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之器—搪瓷
01-30
從喝水、刷牙的缸子,再到大大小小的盤子、碗,家裡用的各種盆,鍋、痰盂,甚至是街邊路燈的燈罩,在那個塑料製品還很稀罕的年代,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是搪瓷製品,。印象最深刻的,是器物邊沿深色的線條。在通體白色的器物上,深藍色的線條,格外醒目。偶有斑駁鏽蝕,漏出黑色的金屬胎體,那一定是生活的痕迹。
爺爺的寫字檯上,放著一個搪瓷茶缸,鮮紅的「先進工作者」幾個字繞著一顆紅五星,雖然已經磨損的依稀可見,卻是一個時代的見證。爺爺一把抱起我,放在他的書桌上,笑呵呵的開始給我講故事,說到口乾,便拿起茶缸,揭開蓋子,喝一口茶,潤潤嗓子。爺爺的搪瓷茶缸用了幾十年,磕磕碰碰難免鏽蝕出了洞,側邊早有幾個錫皮補丁,這是爺爺自己動手補得。錫皮是牙膏用完以後剪下來的。當年,還有專門用來修補搪瓷器物的粘合劑。
小時候最怕去醫院打針,尤其是看見那個帶蓋子的搪瓷托盤,眼淚瞬間就湧上來了,撈起袖管,偷偷瞄著醫生從搪瓷托盤裡拿出針管和針頭。手臂上涼了一片,酒精棉擦拭著手臂,一股淡淡的酒精味隨之而來,更讓人害怕起來,趕緊扭過頭,眯起眼睛,渾身緊張起來,就等著針頭戳入的那一下,哇的一聲,哭了起來。那時候對白色的,帶著藍邊的搪瓷器具,總有一種特別的印象,那是乾淨、清潔的象徵,讓人覺得很放心。
家裡的各種盆,基本上都是大花的,非常鮮艷。洗菜的盆、洗臉的盆,家裡有一隻臉盆,是父母結婚的時候,朋友給送的。用了十幾年,磕磕碰碰留下好多的痕迹,還在用。每天晚上,洗過臉,把自己的一塊小手帕,打上肥皂,搓揉起來。
推薦閱讀:
搪瓷,又稱琺琅,其實是一種古老的技術工藝。是以金屬為基底,在其表面塗上玻璃質的瓷釉,通過高溫燒制形成的複合材料。厚厚的瓷釉隔絕了空氣,金屬就有了防鏽的保護層,瓷釉包裹的金屬已經隱藏起冷艷,剩下瓷的潤澤。最早出現在古埃及。19世紀初,歐洲研製出鑄鐵搪瓷,為搪瓷由工藝品走向日用品奠定了基礎。1956年後,國內製訂了搪瓷製品的工業生產標準,原本同義的琺琅和搪瓷,被區分成了兩類:
【日用搪瓷】日常生活用的搪瓷製品的統稱,俗稱搪瓷。以鐵、鋁為基底製成,衝壓成坯,也可用鑄鐵鑄成薄胎。經表面清潔處理,塗搪瓷釉燒制而成。
【藝術搪瓷】琺琅,又稱「佛郎」「法藍」,其實又稱景泰藍,是一外來語的音譯詞。琺琅一詞源於中國隋唐時古西域地名拂菻。當時,東羅馬帝國和西亞地中海沿岸諸地製造的搪瓷嵌釉工藝品,稱拂菻嵌或佛郎嵌、佛朗機,簡化為拂菻。出現景泰藍後轉音為發藍,後又為琺琅。以金、銀、銅等為基底製成,作為裝飾品使用。在其他國家,搪瓷就是琺琅,現在依然被作為餐具和生活用品被使用,或是被小心翼翼地收藏保存。在中國,搪瓷器物似乎漸漸遠離了我們的生活,成為了我們的記憶,而我們的生活里,又多了一種叫琺琅的器物。無論是記憶中,熟悉、溫暖的搪瓷,還是聽起來更美好的琺琅。器物的本質,是讓我們更適應於生活的自然,讓我們的生活更為美好。
推薦閱讀: