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大學大學院工學系研究科修考經驗分享:10)社會基盤學專攻修考情報介紹(下)

前兩篇文章介紹了社基修考的基本情報和一些較深入的細節,這篇文章介紹樓主實際的考試經歷。

樓主當時的策略是先不埋頭看書,而是先花一段時間充分搜集情報,大致建立起情報體系之後,再有的放矢地複習。然後複習的途中,根據需要,再陸續補充情報,逐漸完善。在這裡,樓主不打算再重複一遍英語、數學等科目是如何複習的(之前的文章中有寫),主要是想介紹兩方面:入試說明會和實際考試當天。

入試說明會是了解老師、研究室的好機會,同時也是了解競爭對手的好機會。所以建議參加一下。社基的入試說明會需要提前在線登記(實際上不提前登記也沒事,到了現場補登一下也可以),樓主當時的那次入試說明會是5月21日。

樓主到了會場後簽到,進入室內後忽然想起來一件事:忘記數一數名單上有多少考生了。其實如果眼疾手快的話,是可以大致看一眼考生數量的,從而對今年的人數有一個預估(實際上,2017年度報考社基修士的考生共100人,其中外國人考生12人;共合格68人,其中外國人考生6人(其中含外國人社基學部生1人),詳情請見2017年度合格者名單)。

說明會上,各研究室的代表教授介紹各自的研究,然後分組進行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座談會,自由提問。基本上每個小組裡面的學生就是想要報這個研究室的學生。一開始大家都比較拘謹,教授見狀就引導大家輪流提問,有什麼感興趣的都可以問。樓主心想要表現得積極一點,於是也問了幾個問題,記了很多筆記。

之後是研究室見學,雖然網上有人說利用研究室見學的機會跟教授混個臉熟比較重要,也有人說不去研究室見學也無所謂,不過既然都來了,表現得積極一些總歸沒錯。所以基本上全程都在比較認真地參與,結束時還給教授遞了簡歷(其實不用),總的來說感覺還不錯。然後回到家中給教授發了封郵件寒暄了一下,入試說明會就這麼結束了。

然後就到了八月底正式修考。第一天上午考英語的時候淅淅瀝瀝地下著小雨,提前趕到了法文1號館門前:

樓主這個考場的主監考感覺很喜感,有點像憨豆;副監考是一個小帥哥(後來上他的課才知道他是加拿大籍日裔,英語6得飛起)。翻開小試題冊子看到了很多訓練時做過的原題,感覺做得比較順利,英語考試考得比較開心。

然後中午早早到工學部1號館的17號教室的考場:

吃了一點午飯,最後看了一會兒書。下午監考的是一個精神矍鑠的老爺爺,和一個穿著像高中男生一樣邋遢的副教授。考試冊子和答題紙太多了(分野調查票、社會基盤學試題冊、社會基盤學答題紙、日語版數學試題、英語版數學試題、數學答題紙、剪刀鉛筆橡皮……),桌子上都快放不下了。下午一點,考試開始的口令之後,教室里筆頭攢動的聲音還是讓樓主有點小緊張的。打開數學試卷一看,第一題微分方程,很常規的問題;第二題線性代數,也是常規題型,沒有什麼偏難的地方,感覺只要計算穩健不出錯就沒什麼問題。但另一個分野的題目出題今年有點偏。不管怎麼說,先能寫多少寫多少吧,至少別空著。中途陸續有人舉手追加答題紙,而我答題紙都沒用完,不知道他們怎麼會寫那麼多。坐在我旁邊的那個外國小哥寫得飛快,樓主感到有點壓力,因為入試說明會的時候他也在,也許我們報的是同一個教授也說不定……

下午四點鐘收卷後,監考在白板上張貼出了第二天的面試分組和次序,大家圍上去用手機拍照:

可見考生被分成了5組(其實是按照每個考生的第一志願的大類分的),每組是不同的大類的教授。比如會場4是水圈和基盤技術B的教授,那麼被分到會場4的考生都是報考水圈和基盤技術B。拍完照後各自回家。回到家之後先吃飯,然後睡了一覺,起來通宵準備面試(之前雖然也準備過一些面試問題,但畢竟準備不足,不夠熟練,有臨時抱佛腳之嫌疑),背答案模板等等。

到了早上,從樓下便利店買了飯吃,穿上正裝走去考場。這天依然下著雨,到了等候室,褲子都有點淋濕了。教室里人聲鼎沸,內部生們在聊著天,沒有什麼緊張的樣子。樓主獨自一人,沒人能聊天,就默背稿子打發時間。樓主的次序很靠前,不一會兒就輪到樓主了。規則是這樣的:在前一個人面試的時候,樓主需要在門口等著,然後樓主面試完後,需要返回等候室通知下一個人去面試,然後立刻到另一個等候室坐著(為了防止考生間交流)。

