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離我們有多遠?
在人類歷史上有一部奇書,它是文字最少、流傳最廣的一部著作。它就是《道德經》。
《道德經》全文只有5000多字,它的篇幅只相當於今天報紙上的一篇中篇報道。然而,在中國歷史上,對道德經的註解不下數千種。在世界上,它是被譯為外文數量僅次於《聖經》的著作。
著名的哲學家(《哲學的故事》作者)和歷史學家威爾?杜蘭特曾這樣評價它,「在思想史中,它的確可稱得上是最迷人的一部奇書。……或許,除了《道德經》外,我們將要焚毀所有的書籍,而在《道德經》中尋得智慧的摘要」(威爾?杜蘭特《世界文明史1——東方的遺產》,東方出版社,P456-459)。
杜蘭特對《道德經》的評價著眼於人類文明的發展長河。世界上的著名學者對《道德經》的類似評述數不勝數。不容置疑的事實是,東西方學者們公認《道德經》在人類文明史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道德經》對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道德經》的重要性與其普及程度極不相稱
在基督教文明中,尤其是猶太民族,《聖經》是每個家庭必備之書。相比之下,我們距離家家都讀《道德經》還相去甚遠,甚至非常遙遠。
只要翻看中國文化史,不難發現,歷代以來,《道德經》似乎只是帝王將相和高級學者的專利,而從來就沒有成為普及大眾的學問。它為大眾所了解,也主要通過一些名言警句——「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與《聖經》相比,《道德經》普及程度之低是令人難以置信的。
既然《道德經》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智慧的重要源泉,那麼它就不應該成為部分人的專利,而應該成為輔助大眾生活的工具。尤其在人類文化高度發達、理性認識世界的思維方式高度普及的今天。
普通的大眾,在理解《道德經》上有什麼特殊的障礙呢?
第一,文字障礙。在古代,識文斷字是讀書人的專利。這是《道德經》在中國古代社會無法普及的重要原因。而現代文明社會,讀書識字是每個常人的必備技能。因此文字障礙對現代人基本是不存在的。即使存在文言文與白話文的差異,只要翻閱字典就可以跨越這個障礙。尤其有了互聯網這個工具,我們甚至可以方便的把《道德經》放在人類知識的整個空間中去建立鏈接,交互印證。
第二,文化障礙。文化的差異,才是人們理解《道德經》的關鍵障礙。文化障礙本身是複雜的,它體現在四個方面。
2. 通向《道德經》的文化障礙
2. 通向《道德經》的文化障礙
政治化,是造成《道德經》沒有廣泛傳播的第一大障礙。在古代,甚至在知識分子之中,《道德經》都不是普及性的讀物。其原因在於中國古代文化的強烈政治傾向。自漢代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主張,並得到此後歷代政府的貫徹之後,《道德經》就不是正統的學問了。在科考制度建立之後,科考所涉及的學問以儒家為主,四書五經是通行的教科書。而《道德經》不在讀書人必讀書目之列。
明太祖朱元璋(1162-1227)說:「朕雖菲材,惟知斯經乃萬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師,臣民之極寶。」(《御注道德經》)雖然朱元璋認識到《道德經》「臣民之極寶」的價值,但是在古代的科舉考試獨尊儒家的制度下,這門學問仍然沒有擺脫嚴重脫離群眾的局面。今天,這種強烈的政治化傾向已經不存在,今天的大眾接近道德經的道路中,不存在政治傾向方面的障礙。
神秘化,是構成古往今來的民眾了解《道德經》的第二大障礙。在古代,《道德經》在很大程度被學者們或有意或無意的神秘化了。
魏晉南北朝,是《易經》、《老子》、《莊子》「三玄」之學最流行的時代。玄學傾向不但讓《道德經》脫離大眾,甚至遠遠脫離了普通的知識分子。例如,從《道德經》的次序安排來看,幾乎所有的版本都把「道可道、非常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列為第一章。而單單這一章,就讓許多人望而卻步。
單憑這一章的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就會讓人感覺到這門學問距離自己過於遙遠,不但不實用,甚至不是理性思維所能企及。我在北京大學讀本科的時候,宿舍里同學買了《道德經》。但是讀來讀去,似乎就是對其中的名言警句更加熟悉而已。大家甚至拿第一章來開玩笑,感嘆這門學問並非為吾輩準備的。那麼,《道德經》為什麼被神秘化了?有客觀和主觀兩方面原因。
