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與尼諾:當兒女情長遭遇民族情感
2016年12月28日 Gateway Film Center觀看
不正經觀影感言:
- 俊男美女談戀愛,一開始膩的跟韓劇似的,但是被愛情蒙蔽雙眼你就輸了
- 本片別名:該死的俄羅斯老毛子
----------------------------------------------------------------------------------------------------------------
雖然看片名像是一部現代片,但本片卻意外地帶觀眾來到了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陌生的疆域——東方與西方的交界點,亞塞拜然,一個既可以被認為屬於亞洲,也可以屬於歐州的國家.
- ·"當東方遇到西方"
單純看片名與簡介,很多人都會認為本片只是一部講述「當東方遇到西方」的故事,即兩個人的愛情戰勝了文化與宗教上的衝突而不抱期望。
影片開頭的確以「東方與西方」做引,但其之意卻不在此:亞塞拜然,世界上第一個以穆斯林占絕大多數的世俗化民主共和國,第一個有歌劇、戲劇院與現代大學的穆斯林國家,其世俗化進程超出人們的想像。在這麼一個歷史背景下,兩種文化的矛盾並沒有想像中那般激化——男主人公阿里身為穆斯林貴族家庭的孩子,中學就被送去俄羅斯念書,接觸了大量的「西方文化」。他背後是一個開明的傳統穆斯林貴族父親,是他的選擇,才能讓阿里有這種獨特的體驗。同時,對於婦女持有傳統觀點的他,對於阿里與尼諾的婚姻表現出了無限大的寬容。
反倒是尼諾一方格魯尼亞的父母矛盾重重,卻更多處於對於女兒的擔憂。當尼諾說阿里不會再娶其他女子時,她母親憂心忡忡地表明男人都不可信,一旦他們得到了他們想要的……他們擔心更多的是穆斯林文化中的婚姻習俗與女子地位。全片給人感覺矛盾激化的片段,不過是尼諾藏在波斯的宮殿里,被迫要戴面紗的時候。面對不同文化下的女子們,她感覺無比的寂寞與無助。
在這樣的環境下,兩個人的愛情其實並沒有個人太多突破了重重阻礙終成眷屬的感覺。無論是否自願,阿里在俄羅斯就開始世俗化,遇到尼諾的時候就不是一個傳統的穆斯林。為了討好座上的基督教群眾,他可以輕而易舉地舉起酒杯,倒是他一開始的推辭像是之前的習慣性反射動作。他對於尼諾的承諾並不需要多麼艱難的抉擇與內心的掙扎,為了消除她的猶豫,他會很痛快地許諾,不帶面紗,不會把她關在「深閨」里——尼諾在波斯的經歷展現了這部分她所抗拒的「文化」。- 當基督徒遇到「哈萊姆」
舊時穆斯林社會,富人的女眷與未成年的孩子們生活在名為「哈萊姆(Harem)的後宮裡,一個成年男人不得入內的封閉地方。這又不同於中國的後宮,屬於她們的只有一個個封閉的小房間,日本的大奧要更為接近。除了這些女眷,她們的女性親屬也要住在哈萊姆。根據查找的資料,沒有提到閹割的男性侍從,但在電影里,迎接尼諾的是一位男性侍從,並且走進了尼諾的房間。基於尼諾的態度也能看出,這應該是一位「太監」,負責溝通哈萊姆內外。相關的畫作也證明了此類男性侍從的存在,電影也並非單純捏造。在尼諾與她的父母們看來,這種文化無疑是野蠻、可怕的,組成了本片中所體現的最大「衝突」。
另一個算得上「衝突」的可能就是,阿里所實行的「榮譽謀殺」:當得知尼諾被他以為是朋友的人米里克(基督教徒,亞美尼亞)掠走的時候,阿里縱馬追擊,與對方搏鬥並相持到對方被徹底殺死。在舊時穆斯林文化里,為了捍衛自己的「女眷」,這是一個理所應當的行為。但這個理由無法說服米里克的家族,招致其實施復仇。為了躲避對方的報復行為,阿里被迫放棄尼諾逃向荒涼邊遠的達吉斯坦(Daghestan)。除此之外,觀眾並感受不到其他「巨大衝突「來增加戲劇性。
雖然改編自小說,但亞塞拜然歷史上真的有這麼一對跨文化情侶。二十世紀初,格魯尼亞女性亞歷山德拉與亞塞拜然男性阿里帕夏·阿利耶夫結婚,生有一女塔瑪拉(Tamara)。而電影中兩人的女兒名叫「塔瑪(Tamar)」。
如果我是小說家,想要「捏造」這麼一個故事,大可讓阿里出身極端傳統穆斯林,讓這感情苦難重重,轟轟烈烈。但可能就是因為基於某種意義上的史實與人物經歷,觀眾並不能在「文化衝突」這方面得到自己想要的觀感。可沒有這麼一對真實存在的夫妻,估計再神通的作家也很難創作出這樣的題材。跨文化在那個時代,就如同跨種族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美國。但本部電影或者說是原著小說,都沒有強調任何來自周邊或者大環境的阻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阿里與尼諾明顯要比《愛戀(Loving)》中的一對活得輕鬆得多。