所以樓主就在考場門口等著,考場里那個考生用英語面試了十四五分鐘才出來。然後樓主就進去,掃了一眼,是4位教授:一位是昨天那個穿著像高中男生一樣邋遢的副教授,一位是樓主報考的教授(好巧),還有一位是另一個研究室的老教授,最後一位不認識。這時,那個穿著邋遢的副教授說話了,問樓主用日語可不可以,樓主說可以;然後就請樓主坐下,之後問了一個問題:「你入學之後想要研究的課題是什麼?這個課題對於社會基盤學有什麼貢獻?」要求在兩三分鐘內回答完。對於這個問題,樓主早有準備,因為這個問題幾乎是每年必問(或者是問:「你卒業論文研究的課題是什麼?這個課題對於社會基盤學有什麼貢獻?」),所以樓主就自信滿滿地回答了。其實社基的面試的作用相當於研究計劃書(這就是為什麼社基出願時沒有要求提交研究計劃書),教授們想知道學生想要做什麼、對課題的理解有多深,這樣才能給學生評分,並且依據面試時學生的意願來分配研究室

回答完這個問題後,其餘幾位教授根據學生的回答偏向於哪個研究領域,來決定由誰接過話頭繼續提問。樓主回答的內容是與樓主報考的教授相關的,所以他接過話頭繼續提問,而其餘教授並沒有說話。他問:「這個問題已經有很多人在研究了,你覺得還有哪些需要研究的地方?」這個問題能看出學生是真的了解這個領域,還是臨時胡編的。樓主沒有準備這個問題,愣了一下,臨場發揮,根據自己的理解說了兩點。教授在紙上寫了些什麼。可能是由於樓主在回答中提到了卒業論文,於是教授就順著問:「卒業論文做的是什麼研究?」這個問題在樓主的準備之中,於是比較順暢地描述了一遍。這時候,那個副教授說時間到了,然後樓主就告辭出門。一看時間,才8分鐘,可能是之前那個考生拖了太久的緣故。

考完之後,感覺面試還是不太盡如人意,果然沒有認真準備反覆練習的話,不能指望效果有多好。之前一直忙著準備筆試,忽視了面試,感覺有些失策。

過了幾天,9月8日下午合格發表的時候(很巧,那天也下著雨),和朋友一起去工學部1號館社基事務室看合格名單,自己的受驗番號和教授的名字出現在了一起,感覺終於解脫了,由衷地開心。筆試時坐在我旁邊的那個小哥也合格了,不過他報考的是另一個教授,是明年四月入學,到時候就是同一個研究室的同學啦。

(入學後,現在每周在17號教室——曾經的考場上課,感覺很懷念。14號教室是樓主偷聽課的地方,每次路過時,感覺很奇妙。面試的時候,樓主看到了偷聽課時的那個給我們上課的助教,看到了入試說明會時的研究室的那個助教,還有許許多多其他熟悉的面孔,感覺真的很奇妙。那個時候,樓主忽然冒出了一個想法,這會不會是最後一次見到他們了呢?應該不會吧。現在回想起來,感覺很不一樣呢。)

至於分數線,經過樓主反覆考證,可以證實:各科不設最低分數線,是否合格只看總分(含面試)。總分不低於60%的話,是基本可以合格的(其他一些專攻也差不多是這個分數線)。另外,為了保證公平性,據說專業課的筆試會進行得點調整,即向選擇了難度過高的分野的考生加一些分數。所以樓主最後的得分比預想的還要高一些,可能就是因為得點調整的緣故。

以上就是樓主的考試經歷。至此,社會基盤學專攻的修考經驗介紹到此結束。如果有什麼沒有講清楚或是沒有提到的地方,歡迎大家留言詢問。

終於趕在2016年結束之前更完了社基的內容,沒有爽約。這系列文章的後半部分,也是適用範圍更廣的部分,等樓主明年再慢慢道來吧。祝各位2017新年快樂!^_^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中巴公路上的每一公里都是用一條人命換來的?
一級建造師考試「又」泄題了!——哎,我為什麼要說「又」呢?
我國抗震神器問世?別激動,今天某些媒體重新定義了「問世」
造宿舍要多少錢一平方?
【規範更新】重大消息:鋼結構要換新規範啦!GB50017-2017即將啟用!一起來看看都更新了啥!

TAG:东京大学 | 建筑学 | 土木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