客觀原因是,《道德經》這部著作的由來,以及流傳經過的細節資料有限、難以考證,版本紛紜難辨。主觀原因是,宗教和學派的發展需要。宗教體現在道教對《道德經》的神秘化。學派方面,體現在「玄學」的神秘化。
神聖化,是第三障礙。對《道德經》的高高在上的神聖化,也造成了大眾了解這門學問的障礙。在古代《道德經》有「群經之首」、「萬經之王」的稱謂。
宋真宗趙恆(998~1003)說:「老子《道德經》,治世之要」。
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一回中寫道:「《道德經》是一部政治哲學著作,又是一部兵書」。
白玉蟾在《指玄篇》中指出,「《道德》五千言,《陰符》三百字。形神與性命,身心與神氣。交媾成大寶,便是金丹理」。
這些論述,都提示人們《道德經》的重要性。但是,無論是治世之書、政治哲學之術、兵書、還是金丹大道之書,都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相距甚遠。
總之,古代人士,無論是對《道德經》的神秘化還是神聖化,都是希望表達對《道德經》或者對「道德」的敬畏感,從而達成特殊的影響力。這在當時,也確實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道德經》的知名度,就是在這種趨勢中逐漸擴大的。然而,在理性思維已經普及的今天,這種神秘化和神聖化都不利於《道德經》的發揚,反而形成了隔閡。好在,今天,任何外在的神聖化對個體都不再具有約束力。
學科化,是造成《道德經》不為人們了解的第四大障礙。今天,教育雖然已經普及,讀書識字不再是文人的專利,而是人人都很容易掌握的技能。但我們的知識體系是西方式的,分門別類,分科而學。只有在語文教科書中,會收錄一些《道德經》的警句格言。今天注釋道德經的,主要是哲學或者人文學科的學者。而容納天地自然、宇宙人生的《道德經》豈能拘泥於任何學科。只要抱有好奇心,每個人都可以不為任何學科所限,從中尋找智慧。
3,今天我們如何接近《道德經》?
時代在變化、文化在變遷,今天的生活方式與古代的生活方式又有不同。然而,宇宙的大本大源不變,人對宇宙人生的思索不變。
從日常生活中的具體問題,例如,怎樣活的更健康、更長壽?如何更有智慧?憂慮何來?怎樣更好的教育子女?如何成功?如何建功立業?到深入的哲理性的思索:我從哪裡來?萬事萬物從哪裡來?我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我從何處獲得力量?
只要人類存在,這些問題就是永恆的。《道德經》對於這些問題,給出了深邃的解答。
物理學家惠勒說,「沒有問題,沒有答案」,道出了學問的本質。如果從學問的本質出發,我們理解《道德經》的方法就是,向它提問。我們向自己、向自然、向社會提出問題,然後去《道德經》中去尋找答案。過去的幾年,我就是這麼讀《道德經》的。每一次當我這樣認真的去追問、認真的尋找答案、並思考《道德經》的相關提示的時候,都會給我帶來豁然開朗的體悟。
學問的本質是對話。對於《道德經》,我們應該這樣讀。就像在一位博古通今、閱盡人士滄桑、俯仰天地的年長智者面前,我們把內心的種種困惑、疑問向這位長者求教,然後與之對話。在某一個時刻,在某個章節,你會得到響徹心扉的回應。就像當年的尹喜。
我們的目的不是接近《道德經》,而是經由《道德經》回歸宇宙人生的大本大源。
無論對宇宙自然,對社會人生,還是對一本經典著作,我們提出的問題,決定了我們將得到怎樣的啟發。
相關文章
1、逆襲利器:自強學習法和進步本
2、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如果可以,怎樣做?
3、如何讓未來的你,把現在的你,變得異常強大
4、意志和自控力的秘密
5、人最重要的能力是元能力
6、學到欲罷不能:我的史詩般的英語逆襲路
7、用這4個認知,把握龐大複雜的知識
8、如何高效利用碎片化閱讀形成知識體系
9、如何才能長時間保持高效學習
我是核聚,人生核聚變的核聚
知乎專欄:{ 核聚} 歡迎來逛逛
微信訂閱號:{ 核聚 } 閱讀更多相關文章
推薦閱讀:
※對越自衛反擊戰為什麼沒寫進歷史教科書?
※龍涎香:被誤傳了千年的雅名——黃胤然文化監理案例
※詩詞,通史,百家經傳,想讀中國古典書籍從哪開始,到哪結束?
※立於兩歧之間|城與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