

但由於法軍坦克損失量過大,最終這一次勝利還是沒有挽回坦克部隊的命運。法軍高層正式決定裁撤坦克部隊。不過在馬恩河行動中坦克和步兵的密切配合還是給守舊的陸軍將領們留下了不錯的映像,FT-17坦克不在裁撤之列。

故事到這裡似乎就走到了終點:法國的坦克部隊被裁撤,走上了前文《走向主戰坦克》所記載的淪為步兵伴隨品的死路;埃斯頓將軍也不得不草草退役,結束了這名偉大軍事家的軍旅生涯。戰後,埃斯頓出任了西撒哈拉的交通公司的總裁職務,負責西撒哈拉的交通和旅店。

法國西撒哈拉交通公司的宣傳畫(Compagnie générale transsaharienne, CGT)

閑暇之餘埃斯頓依然和雷諾公司保持著良好的關係,並作為顧問影響戰後坦克的設計。他並沒有忘記自己創立的坦克部隊,在他的著作中多次抨擊當局將坦克和步兵混編的策略。同時埃斯頓還提出,需要裝甲支援車輛組成部隊來運送步兵協助坦克,並且有必要需要編組空軍部隊執行對地支援作戰。這在當時的時間點無疑是非常先進的,埃斯頓的這些觀點深深影響了後來的富勒,圖哈切夫斯基等人。在他們的手上現代陸軍作戰體系正式成型。遺憾的是法國再沒有人能意識到這一點。

1936年,在戰爭的陰雲中埃斯頓老死在了病床上,直到死前他仍然堅信坦克旅的構想沒有錯誤。他死後不到三年,曾經的歐陸第一強國法蘭西就被德國人的坦克踏平。

後記:有希醬要期末考試了o(>_<)o ~~,怕掛科怎麼辦?求觀眾老爺們續一秒>_<#

有錯別字的話求別介意


推薦閱讀:

430U 預覽【2017/10/15 衛星降落中 WOT 蘇系】
CDL坦克的失敗
WOT 9.20 HD MODLES【WOT 2017/8/1 普通新聞】

TAG:坦克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军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