- 當民族情感遇到兒女情長
沒有強烈的文化衝突,本片最大的重點,其實放在了亞塞拜然對於「獨立於自由」的渴望之上,其漫長的爭鬥史。只是這段歷史不動聲色地穿插在阿里與尼諾的愛情故事之中,沒有太強的存在感。有觀眾評價說不理解為什麼最後男主那麼擰,寧可死在戰場上,也不願和妻女逃走他鄉。其實只有了解亞塞拜然被「征服」的歷史,才能理解阿里最後玉碎的衝動。
亞塞拜然曾幾何時只是一塊土地,公元11至13世紀才形成亞塞拜然民族。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先後被不同的統治者統治,從土耳其人到帖木兒帝國到波斯人,1828年被併入俄羅斯帝國,被統治了將近百年。與之前的征服性質不完全相同,俄羅斯霸佔的是亞塞拜然豐富的戰略石油資源,這一點在電影中也有多次的說明與表現。
在漫長的「被征服」史之中,亞塞拜然不僅是一個傳統穆斯林國家,也是一個保留自己民族傳統與獨特文化的獨立民族。獨立的文明會孕育一顆為了自由不斷鼓動的心臟,不願位於人下的熱血。1914年,是世界各方矛盾都在不斷激化的一年。此時的阿里不僅是一個醉心於羅曼史的年輕人,更是一個心懷祖國自由之夢的戰士。他雖不主張戰爭,但知道只有鬥爭才是通向變革的唯一道路,所以從一開始就主張對抗俄羅斯,恢復主權。他所成長的那片土地從未獲得過自己的自由,民族命運在兒女情長的面前是如此的龐大。
阿里和尼諾一共有三段「好」日子,第一段是二人沒有煩惱的初戀期,第二段是隱居在達吉斯坦,第三段是作為亞塞拜然文化大使的時候。皆是歲月靜好,或者他不知道國家有難的時候。一旦他的民族需要他,他就毅然決然地沖了上去——他可以陪尼諾去波斯待產,他也可以跟尼諾一起去巴黎,那個他們約定好的蜜月地點。在明知沒有勝算的前提下,他還是留在了前線,破釜沉舟,背水一戰,最終也沒有退卻。作為亞塞拜然的貴族,相比憑藉權勢遠走高飛在他鄉苟活,他選擇與最底層的人一同戰鬥。巴黎成為了里諾最終的歸所,終身都沒有再回到巴庫。對於阿里來說,愛情與大義就是難以兩全的事情。怪就怪他與尼諾相遇太早,他還不知道後面自己所面臨的命運。
當然在上帝視角的觀眾看來,里諾其實也存在其他「曲線救國」的方式:比如先逃走,通過自己的人脈與外交力量盤旋等等。但熟知歷史的觀眾也清楚這是不可能的,如同他們的掙扎並擋不住紅色的力量。二十四歲的阿里在那個熱血沸騰的年紀做出了對他自己而言的最優選擇,對於尼諾最不公平的選擇。作為愛情片,電影並沒有大力渲染強調阿里的這種心情,觀眾就很難有所體會,只會為他的「倔」皺起眉頭,為尼諾抱不公。實際上,本片雖然是英國出品,但其中一位執行製片人LeylanAliyeva,是亞塞拜然總統的女兒。我們盡可以大膽地揣測這部打著「愛情」名號的電影背後巨大的野心。
總的來說,阿里與尼諾的愛情太青澀太甜膩,到最後都有那麼幾分悲劇男女主角的味道,打動不了我這個老年人,但對於情侶觀影還是烘托氣氛的絕佳選擇。放下愛情,以最輕鬆的心態去觀看,本片也可以作為側面了解亞塞拜然與舊伊斯蘭文化,東西交界處絕美風光的一部優質影片。
參考資料:
[1] 「亞塞拜然」, Wikipedia.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5%A1%9E%E6%8B%9C%E7%96%86
[2]n"Harem", Wikipedia. Harem - Wikipedia
[3]n「Ali and Nino」, Wikipedia. Ali and Nino - Wikipedia
[4] "HonornKilling", Wikipedia.
Honor killing - Wikipedia
授權轉載:影武者聯盟
推薦閱讀:
※3∮1火之國度——古亞塞拜然
※有多少獨立民族國家的人口數量小於大國少數民族人口數量的,比如亞塞拜然和伊朗的亞塞拜然族?
※近來球衣贊助和場邊廣告牌頻頻出現關於「亞塞拜然」的廣告是什麼情況?
※亞塞拜然和吉爾吉斯共和國和塔吉克斯斯坦的外交關係怎樣,有無矛盾?
※喬治亞、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都是怎麼樣的國家?在那裡學習、工作和生活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