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一種很實用的讀書方法,不用謝
先假設一個場景:
在一次抽獎中,你走了狗屎運,拿到特等獎。獎品二選一:1.與成龍共進晚餐;2.免費獲贈一台新款macbook筆記本。你選哪個?
我大概可以想像與成龍大哥共進晚餐的場景:他打個飽嗝,拍拍我肩膀,說小夥子啊,你前途無量,要好好努力,年輕人吶不要急躁,還有,你頭髮怎麼這麼少,一看就是腎虛,要多補腎寶。
活脫脫一碗行走的雞湯。
可以預見,此次晚餐我的收益幾乎為零。我一不投身影視界,二不闖蕩娛樂圈,即便是成龍大哥,對我來說也只是一位面善的老者而已,除非他在文學方面頗有建樹,能幫我提升寫作功底。否則真不如要台macbook。
話說回來,對我沒幫助,不代表對別人沒幫助。拿一位只能接拍二三線影視劇的年輕演員來說,能與成龍見上一面,也許會成為人生的拐點。
講上面這些話,是想說明:與同樣的前輩交流,有人獲益甚少,而有人獲益頗豐。其原因在於,你能否在溝通中,挖掘出對自身有益的知識。
換言之:人家對你說「健康很重要」,這是廢話+雞湯;「每周三到四次低強度有氧、長跑、騎車,外加力量訓練」——這才叫知識。
獲取知識最簡單的方式,是讀書。普通人無法見到牛人,但可以通過閱讀牛人寫過的書,間接窺見他的思想。這也是與精英人士交流的一種方式。
很多人讀起書來都是囫圇吞棗,就像在與成龍大哥共進晚餐,扮花痴臉看熱鬧。書讀到這種程度,多半算白讀了,還不如燒了取暖來得實在。
讀書的作用有兩點:1.消遣;2.應用。消遣不必說,與看電影打遊戲相同,純放鬆,不求甚解。但若想從書中學習技巧,就必須要處處留心,透過文字探尋作者的真實意圖,並為己所用。
到底怎麼個用法?
最近在重讀金庸小說,拿《笑傲江湖》開篇一段描寫作例子:
史鏢頭心想:「這一進山,憑著少鏢頭的性兒,非到天色全黑決不肯罷手,咱們回去可又得聽夫人的埋怨。」便道:「天快晚了,山裡尖石多,莫要傷了白馬的蹄子,趕明兒咱們起個早,再去打大野豬。」
史鏢頭知道不論說甚麼話,都難勸得動這位任性的少鏢頭,但這匹白馬他卻寶愛異常,決不能讓它稍有損傷。
這段話在我十年前初讀時,沒留下任何印象,權當是作者是交代背景。但現在再讀,其背後的溝通技巧躍然紙上——
想要達到目的,最有效的辦法是,表面上假裝替對方考慮,為對方解決問題,實則掩蓋並達成自己的真實意圖。史鏢頭想要儘早回家,但他不直說,而是勸林平之「夜黑了,別傷了馬蹄子」。這比「我要回家」的說服力高上一萬倍。
書讀到這一步還沒完,還需要與現實產生關聯。自己最近寫文章,與客戶溝通,客戶要我額外加一篇說明文稿,我給出了「附加部分會令文章過度臃腫」的理由,客戶心服口服放棄了需求,而我的真實意圖,只是想周末補覺而已。
在現實生活中使用過了書中的技巧,此時才能稱為「沒白讀」。
繼續舉《笑傲江湖》的例子:
「……鄭鏢頭在林平之、史鏢頭和自己的杯中斟了酒,端起酒杯,仰脖子一口喝乾……」
同樣一帶而過的倒酒動作,金庸老爺爺也沒隨手亂寫。林平之是鏢局大當家的兒子,三人中權勢最大,史鏢頭獨當一面,是鄭鏢頭的前輩。你再來看這段描寫,鄭鏢頭先給領導倒酒,再給前輩倒酒,最後給自己倒酒。順序十分正確,滴水不漏。
聯想到現實生活,公司同事間的飯局,倒酒順序自然也應當是領導—前輩—自己。
從書中解析出技能,並與現實生活掛鉤,這就脫離了書籍,成為自己的本事,誰也搶不走。
最後再來分析另一本書,選段出自David Myers《社會心理學》第11版:
人的生理體驗與心理狀態之間,有著強烈的聯繫。
人在開心的時候會微笑,反之也成立:如果微笑,人也會趨向於變得更開心;
聚會中受冷遇的參與者,會覺得身體更冷;
與一個人心理距離近,會不由自主坐得離他更近。反之亦然。
聯想到現實:辦公室里學會習慣性微笑,會讓人覺得你易親近,有機會增加潛在人脈;在會議室中觀察每個人隨機選擇的座位遠近,也能暴露互相之間潛意識裡的同事關係。
書讀到這種程度,幾十塊錢的書價絕對回了本。
讀書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沉浸又跳出的過程。
沉浸是指全身心投入書中,為情節的發展歡笑或流淚;
跳出指的是按下暫停鍵,脫離書本,思考並提煉精華,聯想到自身實踐,為我所用。
二者缺一不可,缺乏前者,丟失了讀書的樂趣;缺乏後者,拋棄了讀書的效用。
有些人常拿自己一年要讀幾本書來要求自己,這種出發點本身就存在謬誤。讀書不在多,而在精。
知乎上有人提問:「為什麼我讀了500本書,也沒覺得有什麼進步?」一個高票答案這樣回答:
「當我還是個孩子時,我吃過很多食物,現在已經記不起來吃過什麼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成為了我的血液與骨骼。」
換言之,這種邏輯認為:雖然現在讀完某本書沒什麼用,但施主你別急,在未來的某一天,這書就能顯露出它的作用了。至於是啥作用,對不起我不知道。
還是不要抱著這種自欺欺人的態度比較好。
一個事實是:在掌握了正確的讀書方法後,你會發現,讀完一本書,是確實可以立竿見影收到成效的。你的收穫除去宏大的價值觀,還能挖掘出貼合自身情況的具體方法論。
另一個事實是:對於一本經典作品,決定它價值的不是書,而是人。
==============================================
文章摘自我的私人微信公眾號。
在公眾號中回復「知乎」,為你講述一個我永遠也不會在知乎上講的故事。
微信號:mengshuhz
或微信掃碼: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